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心理健康与战斗力有怎样的关系
TUhjnbcbe - 2022/12/7 17:25:00

来源:解放*报·解放*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作者:郭晶本报特约记者
  罗国金 记者
  孙兴维

心理战已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引起各国的重视。己方官兵的心理健康是抵御、瓦解敌方心理攻势,筑牢己方心理防线的基础。本期健康沙龙的主题为心理健康,我们荣幸地医院心理科主任姜荣环,请她同大家谈谈“心理健康与战斗力之间的关系”“官兵应该拥有怎样的健康心理”等话题。——编者

战场上,该有怎样的健康心理

■郭晶本报特约记者
  罗国金 记者
  孙兴维

姜荣环,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医学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系、美国麻省总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会诊联络精神病学和肿瘤心理学访问学者,接受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澳大利亚格雷菲斯大学自杀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队和省部级心身医学相关研究。擅长抑郁症、焦虑症、各种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心理治疗及心理危机干预等。

记者:姜主任,心理健康已成为中国*人的必备素质,请简要介绍一下心理健康与战斗力的关系。

姜荣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健康不仅包括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功能状态。无论是高科技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突发性、激烈性、对抗性和毁伤性,还是非战争重大*事行动的高强度、高风险,都对部队官兵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说,官兵心理健康,关系到官兵的日常训练,关系到行动的效能和动机,直接影响到战斗力的生成和提升。

记者: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官兵心理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处于18-35岁的青年*人,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出现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时期,他们的心理呈现出哪些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特点和规律?

姜荣环:青年官兵生理基本发育成熟,但心理成熟相对滞后。他们处于青春发育的中后期,身高、体重、骨骼、肌肉、性机能、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已经成熟,达到成人水平,但心理机能的发育尚未成熟。青年官兵精力旺盛、充满活力,但面临不熟悉和比较复杂的情景时,往往感到心中无底,遇事拿不定主意,容易人云亦云、随大流。同时,他们观察敏锐、思维活跃、富于幻想,但看问题容易偏激,有时好走极端,对社会、对部队、对人生问题的认识有时容易飘忽不定;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富有热情,但遇到一点小挫折,就容易情绪波动,缺乏应有的自制力。

记者:青年官兵的人生阅历较浅,情绪情感体验强烈,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可能也是一个重要特点。

姜荣环:对的,青年官兵大多是从校门直接进入营门,日常生活也是三点一线,生活相对单调,人生经验、阅历少,但情感表达上外显而张扬,具有情绪变化大而深度不够的特点。他们遇事易感动,或振奋激动,或沮丧灰心。当目标明确时热血沸腾,充满激情,不顾一切;当迷失追求时,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战士们受到一次表扬,工作干劲十足,兴奋好几天;遇到一点困难挫折,又会心情郁闷,自怨自艾。由于情绪变化大,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与战友发生冲突,导致产生紧张、烦躁、焦虑、郁闷等情绪。

记者:姜主任,针对上述青年官兵的心理特点,易引发哪些影响战斗力的心理因素呢?

姜荣环:引发影响战斗力的心理因素很多,适应障碍是其一。适应障碍是指在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个体所产生的主观痛苦和情绪不安状态,常有一定程度的行为变化。典型的生活事件有:丧亲、离婚、失业、转学、患重病、退休等。例如新兵入伍时,有的新兵会出现适应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心境。

其二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即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的精神创伤事件,如地震、洪水、战争、严重事故,经历、目睹或遭遇他人死伤,或自身生命受到死亡的威胁时,而产生的弥漫性痛苦,是个体对威胁性或灾难性事件的生理、心理、行为上的延迟反应。发病潜伏期从几周到数月不等,多数可恢复,少数转为慢性,持续数年,最后转变为持久的人格改变。

记者:战斗应激反应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吧?

姜荣环:没错,战斗应激反应又称战斗休克、战斗衰竭或战斗疲劳,是在作战中突然或逐渐发生的士兵作战能力的崩溃并伴有躯体、心理症状的反应。战斗应激反应的伤员并不是精神疾病患者,这些*人在强烈的应激刺激下失去精神平衡,大多数伤员在优良的医疗救护后能够很快恢复正常,返回部队。

记者:抑郁和焦虑也是战斗力生成的大敌,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如何?

姜荣环:先说抑郁。抑郁症患者的抑郁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其发病无现实基础或为现实中无关紧要的事情,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精力下降,患者不能通过自我调节、他人安慰和改变环境有效缓解,并伴随无望、无助、无用(三无)和自责、自罪、自杀(三自)等症状,伴发焦虑和睡眠障碍,无法正常的生活工作。

再看焦虑。焦虑是指持久的无具体原因的紧张不安,无现实依据的感到灾难、威胁或大祸临头,情绪的强度并无现实的基础或与现实的威胁明显不一致,不随客观问题的解决而消失,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运动性不安,如心慌、气短、烦躁、头痛、坐立不安等。焦虑导致精神痛苦和自我效能感下降,让人有如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宁,难以入睡。

需要明确的是,抑郁症和焦虑症经过恰当的治疗,都是可以治愈的。

记者:在部队的训练、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提高官兵的智能、技能和体能,而且要疏导他们的不健康心理,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请问实践中,我们如何做好这方面的调节工作?

姜荣环: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承受力与心理准备的程度成正比,对同等程度的刺激,心理准备程度越高,其心理承受力越强,受到的心理压力越小。因此,要注重战时和平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即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官兵进行及时的

心理援助,使其尽快摆脱心理困境。

具体来讲,一方面,平时加强心理训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平时在最为逼真的战场环境下进行训练,体验战场环境的复杂性和艰苦性,体验紧张恐惧感,增强身体耐受力和对应激的心理适应能力,尤其是增加在特定环境、短暂时间内解决危难问题的经验,以此提高*人心理承受力和*事作业技能。另一方面,做好心理筛查,及早发现心理素质不过关的作战人员。一方面,严把新兵入伍关,排除高危人群(如有家族精神病史、家族酗酒史等),阻止心理不稳定、有潜在心理缺陷的人员进入部队,从而降低战时应激反应的发生率。另一方面,做好战前心理预防和评估工作,进行战时心理知识宣讲,适时评估参战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心理健康水平不达标的*人进行心理干预。

(解放*报·解放*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理健康与战斗力有怎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