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闳意妙指仙灵骨葆入选中医药防治原发性
TUhjnbcbe - 2022/2/17 16:20:00
白癜风元旦怎么治疗 http://pf.39.net/bdfyy/zjdy/171020/5777834.html

根据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要求,中医药与骨病学科组对近年有关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方面的中文、英文文献进行检索和评价,结合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医师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预防及辨证施治调查问卷”调查,经过3次专家组的会议讨论,并充分咨询我国中医骨伤科界名老专家和中医药与骨病学科组成员的意见,形成版“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专家共识”。本共识内容主要阐述中药辨证治疗及预防,供中医学或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医师参考使用。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中医学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归属为“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畴,主要是由于肾精不足、骨失滋养导致的全身骨骼的慢性退行性疾病。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在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1.1病史

多见于绝经后妇女或老年男性。严重患者可有既往骨折史;或患者父母既往有脆性骨折史。

1.2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往往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常常在骨折后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坐起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或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3)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它部位亦可发生骨折。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1.3骨质疏松的诊断

临床上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通用指标是:发生了脆性骨折及/或骨密度低下。目前尚缺乏直接测定骨强度的临床手段,因此,有过脆性骨折在临床上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症、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以及评价药物等干预措施疗效的最佳定量指标。骨密度仅能反映大约70%的骨强度。骨折发生的危险与低骨密度有关,若同时伴有其它危险因素则会增加骨折的危险性。

(1)测量方法: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骨密度检查方法,其测定值作为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金标准。其它骨密度测量方法如各种单光子(SPA)、单能X线(SXA)、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CT)等,根据具体条件也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参考。

(2)诊断标准(基于骨密度测定):可以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2.5SD的标准,也可以根据中国人群的实际情况采用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OCCGS)建议的-2.0SD或者骨量下降25%作为诊断标准。见表1。

2中医学的病因病机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涉及多脏腑、由多种因素长期、共同导致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基于中医“肾藏精”、“肾主骨”理论,肾精亏虚是本病发生的基本病机,并与中医肝、脾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病性有虚有实,然总归于精亏髓减,骨失所养而致。各种原因若导致肾精不足、肾阳亏虚、肝肾阴虚、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肾虚血瘀以及血瘀气滞等,则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与发展。

肾中精气是骨生长发育的根本。肾中精气分为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使精气充实,维持骨的正常生长发育。人至中老年,天癸渐竭,加之体质虚弱,烦劳过度,耗伤肾精,而致肾精亏虚,精亏髓减,骨失所养;或命门火衰,肾阳虚损,虚寒内生,髓冷骨弱,可见腰膝酸痛或冷痛,骨骼脆弱无力,甚至骨折等症,即导致本病的发生。肾阳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累及肾阴,即“阳损及阴”,进而造成阴阳俱虚,精气愈亏,则进一步加重病情。

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养精,母子相眷,精血同源;肝主疏泄,肾主封藏,藏泄互用,相反相成;肝肾阴阳,相互资生,互涵互用。若失血过多、久病血虚;或过劳无度,肝血暗耗;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均可导致肝之阴血亏虚。肝血不足则精失所养,肝肾精亏或阴虚失养,而导致本病的发生。“肝为女子之先天”,女性一生经、孕、产、乳,肝血易亏而难盈。肝血不足则生精乏源,较男子更易出现肝肾阴虚证。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灵枢·决气》)。脾胃运化正常,则肾精得其充养。若禀赋素弱,或长期饮食不节,或病后调养失慎,或劳倦失度,或忧思日久,皆可以导致脾胃虚弱证。脾胃失于运化,则津液不布,久之肾精日涸,渐致髓减骨枯;脾胃又主身之肌肉,若脾胃虚弱,气血乏源,则肌肉失养,日久瘦削无力,甚至痿废不用,骨骼失去肌肉的支撑,愈加骨弱难支。

脾、肾二脏先天、后天相互资生、相互影响。脾主运化,须借助肾阳之温煦,肾藏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肾阳不足则火不生土,累及脾阳,脾阳不振,精微难布,亦终累及肾阳,若年老虚衰,或久病耗气伤阳,或寒邪直中,或久泻不止,皆可损伤脾肾之阳,导致温煦不足,骨肉失养,渐至骨骼痿弱,四肢无力。

肾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为一身气化之根。若禀赋素弱,或久病及肾,或年老肾气渐衰,或房劳耗精伤气,皆可使肾中精气亏虚。肾气虚馁则血脉鼓动无力,脉络日久生瘀;五脏六腑之精受藏于肾,瘀血停滞,则经络受阻,肾精更难充养,骨髓不满,骨骼失于濡养。肾虚血瘀互为因果,常相兼为患,日久发为骨质疏松。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机不畅则血运受阻,瘀血内生;离经之血亦可影响气的运行,由瘀血导致气滞。该证多由情志不舒,或外伤闪挫,或寒邪侵袭,拘困经脉所致。气血运行不畅,津液输布障碍,骨骼失于濡养而发病。

3辨证论治

本共识采用“病证结合”的模式,以中医脏腑和八纲辨证理论为基础,参考各家文献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观点,结合问卷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其证候因素和特征,将该病分为6个常见证型: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肾虚血瘀证、脾胃虚弱证及血瘀气滞证。下列常用中成药均有国药准字号,请临床医师参考应用。

3.1肾阳虚证

主症:腰背冷痛,酸软乏力。

次症:驼背弯腰,活动受限,畏寒喜暖,遇冷加重,尤以下肢为甚,小便频多,舌淡苔白,脉弱等。

治法:补肾壮阳,强筋健骨。

推荐方剂: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虚寒证候明显者,可加用仙茅、肉苁蓉、淫羊藿、骨碎补等以温阳散寒。

常用中成药:淫羊藿总*酮胶囊、右归丸。

3.2肝肾阴虚证

主症:腰膝酸痛,手足心热。

次症:下肢抽筋,驼背弯腰,两目干涩,形体消瘦,眩晕耳鸣,潮热盗汗,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治法:滋补肝肾,填精壮骨。

推荐方剂:六味地*汤(《小儿药证直诀》)加减。阴虚火旺证明显者,可加知母、*柏;酸痛明显者,可加桑寄生、牛膝等。

常用中成药:芪骨胶囊、六味地*丸。

3.3脾肾阳虚证

主症:腰膝冷痛,食少便溏。

次症:腰膝酸软,双膝行走无力,弯腰驼背,畏寒喜暖,腹胀,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

治法:补益脾肾,强筋壮骨。

推荐方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合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

常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合归丸或济生肾气丸。

3.4肾虚血瘀证

主症:腰脊刺痛,腰膝酸软。

次症:下肢痿弱,步履艰难,耳鸣。舌质淡紫,脉细涩等。

治法:补肾活血化瘀。

推荐方剂:补肾活血方(《伤科大成》)加减。

常用中成药:仙灵骨葆胶囊、骨疏康胶囊(颗粒)

3.5脾胃虚弱证

主症:形体瘦弱,肌软无力。

次症:食少纳呆,神疲倦怠,大便溏泄,面色萎*,舌质淡,苔白,脉细弱等。

治则:益气健脾,补益脾胃。

推荐方剂: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常用中成药:参苓白术散。

3.6血瘀气滞证

主症:骨节刺痛,痛有定处。

次症:痛处拒按,筋肉挛缩,骨折,多有骨折史,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弦等。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推荐方剂: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骨痛以上肢为主者,加桑枝、姜*;下肢为甚者,加独活、汉防己、鸡血藤以通络止痛;久病关节变形、痛剧者,加全蝎、蜈蚣以通络活血。

常用中成药:活血止痛散。

此外,在临床上亦可见症状较轻、或感受风寒湿邪、或兼夹证者,辨证施治时需灵活应用。

4中医药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

4.1治疗原则

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原则是“辨证施治,整体调节,防治结合”,依据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候遣方用药,达到“改善临床症状,延缓骨量丢失,或增加骨量,降低骨折风险,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中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应根据患者病情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疗程。若明确以“改善临床症状”为目的,用药1个月后可评估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用药3个月后可检测骨转换标志物,监测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评估中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疗效;若明确以“延缓骨量丢失或增加骨量”为目的,临床用药时间不宜少于半年,可延长至一年以上,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患者腰椎及髋部骨密度,评估治疗前后骨密度的变化;若明确以“降低骨折风险,提高生存质量”为目的,可用药1~3年,评估骨折发生率。

4.2注意事项

4.2.1基础治疗: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摄入富含维生素D、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避免嗜烟、酗酒,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进行适度的骨骼肌力量和协调性锻炼和康复治疗。

4.2.2中西药联合治疗: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时,在根据病人病情和证候特点,选择合理的中药处方治疗的同时,可依据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病理特点,分析患者骨质疏松症类型,联合相应的西药治疗。防治骨质疏松症药物的联合应用较为复杂,要考虑到药物间的相互影响,目前尚需要大样本、长时间的临床研究来明确中西药联合用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4.2.3

1
查看完整版本: 闳意妙指仙灵骨葆入选中医药防治原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