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社会发生着深刻变革,一方面社会转型带来的急剧变革打破人们原有的身份地位和利益格局,现阶段的阶层结构的调整和利益的分化拉大了贫富差距,导致社会成员出现心理失衡和心理焦虑的社会心理倾向。
而这种心理失衡与心理焦虑的长期相互激荡又加剧了不同阶层和群体间的隔阂,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冷漠和僵化,并蚕食着人与人之间原有的信任感与认同感,从而增加了人际矛盾凸显和激化的风险。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推进,导致西方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传入我国,因而有部分人在这些消极思想的影响下,个人私欲不断膨胀,从而不顾及他人、集体与国家的利益,盲目违规逐利,最终造成社会各方矛盾的激化,长此以往必将威胁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学生是社会的重要成员,改革带来的社会心理的变化以及人际关系的紧张、冷漠和僵化势必也会影响到校园中的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目前校园群体冲突事件数量较以往明显增加,群体冲突事件的规模与危害也空前扩大,这样也会直接影响安全和谐校园的构建,长此以往将会加剧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而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与缓解人际矛盾,是思想*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任务,其离不开对群众情绪的引导和群众社会心理的调适,而心理疏导法则是以“人”的方式去解读人、理解人,在人们情绪疏泄与管理、心理调适、矛盾缓解和人际关系协调等方面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目前,将心理疏导法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来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心理疏导法得以运用的依据,离不开其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论证,此处主要从心理疏导法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服务对象、价值目标、方法功能和课程内容四个角度展开论述。
学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服务主体,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涵盖受学生学习的所有方面,只是研究学生的精神品质方面,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和行为。心理疏导法的对象同样也是学生,既包括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心理疏导的学生,也包括不存在心理问题但需要预防的学生。
同样心理疏导法也不是研究人的全部方面,只是研究人精神问题中的心理问题,包括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心理疏导,外延更小。“任何教育要求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活动,同化为他自身的要求,才能促使他们的发展”,心理疏导法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服务对象都是学生,最终都作用于学生的主体。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旨在促进教育对象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心理素养与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发展成为“四有”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心理疏导法的目标是帮助教育对象缓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障碍和困境、恢复正常心理状态,最终促进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与发展,实现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两者的价值目标总体一致,无论是促进心理发展,还是实现思想道德进步,最终都为了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心理疏导法在使用上主要是着眼于微观层面、较为柔性,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则侧重于宏观层面、较为刚性。具体表现为: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