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融合教育让特需儿童与非障碍学生共同学习成
TUhjnbcbe - 2022/9/12 17:57:00

小玉(化名)经常会向老师提出许多不一样的问题,但她并不奇怪,她只是“思维很独特”。

小霖(化名)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在课堂上坐不住,但是他“成绩很好”。

小君(化名)虽然有点爱哭鼻子,但是他“乐于助人”……

“不一样又怎样?”*埔区的这所小学,正在尝试用“融合教育”的方法,让孩子们看到世界的多样性,看到每一个人身上的特点,撕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以下简称“特需儿童”)身上那“特殊”的标签。

这个学期,很多班级的老师陆续在班内发起了“错袜行动”,活动前老师先是问同学们:“如果有人穿了不同的袜子来上学,是不是很奇怪呢?”同学们纷纷表示“很奇怪”。老师进而让大家第二天都穿着两只不同的袜子来学校。第二天,同学们发现大家的袜子都不一样,觉得特别有趣。于是老师引导同学们:“如果所有人都穿错袜子,就不会觉得奇怪了。之所以会觉得‘不同’只因他是‘少数’,而不是他‘有问题’。”

“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教育孩子们接纳不同表现的孩子,而是教育他们接纳‘差异性’。”班主任殷老师说,“融合是对所有‘不同’的包容,实现所有‘不同’的融合。”

他不是“胆小*”,只是“自闭症孩子”

在这所小学里,至少有数十名的特需学生(包括自闭症、多动症等)被老师和学生们所接纳。他们的“不同”在这里并不会引起大家异样的眼光。班上有4名特需学生的殷老师说,融合是教育的趋势,实现融合的基础是接纳。

小君是一名一年级的小男生,不久前才被正式“确诊”为自闭症。两岁三个月的时候,他还不会说话,医生诊断他发育迟缓。小君的父母试过很多方法,针灸、上亲子班……培训了一段时间,小君的语言发展起来了,家里人松了一口气,认为问题已经解决。上幼儿园的时候,小君不愿意上学,好不容易被劝到学校,也没有办法跟同学和老师们交流,而且动不动就大哭,情绪无法自控。对于他的表现,家里人尤其是老人,都认为是因为“娇气”“胆小”。

“家里的老人都说等他长大了就没问题。”谈起因为疏忽而没有及早介入小君的情况,小君妈妈的话里都是后悔:“我们对自闭症的知识还不是很了解,没有重视这个情况。”

小君妈妈那时还不知道,自闭症谱系的孩子中每一个状况几乎都不一样,有的有情绪障碍,有的有语言障碍,有的有行为障碍……虽然有的孩子也会因为小事苦恼,但是自己拥有调整能力,而在日常生活中触发小君情绪的点很多,而且他没有办法自己平复情绪。

正式入读一年级,有了对比,小君妈妈才发现孩子不仅仅只是胆小,可能是“有问题”——他的一些行为,其实已经符合自闭症的一些特征了。

因为融合教育,特需孩子有了“安身之处”

去年开学后,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承接了该校的“特需儿童教育提升项目”,入校开展服务后,小君妈妈看到了曙光。

“你看我现在能离开他一两个小时了,以前是想都不敢想。”小君妈妈说之前陪读几乎是“寸步不离”。大半年前,当广州扬爱的入校导师来到学校为备案随班就读的学生做评估的时候,小君就一直躲在角落里喊叫,老师们经过多次的引导和评估后,给小君制定了IEP(个人教育计划),针对性地配合抽离教育、小组课等,引导小君及跟小君类似情况的学生获得教育支持;与此同时,整体的“特需儿童教育提升项目”从学生个人、教师培训、家长赋能、环境支持几个方面同步开展。

“经过入校老师的干预,小君现在的情绪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我用他们教的代币制来引导小君学习和完成作业。”家长是特需儿童最重要且最密切的支持者,小君是幸运的,但学校里还有一些明显存在问题的学生,家长甚至没有发现或不愿承认孩子存在障碍。

“这些障碍中,有很多都是能通过及时的干预获得很好的效果。”项目负责人周金连老师说,随着教育*策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残障儿童能够走入普校,获得公平和优质的教育机会,但目前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让残障儿童虽然能够走进普校,却难以获得相应的教育支持。

项目通过从个案支持、家长赋能、教师培训、校园支持和社会倡导五大维度对融合教育建立支持。现在小君在班上不会那么轻易产生焦虑,而且不需要帮助也能自己举手回答问题了,还能跟喜欢的朋友有一些简单的对话,也能互相追逐,逐步适应和融入集体。小君妈妈说,之前自己想也不敢想,学校能给像小君这样的孩子提供那么包容和宽松的环境,“很多学校不支持家长到学校陪伴,许多老师也认为教学压力太大了,不接受这种‘融合’,孩子们处境很尴尬。”

融合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

年轻的殷老师是学校新聘任的老师,来到学校后第一次当班主任。在开学前的教师培训中,校长告诉她:“你的班里会有1名自闭症学生。”

“一开始我很紧张,不知道跟他们相处的模式和分寸要怎么样。”幸好校长一直都非常

1
查看完整版本: 融合教育让特需儿童与非障碍学生共同学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