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儿童知觉的发展特点对应推论说D
TUhjnbcbe - 2022/8/16 19:15:00

游戏分类

皮亚杰从儿童认知发展角度将儿童游戏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和有规则游戏阶段(7~11、12岁)。

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

儿童的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它对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

(1)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儿童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受到赞许和尊重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2)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同伴榜样在改变儿童行为和态度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儿童常模仿同伴的行为并将其同化到自己的行为结构中去。

(3)同伴还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儿童常从同伴那里获得不能从成人那获得的知识和信息,并在将自己与同伴比较的过程中形成对自我的评价。

(4)同伴还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当儿童面临陌生或恐怖情境时,好友在场可起到与父母同样的作用来消除紧张和压抑。

儿童的自我中心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说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其中前运算阶段的具体表现为: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和未掌握守恒。自我中心是指认为所有的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小学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趋势

小学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趋势为:小一到小三处于上升时期;小三到小五处于平稳阶段;小五到小六处于第二个上升阶段。

儿童知觉的发展特点

儿童知觉发展主要表现在空间知觉和物体知觉的发生和发展方面。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距离知觉,物体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

(1)婴幼儿时期知觉发展的特点

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是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定位的,新生儿已能对逼近物体有某种初步反应,并具备原始的深度知觉。婴儿在3个月时具有了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在8、9个月以前就获得了形状恒常性。4个月以前的婴儿就已具有了大小知觉的恒常性,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到幼儿时期逐渐开始发展和完善。

(2)小学儿童知觉的发展特点

在大小知觉方面,小学儿童不仅能熟练地用目测和比测进行直觉判断,而且还逐渐能用推理进行判断。在形状知觉方面,在小学教育的影响下,儿童形状知觉水平逐年提高,他们不仅能正确辨认几何图形,而且能正确绘制各种图形,最后还能用语言正确说明图形的特征,但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还缺乏把握。在方位知觉方面,在小学教学的影响下,儿童在方位知觉上有了较大的发展。7~9岁儿童已能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9~11岁儿童已能比较概括,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

詹姆斯的经典公式

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意思就是说,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也就是根据这个公式,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

自我意识内容的分类

实用自我、原则自我是由施奈德与坎贝尔提出的;公我意识、私我意识原则是由Fenigstein,Scheier与Buss提出的;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是由詹姆斯(W.James)提出的。

对应推论说

(1)“对应推论”是人们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特有的内在属性(动机、品质、态度、能力等)相一致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论。推论恰当与否决定于事实上行为者的内在属性与其行为相互一致的程度。

(2)琼斯和戴维斯揭示了对应推论的程序,即先判定行为者的动机,然后由此推定行为者的品性。他们认为,当他人有某种行为时,行为的观察者就要判定这种行为是不是他人有意做出来的,以及这种行为所产生的效果中哪些是行为者所需求的。如果某种行为后果只是行为者无意造成的,就不能根据它来判断行为者的品性。

(3)琼斯和戴维斯还提出几种可能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第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社会赞许性;第二个因素是行为的选择自由性;第三个因素是行为结果的严重性;最后一个因素是非共同效应。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内隐社会认知的活动脱离了意识的监控,直接测量法已无法证明内隐认知过程的存在,因此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所采用的是间接测量的技术和方法,包括投射测验法、补笔法、阈下条件法、反应时法和内隐联想测试。人种志是指通过在自然情境中以局外人的立场去观察、描述、判断和解释,而获得对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行为及其意义的整体理解,不是研究内隐社会认知的方法。

态度转模型

霍夫兰德等人提出态度转模型,认为态度转变包括四个因素:传递者、沟通者、接受者以及情境。

DSM-IV对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DSM-IV对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1)明显偏离了患者所在文化所应有的持久的内心体验和行为类型,表现为下列2项以上:

①认知(即对自我、他人和事件的感知和解释方式);

②情感(即情绪反应的范围、强度、脆弱性和适应性);

③人际关系;

④冲动控制。

(2)这种持久的行为类型是不可变的,并且涉及个人和社交场合的很多方面。

(3)这种持久的行为类型导致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

(4)这种行为类型在长时间内是相当稳定不变的,至少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或早期成年时。

(5)这种行为类型不可能归于其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6)这种行为类型并非由于某种物质(例如某种滥用药物,治疗药品),或一般躯体情况(例如脑外伤)所致的直接生理性效应。

冲动型人格障碍

冲动型人格障碍又称攻击性人格障碍,以情感爆发和伴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癔症型(表演型)人格障碍以过分的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

分裂型人格障碍

社会隔绝、行为古怪、猜疑或偏执观念,这属于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性表现。

酒精依赖的特点

酒精依赖的特点有:

(1)精神依赖性。精神依赖性是酒精依赖的基础。

(2)耐受性。耐受性的形成有快有慢,影响因素主要有个体素质、饮酒方式。

(3)对饮酒行为失去控制。

(4)身体依赖性。身体依赖性是指当停滞饮酒或骤减酒量时,机体出现一系列特征性的戒断症状。

(5)出现各种并发症。当酒精依赖进展到一定阶段,全身所有器官系统都会受到损害。

说明:诊断标准和特点稍有不同,特点将诊断标准进行了概括。

精神活性物质

物质依赖中的物质指的是会导致个体产生精神及身体依赖的精神活性物质,包括酒精、尼古丁、安非他明(又名苯丙胺)、阿片以及大麻等。美沙酮与海洛因、阿片同属于吗啡类。

1
查看完整版本: 儿童知觉的发展特点对应推论说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