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存者心理障碍”的人,应该如何走出阴影?
狭义上的“幸存者心理障碍”,指的是个体在经历创伤事件后存活下来,所产生的一系列的不适应的症状。其中包括深深地愧疚感,潜意识里的负罪感,以及心理上的“反向失衡”效应。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些不特定的条件下,人们也会出现幸存者的心理障碍。比如:两个十分要好的朋友同时面试一份工作,其中一个被录取另一个被淘汰。录取的那个人就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心理。这种情况就是所谓广义上的“幸存者心理障碍”,指的是由于认知、情绪以及某些信念感的原因,个体不允许自己处于比其他人更好的状态。
狭义上的幸存者心理障碍
事件本身带来的恐惧感
经历一些重大的创伤事件之后,个体本身会产生极大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主要包含了对重大挫折的无力感,对重大伤害的痛苦感,对自身所有的丧失感,以及对现实的排斥感。在经历创伤后,个体深深地认为没有任何力气面对新的生活。潜意识里产生了,对于未来的可能会发生的伤害的痛苦。面对自身原本所拥有的东西,因为一些原因而失去之后的被剥夺感。他们无法接纳这些现实,无法承受这个结果,慢慢地开始排斥新的生活,最终将自己封闭起来。
事件造成的愧疚感
除了创伤事件本身让个体感到恐惧,还有创伤后所产生的应激反应,也是导致个体产生诸多心理问题的原因。经历创伤之后,个体在认知、情感、态度、信念方面会产生重大的改变。因为经历了创伤事件,在他们看来无疑是对自己原来的认知、情感、态度、信念的否定。他们觉得是他们自己做错了什么,才会导致产生这样的结果。由于一时间无法找到新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信念代替,他们只能一味地否定自己,越来越无法接受自己,于是随之而来的是愧疚感和负罪感。
广义上的幸存者心理障碍
好朋友要“同富贵、共患难”
两个或者几个十分要好的朋友,因为彼此之间被深深地友谊所连接,就很容易产生“同富贵、共患难”的念头。最为经典的案例就是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个人桃园结义之后便建立了某种深厚的友谊。因为诸多原因,关羽、张飞先后离开之后,刘备也产生了幸存者心理障碍。他们所经历的并非同一件创伤事件,但是却因为某种感情的联结,不愿意一个人苟活。在我们现实中,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之间也会产生这种心理。正如文章开头的例子那样,被录取的人会因为好朋友没被录取而产生心理扭曲。
家庭中的受苦心理
在原生家庭中的各个成员之间,也会存在“同富贵、共患难”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如果有家庭成员过得很苦,那么其他家庭成员就会感到内疚,就会觉得自己不配享受好生活。尤其是家庭成员中的晚辈,会更容易产生这种“广义上的幸存者心理障碍”。有些人觉得自己父母生活得不是很好,所以自己也不愿意努力,不愿意追求好日子。或者看到自己的生活同父母生活之间的落差,会觉得愧对父母。这种心理同样是不成熟的、不理智的心理,产生这种心理的个体,发现一点点比别人好的地方就会感到内疚。
反向失衡心理
所谓心理失衡指的是个体看到别人比自己好,从而出现的包括嫉妒在内的不平衡心理。而反向失衡心理则指的是,个体看到别人不如自己,从而出现的包括内疚感、愧疚感、负罪感在内的不平衡心理。不管是正向失衡心理还是反向失衡心理,都是因为无法接纳客观现实导致的认知、情感的失衡。一个人如果总是出现反向失衡心理,就会导致他不敢追求进步和发展,就会停滞不前。或者他们不敢建立任何关系,因为害怕自己比别人过得好而感到内疚。
如何解决幸存者心理障碍?
对于狭义的幸存者心理障碍
在经历了一些重大的创伤事件之后,个体可能会反复的回忆当时的碎片化的记忆,也可能会极力压抑当时的场景。要想缓解个体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应该尽可能完整的回忆创伤的前后经历。在回忆过程中不要有任何一丝一毫的评论、判断和主观的感觉,仅仅依据客观发生的事情进行梳理。这个过程可能会感到痛苦,但是非常有必要。通过反复的回忆和整理,直到痛苦感消失就算是成功了。这个过程的目的,是让你意识到事情发生与你没有关系。只有当下你的所作所为,才是与你有关的。要过好当下,着眼未来,努力回归到生活中去。
对于广义的幸存者心理障碍
如果身边有十分不错的朋友,就很容易出现诸多心理问题。害怕自己过得比别人好,或者在诸如面试的场合自己被录取,朋友被淘汰的情况下,出现的内疚感也好,其他不适应的感觉也好。面对这些情况,要客观看待每个人的区别。尽管你们的关系很好,可是你能够做的事情也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同对方融为一体。保持彼此的一种界限感,会消除你内心的反向失衡心理。
总而言之,认识到“幸存者心理障碍”的原因,认识到反向失衡心理,采取合理的措施才能够走出阴影。
作者:九霄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