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注意事项
中医药作为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病、防病、医疗保健工作中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药的健康产出与经济学价值的科学评估,将为国家主管部门相关目录的遴选、价格制定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目前,国内开展的药物经济学评价主要集中在化药领域,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相关研究较为滞后,但近年来相关研究发表数量持续增长,尤其集中在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等中药制剂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热门疾病领域。
由于中医药的自身特点,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面临许多特有的现实技术难题。综合现有研究,在开展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研究设计方法的选择药物经济学评价按照是否采用模型模拟,可分为基于模型的研究和基于个体水平数据的研究两大类别。在基于个体水平数据的研究中,根据数据收集时间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在前瞻性研究中,围绕RCT的平行研究,即将药物经济学评价加载在药物临床试验中进行,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研究设计。借助药物临床试验严格的随机对照设计,可以获得较强的可信度和较高的内部效度。
相对于西医治疗,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疾病、肿瘤、老年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以及疑难杂症上。中药临床应用以病程长、并发症多、病因复杂且预后较差的慢性疾病为主。由于慢性病病理特征复杂,疾病干预措施通常伴随患者终身,所以中药治疗疗程普遍较长。受研究条件和经费限制,对慢性病治疗的长期研究,特别是真实世界研究的难度很大,有限的临床试验往往无法观察和收集到长期健康状况变化和干预措施的最终指标。因此,在中药的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常常使用决策分析模型进行评估。模型法一方面可以将短期临床研究结果外推到长期结果,模拟慢性疾病自然史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可以由短期产出的中间指标外推至最终指标。此外还可以整合各种来源的证据,较为全面地反映干预方案对患者的整体影响,从而体现中药的特点与优势。
2.干预措施与对照的选择
中药药物经济学研究选择的干预措施应是获得国家批准的已上市中药,具有明确的适应证、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同时所要研究的中药应质量稳定,具有一定的市场规模。一般不包含中药材、中药饮片。
在对照药物的选择上,应力求与干预药品的主治相同,功能相似,剂型及给药途径相同。在“同类、公认、择优”的基本原则下,应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当的对照药物进行比较。以国家基本药物、医保目录遴选为目的药物经济学评价,应选择相应目录内的药品或标准治疗或常规治疗药品作为对照;以中药品种保护为目的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应选择已有循证医学研究基础的药品作为对照;以定价为目的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应选择标准治疗和常规治疗药品作为对照。
3.研究角度的选择
中药药物经济学的研究角度推荐首选全社会角度。由于中药往往含有结构、性质不尽相同的多种成分,不同性质的成分数量多、结构差异大、含量差异显著,复方的情况更加复杂。所以遵循中药的整体性、协同性和多靶点等作用特点以及考虑中药的整体产出情况和疾病的预防等干预结果。根据具体研究目的和汇报对象的不同,也可以选择医保付费方角度、患者角度等研究视角。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经济学的研究视角会影响成本的纳入范围和效果指标的选择,在研究中需要自始至终地保持研究角度的一致性。
4.健康产出的确定与测量
在中药制剂的药物经济学评价中,衡量健康产出的指标选择尤为关键。尤其是在对中药和西药的效果进行比较时,为了得到客观、科学、准确的研究结果,研究者应参考相关的疾病诊疗指南并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地采用现代医学公认的临床终点指标,如实验室指标的改善、生存率、无进展生存期、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以及患者自报健康产出等。
然而中医体系不能完全按照现代医学的生理、生化和影像学指标来评价,因此,目前用于评估药物疗效的临床常见指标通常难以全面体现中医药的治疗效果。中药的适应证主要是中医病名及证候,中医证候与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存在较大关联性。因此,除了借助现代医学的疗效评价标准外,在中药的健康产出评定中应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