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self-injury,NSSI)行为是指个体在无自杀意念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反复、故意、直接伤害自身躯体组织,造成轻至中度损伤,且不被社会接纳的行为,常见的有抓伤、割伤、击打、烧伤、烫伤等多种形式。该行为多见于青少年人群,且常首发于青少年的早期阶段。数据显示,最近几年关于青少年NSSI行为的发生率呈增加趋势,严重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功能,并显著增加自杀的发生几率。
二、哪些因素会导致青少年出现非自杀性自伤?1、社会因素
1.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影响很大,有研究得出父母教育方式不良使得青少年无法形成正性的自我概念,得不到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无法形成良好的认知,遇事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去解决。
1.2童年不良经历
童年期常见不良经历,包括遭遇──被忽视、贫困、身心虐待、家庭变故等情况,童年时期的不良成长经历,对以后的心理有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自卑,焦虑,恐惧,没有安全感,不自信,不信任别人,防御心理强,攻击性强等等。
1.3负性生活事件
有研究发现,有NSSI行为的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得分高于无NSSI行为者。而青少年常见的负性生活事件主要为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国外一项对青少年住院患者的研究显示,个体负性生活事件与自伤呈正相关,且生活事件在NSSI的发病机制中是一个独立因素。
2、心理学因素
2.1人格特征
人格是个体精神活动较为稳定、持久的特征。在预防自我伤害的同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