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社会多方助力下,他们在撕下残障的标签
TUhjnbcbe - 2022/9/17 20:26:00

那是和她过往的经历全然不同的一瞬——7岁的小钰站在舞台中央,独自一人。一束灯光从舞台上方打到了她的白衬衫和黑裙子上,温暖、耀眼——在光的衬映下,小女孩闪闪发亮。

不再是别人主动走近自己的世界了。麦克风挂在小钰的耳边,她适应了一下灯光。时间仿佛在这一瞬间凝固了。台下是多张陌生的面孔,相较舞台上的闪亮,黑压压一片。在小钰看不到的互联网上,还有近30万人注视着这一幕。

在小钰背后,一片偌大的背景墙印着“全国听障朗诵大赛”。和众多参赛选手一样,她的人生刚开始便无奈迎来了听力障碍。障碍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伴随而来的“失去声音”“失去连接”。

海伦·凯勒说,“盲隔绝了人与物;聋隔绝了人与人”。然而,不久前,来自全国各地的残障人士在广州齐聚一堂,登上了这个舞台。随着音乐的萦绕,诗从喉咙发出至口上,通过麦克风,传递到了近30万人的耳中。

“不是怜悯,而是震撼”“美好可以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重构他们的信心和力量”……在广州,这样一场场大型残健共融活动正在兴起,给这片土地的人们撕下关于“残障”的标签,开始彼此连接。这背后,不仅仅是残障人士主动走了出来,社会爱心力量更支撑起这些美好的可能性。

走出孤独的世界,困难又期待

“我不是个童话里的人物,可连我都莫名其妙:我这个人忽然可以很大,忽然又会变得很小……”不久前,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1号报告厅,小钰站到了舞台上,朗诵《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

在舞台的灯光打下来前,她只是广州狮岭振兴第二小学的一名普通学生。在校成绩优秀、在少年宫学习画画、跳舞,并参加相关比赛获得优秀奖……她的这些表现,显示出她和任何一个普通的7岁女孩并无不同。只是有时,挂在左耳的助听器悄悄提醒她:生活一直伴随听力障碍的挑战。

“大概在她2岁左右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她有严重的听力障碍。”小钰妈妈回忆道,因为“听力障碍”的标签,小钰的生活突然出现很多“不同”,未来的人生轨迹也悄悄发生了变化。因为对声音的感知力变弱,人容易变得不自信。

小钰妈妈说,听力障碍隔绝了孩子展示自我的机会,甚至在与普通人相处时,她很容易就会被遗忘:“比如在普通学校上学,大家有时就会忽略,像小钰这样的孩子其实需要靠得更近才能听得更清。”

漫长的学习生涯里,有的听力障碍孩子需要坐靠前位置,还有的在英语学习和学业考试上客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困难。在小钰妈妈看来,大部分人似乎对听障孩子的需求了解得并不多,这也导致了听障孩子和普通孩子之间距离逐渐拉开。

“小钰的听力障碍情况其实达到中重度了,有的专家提议她学手语。”当小钰妈妈听到医生给出的确诊后,既悲伤又沉重。然而,小钰妈妈并没有放弃。一开始,她希望孩子能跟身边的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所以带着孩子坚持了一年的语训康复,自己每日全心陪伴,带着小钰到各种环境进行情景教学,并进行大量的亲子阅读,还让小钰入读普通的小学和幼儿园,希望帮助她跑回到与其他孩子一样的起跑线。

无论是在助听器的帮助下认真感知陌生的声音,还是通过声音的比较学习发声说话,小钰和其他孩子的距离正在一点点地缩减,直到这一刻真实地来临——小钰成为舞台上唯一的主角。

灯光泻下,小钰对聚焦在自己身上的灯光有些无所适从,不自觉地举起左手挡了挡。台下坐满了一排又一排的人,在互联网直播平台上,还有数十万人准备着倾听她的声音。她缓了过来,调整了一下状态,稚嫩的声带开始振动,那个“可大可小的小孩”从灯光中冒了出来。“妈妈爸爸上普陀山去玩。我说:‘带我去好不好?’他们异口同声回答我说:‘你不能去!你还太小!’”她嘟着嘴,诗歌循着麦克风放大,声音和她的眼睛一样灵动。

比赛结束了,小钰获得朗诵组的第一名。她一整天的兴奋和欢跳,都看在小钰妈妈欣慰的眼里。她回忆道,女儿那天得意地问着自己“你知道我为什么能拿第一名吗”,那一刻,她心里想的都是——“很感激,孩子能有这样的机会去展现自己。”

“拿了奖,受到很多人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社会多方助力下,他们在撕下残障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