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们总说奋斗的动力不会长久。同样洗澡的效果也不会很久。所以我们会建议每天都做,不管是洗澡还是给自己动力。
2、如果你仍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那无论这个世界变成什么样子,对我而言,都是有意义的。
3、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人要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暴躁是一种不良的个性品质,遇事不顺发急,到底是你不会安抚内在的自己,还是允许它轻易地驾驭你呢?
4、生殖事件和环境因素均对女性抑郁产生影响,这两方面因素如是同时发生作用,则女性产生抑郁的可能性更高。
5、梦是健康人的标志,人在做梦时脑血流量和葡萄糖代谢水平都比不做梦时高,这是脑功能更强的标志,如果一个人完全不做梦,那说明他的右脑肯定出现了问题,只有植物人和痴呆症患者是不做梦的。今晚您做梦吗?
6、在未知的那一头,总有说不出的惊喜风景在等着你。亲爱的,你快乐吧。
7、不管你曾经被伤害得有多深,总会有一个人的出现,让你原谅之前生活对你所有的刁难。
8、人格障碍(personalitydisorders),
或称人格疾患、人格异常、人格违常、人格异常疾患,是精神疾病中,对于一群特定拥有长期而僵化思想及行为病患的分类。这类疾患常可因其人格和行为的问题而导致社会功能的障碍。
9、人格障碍(英文:PersonalityDisorder),又称变态人格、人格疾患、人格异常、人格违常、人格异常疾患,是指青春期或少年儿童期发展起来的人格缺陷或人格极不协调的一类精神异常。具体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成恶果。它是精神疾病中,对于一群特定拥有长期而僵化思想及行为病患的分类。这类疾患常可因其人格和行为的问题而导致社会功能的障碍。人格障碍泛指一切心理障碍。这样应用时人格障碍就成了精神症状或精神疾病的代用词。严格意义的人格障碍,是变态心理学范围中一种介乎精神疾病及正常人格之间的行为特征。人格障碍是据美国精神科医学会所定,这类疾患的表现是跨文化和国界的。它们被定义成发病期至少要能追溯到成长期早期或更早。要能符合人格违常诊断的最低标准是疾患本身必须已干扰到个人、社会、或职业功能。人格障碍不是功能性精神病,人格障碍者没有认知障碍,智力正常,但他们往往不能对特定情境做出适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一般认为,人格障碍是在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诸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有相对的稳定性,较难改变,人格障碍患者往往缺乏自知力,不能吸取教训,认识不到自己的缺陷。
10、人格障碍-分类
人格障碍主要的人格障碍类型有以下十种: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又称妄想型人格。以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点。表现出普通性猜疑,不信任或者怀疑他人忠诚,过分警惕与防卫;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将周围发生的事件解释为“阴谋”、不符合现实的先占观念;过分自负,认为自己正确,将挫折和失败归咎于他人;容易产生病理性嫉妒;对挫折和拒绝特别敏感,不能谅解别人,长期耿耿于怀,常与人发生争执或沉湎于诉讼,人际关系不良。
二、分裂型人格障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和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对喜事缺乏愉快感,对人冷淡,对生活缺乏热情和兴趣,孤独怪僻,缺少知音,我行我素,很少与人来往,因此也较少与人发生冲突。、
三、边缘型人格障碍:又称暴发型或攻击型的人格障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的冲动性为主要特点。发作没有先兆,不考虑后果,不能自控,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发作之后能认识不对,间歇期一般表现正常。
四、强迫型人格障碍:以要求严格和完美为主要特点。希望遵循一种他所熟悉的常规,认为万无一失,无法适应新的变更。缺乏想象,不会利用时机,做事过分谨慎与刻板,事先反复计划,事后反复检查,不厌其烦。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也是其特点之一。
五、表演型人格障碍:以高度的自我中心、过分情感化和用夸张的言语和行为吸引注意为主要特点。这些行为目的是吸引他人同情和注意。
六、悖德型人格障碍:又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以漠视他人权利和侵犯他人权利(即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这种人感情冷淡,对人缺乏同情,漠不关心,缺乏正常的人间爱;易激惹,常发生冲动性行为;即使给别人造成痛苦,也很少感内疚,缺乏罪恶感;因此常发生不负责任的行为,甚至是违法乱纪的行为,虽屡受惩罚,也不易接受教训,屡教不改。临床表现的核心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七、自恋型人格障碍:这种人自以为了不起,平时好出风头,喜欢别人的注意和称赞。好“拔尖”,只注意自己的权利而不愿尽自己的义务。他们从不考虑别人的利益,要求旁人都得按照他们的意志去做,不择手段地占人家的便宜,而不考虑对自己的名声有何影响。这种人缺乏同情心,理解不了别人的感情。
八、回避型人格障碍:以社交抑制、情感不适当和对负面评价过分敏感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人格障碍,显著特征是社会退缩。
九、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以脱离社会和在与人交往中表情明显受限为主要表现的人格障碍,患者通常很少报以微笑、点头和肢体动作。
十、依赖型人格障碍:这是一类以过分需要照顾有关的服从和依附行为为主要表现的人格障碍,其主要特征就是过度依赖他人,而构成这种自我淡化的原因是对遭遗弃的害怕
11、不管你曾经被伤害得多深,总会有一个人的出现,让你原谅之前生活对你所有的刁难。
12、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13、被选择、被特别珍惜的经历可以带来快乐与满足,但是它同时也可以很可怕,而这方面的恐惧往往演变成愤怒与敌意。这种情况之下,被爱的人会感到有必要做出伤害爱他的人的举动:行为具惩罚性、疏远、将爱推开。基本上,人们会维持他们从儿时就建立的防御姿态。他们对于积极的事物做出的消极反应,是在潜意识的情况发生的,所以人在反应的时候,并不理解什么会造成他们这样的反应。他们怪罪于别人,尤其是和他们最亲近的人,以此将情况合理化。
14、男人的“你不化妆也很好看”、“不管你多胖我都爱你”这种*话,听一听就好,千万别信,千万不要因为这种*话就真的不化妆,真的放弃身材管理了。虽然这样的恋爱看起来很甜,但是好的感情,是让你们彼此成为更好的人。是你觉得胖了,就互相监督减肥;是你觉得化妆技术不好,就去提高的那种。无论何时,都不要失去魅力,不要让自己停止成长。
15、一个经典的例子,是不久前看到的一个新闻,一位十来岁的女孩,简直像家里的老妈子,操持着各种家务,而她的妈妈却大言不惭地说,我就是太溺爱她了。关于溺爱,你听过什么样的经典说法?一次去一朋友家,她父亲说起女儿的行为问题,一口一个「咱们不懂教育,她小时候太溺爱她了」,当时我还真以为,他说的是,自己当时对孩子太好把孩子惯坏了。后来这个说法听多了,结合各种当时的语境,我终于明白,这基本上是中国父母自欺欺人的一个谎言,其逻辑是:孩子出了问题,可我们真的对他太好,都好到给了太多满足的地步了,你看我们的好,导致了他的坏。其实真相常常是,孩子真有问题,那也是和各种匮乏甚至虐待联系在一起的,而溺爱,只是用来「脱责」的一个惯性说法而已。另一个常见的事实是,一旦年轻的父母——常见于学了心理学的新手妈妈们,开始用爱和自由的方式对待孩子时,得到最常见的指责就是,你不能这样对他,这样是溺爱。
16、一生中,我们会丢弃各种各样的东西,有意的无意的。观察那些你离之而去的人和事,你或许会发现,最终留下的,是能让你展开自己生命的。如留下的东西太少,那可能意味着,你只能在很少的范畴内做自己。人封闭自己,是为了保护真我。
17、看见,就是爱。每个人都在找这个世界要回应,而且希望是积极回应。这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并不容易,你想挣大钱,世界未必积极回应你。但在小孩子和小宠物那里,积极回应是相当容易得到的,你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回应你依恋和微笑。今天听了几个故事,都是负面情绪满满的、同时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孤独无依的,但在和小婴儿的互动中,第一次屡屡品尝到积极回应,然后对照顾小婴儿上,甚至有了一点瘾。你发出努力,就会得到积极回应,这的确是很有疗愈性的。
18、你的话语,为这个孩子的黑暗世界撕开了一道裂缝,有光进入了他的世界,我想他应该会深刻地记住这一时刻。由一点小事,去推理自己孩子会犯重罪,这个孩子妈妈的话语,给他编织了一个恐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