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一直在民办中学参加师范毕业的准教师和刚签约的新教师的衔接培训工作,亲眼目睹了大量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角色转化的案例。大部分新教师角色转换快速、成功,不仅迅速站稳讲台、受到同行认可、学生欢迎、家长赞赏,我校还有好几个新教师在短短三四年就在本市小有名气甚至夺得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国家级说课比赛二等奖的嘉绩。但是,也痛心地看到个别新教师到了教学岗位上还总是“长不大”、“学生娃”、“时髦女郎”“富家公子”形象而导致学生面前无威信、课堂纪律成问题、教学效果没成绩而黯然离开。
由此深感初登杏坛的师范毕业生们由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教师职业生涯中确实十分重要。如何使准教师、新教师这一群体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顺利融入学校教师团队生活和学校办学理念,从外在形象到心理为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教师,是当前新教师培养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从受教育者的学生角色转换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教师角色;从父母眼中的宝贝、小辈迅即转到学生和家长眼前的成人、长辈、尊者;在大学自由、宽松的氛围中经常被大学老师和同学宽容的大孩子立马成为被严谨的中小学管理制度和校长、主任、组长必须严格要求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新教师……这种角色转化的速度、要求、方式对很多新老师来说甚至有些猝不及防,因此就容易出现一些问题。1、心理素养、语言动作、衣着打扮、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表现出不成熟不自信不自在:同事面前像晚辈,学生面前像学长,家长面前像小孩,走蹦蹦跳跳、说话没大没小,“长不大的学生娃”。2、不自觉地不分课堂内外地和学生过分亲近、拉近师生距离的努力却发展为课堂教学管理过于宽松而导致课堂纪律不能有效控制,直接影响教学效果。3、伪装教师权威对学生过分严厉导致在教育中用语不当甚至体罚而伤害学生自尊心再激发学生强烈反弹而新教师无法危机管理、家长不满讨要说法、领导“关心”后的新教师更倍感挫折。4、工作中情绪波动太大或喜或怒,不善于情绪管理,听不得建议、批评,视学校必要的教师工作规程为枷锁,不容易听懂或者真正虚心听取老教师们的善意提醒,甚至把学校正常的工作安排视为领导欺新捏软而心生不满、心理扭曲。5、学生时代多年养成朋友常聚会、随性购物、煲电话粥、精于打扮或者不修边幅等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仍然继续,加之缺乏理财观念又收入偏低等,常常陷入“工资津贴半月光、缺钱少花心慌慌”的窘境,成天心神不宁、间接影响工作、影响人际关系。
在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存在转换障碍,可能给新教师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一则真人真事。某天在外校听课,走廊上听见从化学课堂上传来“美女,美女,我来说嘛!”“好,那个帅哥来你来说!”。一个衣衫不整、翘坐板凳的初三调皮男生、一个是年轻漂亮打扮时髦的新老师……没过多久,据说“美老师”因为“帅学生”趁她讲题之机故意偷窥开胸过低的裙子而爆发冲突,事后更被无理取闹的学生家长戴上“教师体罚学生”的高帽愤而辞职、转行。——教训:新教师对师生语言不敏感、对调皮学生的试探不回击、没有分清课堂内外的场合、对女教师职业的衣着不讲究。
一段课间的师生对话。“老师啊,我不想学了,我的数学太差了,听不懂!”“我读初中的时候数学就不好,后来才考师范院校,现在才教历史的!”“听说这次半期考试3班考得最好,他们的数学张老师教得好好喔!”“就是,我觉得3班的张老师比你们的王老师教得确实好得多。”……“老师,你女朋友的提包是啥牌子?好多钱?”“不贵,,我送的!我给你说嘛,XX街上专卖店都有,我哥们在那儿当经理,可以打8折,你要买不?”……后果:教师谈话反而加重学生的失败感、间接降低其他教师的威信容易引发教师之间矛盾、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装扮、学校是教育之地不是商品市场——教训:拉近师生距离不等于生生交流,教师角色除了学科教学还有思想品德教育任务。
要让准教师、新教师角色顺利转化,我们有以下工作需要继续开展。
1、大学教育、中学教育主管部门、中学教师培训管理部门和教研组、尤其是师范毕业生自己,都应该采取有效的策略逐步地、系统地推进从师范毕业生的实习指导到新教师的学习培训,从各级教育主管机构对新教师的继续教育到校本课程的新教师培养计划,都应该帮助师范毕业生从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从受教者到施教者、从学习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与合作者,从父母老师眼中的晚辈到学生眼中的长辈、学校同事眼中的成年人等转换,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准教师或者新教师必须尽早树立角色转换的意识,增强角色适应紧迫性、必然性的认识。认识到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当中,随着自己的成长,都需要不断地转换自己的社会角色。而社会角色规定一个人活动的特定范围和与人的地位相适应的权利义务与行为规范,是社会对一个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如果自己已经适应了二十多年的学生角色不能顺利转换成为教师角色可能引发教学岗位的适应性问题、甚至影响个体的教师职业生涯。
3、准教师、新教师的教师角色应该从心理定位开始全方位同步推进。首先要在心理上经常做自我提醒,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调控在教室、在办公室、在家里、等不同场合的衣着打扮和言谈举止,使之与相应交往对象匹配。尤其是在有学生的场合要有意识地“树立成年人意识、摆正自己的教师角色”。当然,男教师注意与女学生保持一定社会交往距离、女教师不要浓壮艳抹等生活细节也需要注意。注意调控新教师情绪,尽量保持“心平气和、处变不惊”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