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幸福驿站公益心理微课堂2谈谈边缘性人
TUhjnbcbe - 2022/6/10 15:44:00
著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5474680.html

花季少女满臂的伤痕,难抵心中的痛

——谈谈边缘型人格

朋友们好!

我是余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丹江口市易催眠心理工作室担任心理咨询师。很高兴有机会和朋友们分享心理障碍的相关知识,相信大家在生活中或多或少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儿童上课坐立不安还不时干扰其他同学,本该是阳光的少男少女,手臂却被自己割地伤痕累累情绪低落,还有就是身边的“刺头”,与同事亲人都是矛盾重重,更有人因为一点小事,怒从胆边生拔刀伤人,抑郁症患者白天人前阳光,深夜留下绝笔遗书抛家人弃子等等。面对这些人我们该怎么办?漠视?顺其自然?还是积极帮助?

我们的微课就是与大家学习相关知识,识别哪些人需要进行社会干预,避免他本人、亲属、同事受伤和痛苦,如果您发现他人需要帮助,请及时建议或联系专业机构,帮助他们早日摆脱痛苦,为和谐社会献出一份力量。

今天是年8月15日,我想与您分享的心理障碍话题,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说起边缘型人格,您也许没听说过,提起双相障碍,很多朋友脑海中会有这样画面:

一个人时而高兴,时而抑郁痛苦,极端的情况下会自杀自伤等表现。边缘型人格的表现与此很相似,只是情绪变化更频繁,更难以把握,也更容易冲动。为了更地了解解边缘型人格障碍,我先与您分享一个案例。

这是一位15岁的高一女生,已经休学了半年。她为什么休学呢?她在

从6岁开始,经常莫名其妙情绪低落,感到压抑,想哭,想逃离自己所处的环境,经常是无原因,莫名其妙,甚至看电视,玩耍时也会突然出现这种感觉,不想说话,不想动,别人说话好像听不见,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的时候两三分钟,但压抑感会持续十几分钟,最长会有一天。

发作的频率随着长大变得频繁,初中开始和父母频繁发生冲突,原本是比较服从父母管教的个性,初中后开始敢和父母对着干,比如生气的时候也会摔门,离家出走等。初三面临中考,压力比较大,情绪的不稳定变得更加频繁,平时也有高兴的时候,但一个月会有几次感到压抑,内心感到痛苦,觉得活着没意义,初三有过一次自残,当时自己认为可能是压力太大,中考结束后,暑假期间主动和朋友出去游玩放松,但并没有让自己的情绪稳定好转。

高一开学后这种难受加重,开始频繁用小刀割手臂,通过这种方式缓解内心的痛苦,自残后心里会好过一些,割的当时不害怕,割完也会莫名害怕,浑身战栗,持续一小会自行缓解。高一开学后不久,实在无法在学校上课开始休学,曾经还服药自杀过,被母亲发现抢救过来。她在遗书中这样写到:“下辈子也不想与妈妈再相见,不想连累父母,不想让爸爸妈妈伤心,不知道什么把自己推向深渊,活着是家长的累赘,让妹妹好好成长,将来找一个爱她的人”。经过专业诊断后,这个孩子就是典型的边缘人格障碍特质患者。

我们来看看边缘人格障碍的表现是什么?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与周围的人关系都不好,包括: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和同学,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情绪还变化特别大,时而高兴时而情绪低落,情绪会特别烦躁易怒冲动;他对自己也不满意,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会怪异的打扮自己;反复地出现自己伤害自己的自残和自杀行为,比如:割伤手腕、热水烫身体、针扎身体等等;还会冲动的进行高消费、无保护的性行为、物质滥用、无节制的吃东西扥行为;也会因为一点小事情,爆发出强烈的愤怒和发怒。是一种稳定的不正常表现,为什么说是边缘人格?因为这种障碍的患者处于神经障碍和精神障碍的边缘,会表现出两种障碍的特质,既有多疑、情绪不稳,也会出现妄想或者短暂幻觉症状。

症状表现越多,也就这些患者越需要社会的帮助。

有朋友要问,边缘人格障碍是怎么形成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这位15岁高中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环境,从这些资料中发现一些端倪。

她从小和父母一起住,但是主要由家里爷爷奶奶帮着带她。爷爷脾气古怪,很凶,重男轻女,母亲也会经常反复在孩子面前提及:爷爷奶奶重男轻女的事情,造成孩子对此耿耿于怀,从小就表现出焦虑的特点,经常会担心一些可能不会发生的事情,比如看见地震的画面就会联想到家人受伤,从小怕黑,怕虫子。

父母对她要求也非常严格,尤其是学习方面,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会有体罚,她的成绩波动比较大,从小就有情绪压抑,莫名不开心的经历,表现出服从父母要求的特点,努力达成父母的愿望,如果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自己宁愿说谎,如果被发现也会挨打。她父亲脾气大,暴躁,母亲,很爱干净,爱美,很好强。

资料还反映出:她的父亲脾气暴躁,容易冲动,爷爷也是性情乖戾,暴躁易怒;而母亲干净,整洁讲卫生,显示出父系和母系家族中都有基底节发育问题;从教养环境看她的爷爷重男轻女;

母亲因为生的孩子是女孩,自己也十分在意内心愧疚,常在孩子面前提及,对患者的教育从小严格;患者本身敏感,心思重,凡事习惯压抑在心里,父母又只关心她的学习,情感交流很少;

她情绪一直不好,而父母也不知道,可见父母对她有严重的情感忽略,她在生活中找不到情感的依靠。本身敏感焦虑的个性,在遇到环境变化时就会出现适应不良问题。

三年前父母又生了一个女孩,转移了对她本来就少的关心,增加了她的被抛弃感。

最终发展成了不信任他人,情绪极端变化,暴躁冲动的边缘人格特质。

总结出来就是:家族有焦虑冲动的基因,养育环境中的情感忽视,以及被养育者情感虐待,语言虐待、造成她从小不敢表达感情,害怕被父母抛弃,内心的痛苦无法诉说,只好用伤害身体的方式发泄痛苦。

可以看出,边缘人格障碍患者,主要是养育环境动荡和养育者对患者的情感忽视造成。

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是预防养育出这样的孩子,如果孩子的性格已经形成,就需要及时就医和进行心理辅导。现在已经有成熟的治疗手段,早干预早受益,可以避免造成孩子更多更大的伤害。

正确的干预方式依然是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角度进行。

生物方面:要按照医生的诊断利用药物干预失眠、情绪变化等症状和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锻炼身体的同时可以降低焦虑情绪。

光照治疗是目前新型治疗睡眠障碍方式,利用固定时间进行光照治疗,可以调节人体内分泌水平,达到调节睡眠质量问题。

心理方面:目前经过实证有效的技术DBT,也就是辩证行为疗法,这个疗法是把调整行为认知和正念技术结合在一起治疗方法。

对于这个案例来说

可以这样运用,针对孩子认为学习压力造成的割手臂、情绪激动、冲动等行为,可以提问题,多人的年级,她排名在左右,为什么她有自杀自残行为还休学了,后面个学生没有这样的情况,他们压力应该比她还大才对,应该都休学才对?引导她看到,并不是学习压力造成她割手臂原因,而是她看待压力的方式。引导她把改变原因调整到自身。

针对她自杀想法,人生18岁才正式开始,你现在才15岁就想结束生命,不是白来这个世界了吗?来到这里至少要体验一把,上大学,谈恋爱,结婚生子,做完这些至少还要50年,那个时候自然排队到另一个世界,现在结束生命属于插队,插队可是不文明的行为,你愿意当一个不文明的孩子吗?

也可以拿妹妹也做生活下去动机,等妹妹长大了问自己是老几,告诉她是老二时,如果她问姐姐到到什么地方了,听说自我了断了,肯定以为很好玩,因为姐姐都做了,我也模仿去吧。你看看是不是给妹妹做了一个榜样,这是你希望的榜样吗?

给她一个盼头,慢慢往前走,逐步走向人生终点。

链式分析:早上做了什么事情,引发了目前的自残和割腕,这个事情之前是什么样的

正念技术:引导

1
查看完整版本: 幸福驿站公益心理微课堂2谈谈边缘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