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抽盲盒”——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活动要求:请四位志愿者抽一个,用自己的方式去演绎你抽到的内容。由观众猜猜看你演的是什么?
表演者和猜中者都有小礼物。
其实,这就是我们人类的四种基本情绪。“喜怒哀惧”,四个中有三种都是负面情绪,负面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呢?
讨论:……
新课内容:
通常人们会认为是某一诱发事件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的出现,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
例如:两个人一起在街上闲逛,迎面碰到他们的领导,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走过去了。这两个人中的一个对此是这样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个人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该干什么仍继续干自己的;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以至无法冷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作。
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关系。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情绪ABC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
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
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或不合理信念。
正是由于人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就会引起情绪障碍。
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不合理的信念
绝对化的要求
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
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
例如,“我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好”等等。这种不合理的信念在人际关系中体现的特别多。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成功,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过分概括的评价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它具体体现于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忿、敌意等消极情绪。就比如“你怎么总是迟到?你每次都不记得盖盖子!”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
糟糕至极的结果
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处长,不会有前途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但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糟糕”观时,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时,他就会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而一蹶不振。
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典型的情绪障碍有抑郁、焦虑、恐惧、躁狂及强迫等
以“抑郁”为例
2月25日对全校班主任和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活动,采用的是SDS抑郁自评量表,目的是调查大家的抑郁倾向的情况。结果如下:接受测试的有44人,其中20人无抑郁倾向,24人(54.54%)存在抑郁倾向(其中轻度抑郁倾向的人14人,31.8%;中度抑郁倾向的9人,20.45%;重度抑郁倾向的人1人,2.2%)。
学生:接受测试的有人,其中人无抑郁倾向,人(53.75%)存在抑郁倾向(其中轻度抑郁倾向的人人,26.87%;中度抑郁倾向的人,18.25%;重度抑郁倾向的人69人,8.6%)。高一年级的抑郁症发生率为51.9%,高二年级的抑郁症发生率为50.1%,高三年级的抑郁症发生率为72.56%。
当然,并不能以此次的结果作为定论,学生抑郁情况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心理测量只能作为初筛手段。对筛查出的学生还需要辅以个人面谈,或团体辅导等形式进行干预!
抑郁症是现在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以连续且长期的心情低落为主要的特征,是现代人心理疾病最重要的类型。我国对抑郁症的医疗防治还处在识别率低的局面,抑郁症的发病(和自杀事件)已开始出现低龄(大学,乃至中小学生群体)化趋势。
抑郁症常见的表现
1.心境低落2.思维迟缓3.意志活动减退4.认知功能损害5.躯体症状
面对抑郁,你该如何做?
教师自己
1、学会情绪ABC理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觉察自己的情绪,看是否存在一些“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
2、自我关怀:行动起来,想全是问题,做才有答案
每个人都有对未知的恐惧,如果一直陷入其中,恐惧就会在我们内心无限放大,并支配我们的行为,又会引发抑郁、焦虑强迫等,使我们陷入恶性循环,加速情绪内耗。
与其患得患失地瞎担心,不如把精力花在让事情顺利推进上。与其内心脑补一场大戏,不如立刻付诸行动。
行动,是治愈内耗最好的良药。
请相信:活动起来的你会有更多解决问题的智慧,关键是每天一点点的践行。
3冥想,与自己对话
你可以做一些下面的冥想,也就是在接纳作为一个班主任的我之前,先接纳作为一个人的我:
我有许多局限和缺点,我接受这个事实
我并不总是知道该怎么做,我接受这个事实
我常常羞于承认自己的失败,我接受这个事实
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我可能很自私且考虑不周,我接受这个事实
我并不总是知道该如何应对学生,我接受这个事实
我有时会对学生做错事、说错话,我接受这个事实
我有时会很厌倦,不想再保持理智,我接受这个事实
我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也接受不完美的生活,我接受自己的控制欲和自负
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努力,我渴望获得觉醒,我接受这个事实
多练习几次以后你会发现:当我们不能接纳学生的时候,向内探究,不是学生的过激行为真的无法被接纳,而往往是他们撕开了我们过去的伤口,让我们某种自负的情感产生了威胁,从而导致我们内心的无法接纳。
4、朗读法
如果当你不能从坏情绪中跳脱出来时,可以试试大声朗读。朗读可以让我们从美好的文字中开始转念,并治愈自己。神奇的朗读具有暗示催眠效果,会给自己良性的心理暗示和激励,会让自己的主观感受变得更积极、更有力量。
对学生——展示图片
大多数班主任都会遇见这样的学生,他们用很多不同的方式进行自我伤害,常见的有用美工刀划破自己的手腕、手臂、大腿;用烟头灼烧或烫伤自己;用拳头击打硬物用身体撞击硬物;拔头发;吞下有*物质或其他异物;故意不让伤口愈合;将自己置身于危险情景等。
这种行为叫做非自杀性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是指个体在无自杀意念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反复、故意、直接伤害自己身体,且不被社会所允许的行为。常常伴有一种迫切感与渴求感。
1.用身体的痛苦替代心理痛苦;
2.释放不良情绪,确认存在感;
3.缓解焦虑和愤怒,让自己心情舒畅,欲罢不能(一种瘾);
4.自我惩罚、愤怒指向自己;
5.是一种呼唤,自伤是为了活着而不是死去的行为;
6.控制人际关系等。
非自杀性自伤在青少年中多发,但自伤者主动寻求救助的比例却很小。自伤者发生自杀的风险较高。其中抑郁是非自杀性自伤的主要危险因素。
当伤害自己时,孩子们在表达什么?当一个孩子别无选择或看似有选择地去伤害自己的身体时,他可能已经面临着很多很多困难。01他们可能想要摆脱一些东西,比如悲伤或抑郁的情绪、内疚的感觉、羞耻的感觉、无助的感觉、绝望的感觉。这些感觉可能来自于一些不好的想法和记忆,但更多的时候,孩子们并不知道它来自什么。他们利用疼痛释放的内啡肽所带来的那一点快感从那些压迫性情绪中“逃生”。02他们可能会出现现实感的问题,感到被空虚包围并难以确定自己的真实存在,觉得变得麻木,不再“真的活着”,伤害自己能帮助他们重新体验到真实感。
03他们还可能是对某个深深依恋的人感到异常失望和愤怒。当这一切凝结在一起,人就变得极其不稳定起来。有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感觉到了什么,只是在某些人际场景时感受到一种绝境,然后,他们伤害了自己。有时候他们能选择性感受到其中的一些感受,却用一些方法让另一些感受消失。比如,有的孩子会感受到绝望,而那种绝望似乎只有用伤害自己身体的方式才能被那个人看到和理解;有的孩子感受到的是深深的愤怒,用伤害自己来攻击和控制那个亲近的人;还有的孩子似乎感受里只剩下深深的依恋,而伤害自己是考验和拉回亲密者的最后方式……
为何会有这些行为?情绪调节困难可能是非自杀性自伤发生的主要原因。也可能是自伤者调节情绪、释放压力的一种策略,也有许多生物学因素如各种激素水平的不稳定或者遗传,早期的创伤性经验、个体的冲动性等等。但总体而言,非自杀性自伤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出现并不是单一机制导致的。
如何帮助这些少年
01情绪上:陪伴、识别、宣泄、倾听02认知上:碎片整合、解释与理解03行为上:功能复原04资源上:扩展支持系统
对非自杀性自伤,班主任要学会评估学生的情况。从实施自我伤害的方式和造成的严重程度,评估学生的风险因素,综合评估及时发现及早干预。
(心理干预为主,必要的危机干预:包括加强社会支持、稳定情绪、检测安全、压力与问题的管理,和医疗帮助:疾病的对症处理,急性期的药物治疗等)
对于患有抑郁症的孩子,不要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