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儿童成长中易患的四种心理疾病家长们
TUhjnbcbe - 2022/9/15 17:47:00
北京哪个医院皮肤科好 http://m.39.net/news/a_9667099.html

文/裴雪飞

年10月,“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公布。数据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7.5%,按照最新人口统计数据计算,意味着我国约有万名儿童青少年患有精神障碍,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面临严峻挑战。

4月22日,由中国经营报社推出的健康知识科普直播栏目——《名医面对面》邀请到首都医科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医师何凡在线分享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

何凡指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是智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行为恰当,在此基础上保持较好的社会功能,即“具备良好的身体与心理健康,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良好状态”。

儿童期具体分为哪几个阶段?

何凡介绍,广义上来说小于等于18岁都属于儿童期。细分的话,1岁之前是乳儿期,1~3岁是婴儿期,3~6岁是幼儿(学龄前)期,6岁开始的小学阶段是学龄期,初高中阶段则是青少年期。

乳儿期的孩子完全依赖于父母的照料,在这一时期,母乳喂养或喂奶时应尽量保持拥抱状态,这有助于培养孩子安全的依恋关系。婴儿期是大脑认知快速发展的时期,此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养育者不应过度保护和约束孩子,而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和保护他们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发展。3~6岁的幼儿园阶段,孩子逐渐开始频繁接触家庭之外的社会环境,通过游戏、互动来培养社会性,要允许他们在集体环境中学会交友、合作、分享等。如果6岁之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规则,对于小学阶段规则的遵守、学习能力的提升会有很大帮助。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容易因为心理发育相对于身体发育的滞后,而产生一些动荡和摩擦,需要父母正确引导,避免因动荡产生心理问题。

何凡进一步补充道,心理问题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环境因素是能尽早干预的。稳定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在孩子初中之前,父母应言传身教,引导、帮助孩子了解并适应社会规则,这一阶段父母起到的多是“导师式”的作用;而到了青春期,即初中以后,孩子认知功能逐步完善,且独立意识日趋凸显,更需要父母的接纳和理解,这一阶段的亲子关系逐渐演变为“朋友式”。

儿童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疾病分别有哪些?

对于6岁之前的孩子来说,较为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主要是神经发育障碍。何凡表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年龄大概在3岁左右,但诊断年龄通常在7~10岁,甚至更晚,这是因为初期症状不典型,未能足够引起家长的重视。

孤独症的患病年龄更早,在一两岁期间就会有症状,比如说话较晚、目光对视少、叫其名字没有反应、不听指令、不与同龄孩子玩耍等。

焦虑问题在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如果过度抗拒上幼儿园、不停地哭闹,因过度焦虑、害怕与家人分离,持续一个月以上没法正常上幼儿园的话,家长就有必要去专业机构评估是否存在分离性焦虑;小学阶段的孩子通常表现为对某种特定物或情形的恐怖、社交焦虑等,这些症状如果影响到孩子正常上学和人际交往,则需要引起家长重视。

初高中以后,因为学业压力、人际交往问题,以抑郁为主的各种情绪问题会更为突出。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呢?何凡介绍,这需要家长做横向比较,跟同龄孩子相比注意力水平如何,是否存在更为明显的多动、冲动、情绪不稳定等问题,如果与同龄孩子横向比较,这些问题明显严重的话,就需要去寻求专业评估。尽早干预、积极治疗能减少疾病对孩子学习能力、人际交往等社会功能的影响。

孤独症的核心症状是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以及狭窄、刻板的兴趣和行为活动等。一方面,这些孩子存在社交障碍,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他们通常互动性很差,只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兴趣爱好、活动通常很局限刻板,如对物件的摆放要求严苛,某一时间段内只吃一种食物等。此外,在感觉知觉方面也会表现异常,这些孩子对普通人看来正常的光线、气味、声音等可能难以忍受,导致他们情绪不稳定,甚至尖叫哭闹。

谈到焦虑抑郁问题,何凡强调,如果孩子有焦虑抑郁的情绪,家长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批评指责孩子,要做到接纳和改变的平衡,对他的优点、缺点、长处、短处做到无条件接纳,然后再慢慢去帮助、改变他。

如何预防儿童心理疾病?

何凡介绍,家长的高质量陪伴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很重要。围产期的妈妈在避免各种躯体疾病的同时,也要保持相对稳定的情绪。对儿童心理疾病的预防,父母需要做纵向及横向比较,如果孩子跟以前相比在衣食住行、日常活动方面发生了变化,跟同龄儿童相比存在明显偏离的情绪和行为等,并且持续一个月左右,就要高度重视了。

“人的社会性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后,情绪也会发展得相对稳定。”何凡表示,由于时代环境的变化,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限制可能会阻碍他们社会性能力的发展。所以,应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给孩子提供与同龄儿童交往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能安全地参与到各种社交互动的娱乐活动及学习活动中去。

在解答“孩子有自我否定倾向,应如何引导”时,何凡认为,每种气质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孩子出现自我否定倾向跟成长环境有关,家长首先应反思自己平时对孩子的评价,是否接纳度不够,总是教育孩子“应该如何做”。改变的前提是接纳,先接纳孩子的一切优缺点,再去慢慢培养孩子的自信。培养自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既需要“言传”,更需要“身教”。

(校对:颜京宁)

1
查看完整版本: 儿童成长中易患的四种心理疾病家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