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社恐原来真是病终生患病率高达12,
TUhjnbcbe - 2023/3/17 21:00:00
白癜风能治了吗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522/7157873.html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社恐”原来真是病:终生患病率高达12%,大多数在20多岁前已发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唯珂实习生文若楠如果你被一只老虎咬了,你会喊人来救吗?


  基于求生欲望本能,大多数的人选择会,但是也有一部分人选择不会,因为“如果没有人救我,我只是可能会死,可是一旦有人来救,我还得跟他打招呼”。


  这句话出自脱口秀演员鸟鸟关于“社恐”的段子,寥寥数语,戳中了不少“社恐”一族的软肋,笑中带泪,令人唏嘘。


  据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天有数百万人遭受“社恐”带来的破坏和创伤性。美国流行病学研究已经将社交焦虑症列为国内第三大心理障碍,仅次于抑郁症和酗酒。


  “尽管社交焦虑障碍很流行,但它并没有被公众或主流媒体像其他精神障碍(如强迫症)一样被重视”,美国布朗大学Dalrymple博士提出。


  遍地皆“社恐”?


  “社恐”似乎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的一种流行病,有研究显示,自年以来,“社恐”一词的网络检索热度持续攀升。


  以“社恐”为关键词在豆瓣社区检索,相关的小组不下10个,排名前三的小组“人际交往障碍”“社恐抱团取暖”“我患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累计超过17万人。


  与此相似,在微博上,与“社恐”相关的话题已达数百个,如#社恐人群的噩梦#社恐对人的影响有多大#等,其中不少话题的讨论热度过亿。


  去年,社交平台探探联合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院,面向探探平台内18至35岁的用户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超份。结果显示超四成被调查者自称“社恐”,认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问题。


  其中,17.7%的人表示“不敢和陌生人说话”,21.4%的人表示“在公共场合会感到紧张”,而20.7%的人则表示如果有社交活动会提前很久就开始焦虑。


  而近期“社交牛逼症”成为网络热词,一时间,诸多网友纷纷表示“本社恐人真心羡慕了”,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交焦虑在网络空间的流行。


  不过,就此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萍认为,“社恐”一词被泛化了,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聊得来的人就疯狂地聊,聊不来的就索性贴一个“社恐”标签避而远之。


  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办公室主任、心理健康科普专家刘向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要将“社恐”简单的归因于性格内向,或者害羞,内向的人只是喜欢自己安静地工作,并不会害怕人,人们要加以区分。


  “社恐”到底为何物?


  一个脱口秀段子的流行让我们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这样一只让人困扰的“猛虎”,那么,真正的“社恐”是什么样子,拥有哪些症状?


  实际上,“社恐”作为“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简称,最初来源于一种疾病名称——社交焦虑障碍(SocialAnxietyDisorder,SAD),也称为社交恐惧症,早在年代中期,被正式确认为一种专门的恐惧症。


  “患有社恐的人,在面对社交场景时会感受到不适,害怕陷入尴尬境地以及被人评判的焦虑障碍。除了心理上紧张不安,还会伴有脸红、发抖、心跳加速、不敢对视等表现,如同它的缩写一样,让人倍感Sad”,刘向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研究显示,社交焦虑症通常始于童年或青春期,在成年后寻求治疗的个人中,发病年龄的中位数在10岁左右,大多数人在20多岁之前就已经发病。然而,有一小部分人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患上这种疾病。


  然而,一小部分人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患上这种疾病,也有些人可以确定他们的社交焦虑症开始的时间,并将其与特定事件联系起来(例如,搬到新学校或被欺负或取笑),也有人无法确定起源。


  据报道,社交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高达12%,与其他焦虑症的终生患病率估计值相比,广泛性焦虑症为6%,恐慌症为5%,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为7%,强迫症(OCD)为2%。研究也表明在成年人中,社交焦虑障碍特别有可能与其他焦虑障碍同时发生。


  如何驯服“社恐”这只猛兽?


  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尽管遭受痛苦,但仅有一半的成年患者会寻求治疗,而且是在出现症状15至20年后才寻求治疗。


  低比率和治疗延误的可能是因为,个人认为社交焦虑是他们个性的一部分并且无法改变,或者对于儿童来说,寄希望年岁的增长能改变这一病症。


  外加上普遍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的信息,医疗保健专业人员也缺乏对病情的认识,污名化心理健康服务,导致患者害怕受到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的负面评价,使得就诊率并不高。


  目前,治疗“社恐”问题已有专业疗法,如CBT(认知行为疗法),学习解决认知、情绪和行为相关问题,提高和改善个体功能水平,以及如何将消极的固化想法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取代;又如结合VR(虚拟现实)技术的暴露疗法,将“社恐”者暴露在虚拟现实中,进而有步骤地训练,逐渐过度并适应真实社交环境。


  在国内,正念治疗法较为流行,主张去中心化,即聚焦当下的能力,对想法和感受不做评判,并接纳它们,促使个体从行动模式(思考过去和担忧未来)向存在模式(接纳,活在当下而不评判)转变。


  此外,心理健康科普专家刘向欣特别提出,患者要从打破定势思维入手,比如不要总是随意揣测他人的心理,将自己“对号入座”,认为别人正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社恐原来真是病终生患病率高达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