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会适应阻碍我们行动的障碍并将其转化为有用的事物,行动上的障碍可以推进行动,阻挡在路上的障碍可以变成路。”
从表面上看来,这句话很矛盾,阻碍行动的事物如何推进行动呢?路上的障碍怎么会变成道路呢?如果我们在行动中遇到阻碍,这些阻碍对我们的行动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从更深一层的角度来看,对这句话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了解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正在开着车,突然发现前方的路禁止通行,这时你的思维流程如下:
“什么阻止了我到达目的地?”
“被堵塞的道路。”
“什么方式可以让我克服这些阻碍?”
“走另外一条路。”
这样,通过了解问题,你得出了解决方案,必须走另外一条不同的路,然而你又遇到了新的问题,你不知道其它的道路该怎么走,于是,你又开始了一次思考:
“什么阻止了我找到正确的道路?”
“我对这片区域路况的不了解。”
“那么我怎样才能了解这片区域?”
“GPS或者询问他人。”
于是,你又一次通过理解问题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案。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导航问题,那如果遇到了更复杂的问题呢?
假如,你接下来需要在公司做一篇演讲,但是你很害怕公开演讲,你可以进行对问题的思考:
“什么阻碍了我进行演讲?”
“我害怕尴尬。”
“为什么我会尴尬?”
“因为我很在意别人的想法。”
“为什么我需要关心别人的想法?”
“因为我希望获得他人的好感。”
“怎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好感?”
“有能力满足他人的期望。”
“怎样满足他们的期望?”
“了解他们的期望。”
“什么阻碍了我了解他们的期望?”
“什么都没有,我可以直接问他们,或者发邮件做个调查问卷。”
这样,通过一次次地不断深入地了解自己的问题,我们找到了解决方案,向公司的同事发送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演讲的期望,知道他们想要获得的信息。当我们可以提供这些信息的时候,就不会对这次公开演讲感到紧张了,因为我们知道下面的听众需要什么,也知道如何给他们提供这些信息,演讲不再是演讲,而更像是一场对话。
然而,如果我们没有办法轻松提供观众想要的信息怎么办?同样,对问题进行思考:
“什么阻止了我满足他们的期望?”
“没有相关信息。”
“我怎样才能获得信息?”
“我可以向信息的相关人员发邮件获取这些信息。”
这样,我们又获得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向那些拥有相关数据的人求助,同样解决了问题。
然而,如果这些信息实际上没有办法获得,怎么办?再次对问题进行思考:
“什么阻止了我满足他们的期望?”
“没有相关信息。”
“怎样才能获得这些信息?”
“完全没有办法,没人能在公开演讲前及时拿到这些信息?”
“那怎样才能满足听众的期望?”
“改变听众的期望。”
“怎样改变听众的期望?”
“向听众发邮件告知这一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知道自己无法获取这些信息,那么我们可以给听众发一封电子邮件,告知他们演讲的内容,防止他们在演讲时对演讲文稿表示失望。这样可以减轻我们的压力,让我们专注于满足听众的其它期望。
通过上面对演讲问题的三个变体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对我们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进行这样的思考流程。
通过清楚地了解我们的问题,我们才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进行真正的自我提问,反复地询问自己“是什么阻止了我”,我们终究会获得一个答案,当我们获得这个答案以后,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采取行动。
理解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