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课程
正式课程的首位讲者是来自医院的郭*辉主任,课程主题为心脏康复系统评估思路。郭*辉主任从心脏康复系统评估的常用思路出发,对评估整体内容做了介绍,并对心脏康复评估的关键点做了详细分析,强调了在评估过程中医疗团队的重要性,有效阐释了心脏康复整体思路建设起到的关键作用。随后,医院王原原主任带来了床旁肺功能及呼吸肌力评估指标的解读。王原原主任首先强调肺功能评估在心脏康复评估中的重要作用,并从病情、病史、呼吸模式、呼吸困难程度、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心理评定、静态和动态肺功能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为心脏疾病患者康复带来了更为全面的评估标准。医院田国华主任则讲解了心脏康复患者心理评估及量表解读的相关内容。课程主要分析了患者心理状态对于心脏康复患者的影响,阐述了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从量表等具体手段解释了心理评估如何在心脏康复过程中发挥作用,并基于自身多年临床经验分享了极为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而后,来自医院的施惠斌主任对于心脏康复患者的营养评估和干预等领域做了讲解,分享了临床当中对患者进行营养状况筛查、评估的常用手段,明确了营养评估和营养干预在心脏康复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为心脏康复患者临床营养管理提供了有效参考。范晓绵老师来自医院心脏中心心脏康复团队,此次培训,范晓绵老师带来了心脏康复体适能评估指标解读,介绍了体适能评估的内容和应用方案,解答了体适能评估的意义,对于评估指标的临床应用做了详细分享,并基于自身临床经验展示了多种运动治疗手段,为医务人员的实际应用扫除了障碍。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程洋教授则主要讲解了精神心理状态客观评估指标中脑功能分析的相关内容,课程从生理脑、心理脑、认知脑三个维度出发,阐释了精神心理的来源及形成过程,展示了心理评估的理论基础,为心脏康复患者心理评估的选择、制定,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次培训前半程理论课程的最后,由来自医院的丁荣晶教授完成授课。丁荣晶教授是心脏康复领域的权威专家,在本领域深耕多年,此次培训,丁教授基于自身经验为大家深入解读了如何提高心脏康复质量控制的水平。课程从心脏康复的流程、预后和评估三个方面出发,结合全球多个权威研究,为临床当中如何有效提高心脏康复的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了切实有效的方案。实操课程
下午后半场培训伊始,程洋教授带来了脑状态测定评估临床意义及常用的技术手段介绍,并基于临床实例描述了评估指标及解读方法,通过视频方式进行了具体演示,为临床工作人员从身、心两方面来对患者脑状态进行整体的测定评估,提供了一项可触及、易使用的方法。而后,医院的聂志强主任、郭金龙老师带来了徒手及器械体适能评估实操演示,对于ROM评定、肌力与耐力评定、姿态与步态评定、功能独立性与平衡性评定、柔韧性评定等数个评定内容,两位老师通过视频演示方式讲解了具体的操作方式和注意事项。医院的刘新新老师接着对床旁肺功能及呼吸肌力评估实操进行了演示,演示主要包括一般情况评估、胸壁胸廓评估、呼吸肌徒手评估和心肺功能设施评估四个方面,帮助更多临床医务人员深入掌握了相关评估手段,相信能为更多患者临床带来改善。在此之后,田国华主任接着其上午所介绍心脏康复患者心理评估及量表解读相关内容,与同样来自医院的王楠老师一同展示了心脏术后康复团队心理辅导的流程,具体的展示了心理评估如何应用于心脏康复患者,为医务人员实际掌握心理评估及量表地解读提供了有力支持。实操培训的最后课程是心脏围术期营养评估的实操演示,由来自医院的施惠斌主任进行授课。施惠斌主任从营养筛查、营养评估、营养治疗三个阶段全面解析了心脏康复患者营养管理的全流程,对每个环节实施重点及注意事项均做了仔细阐述,并对重点步骤及常见问题做了归纳总结,为实际临床工作提供了极大帮助。本次培训围绕“心脏康复评估技术”这一主题,从康复整体思路、肺功能及呼吸肌力评估、心理评估、营养评估、体适能评估、脑功能分析及康复质量控制等方面为在座医生带来了全面的解答,并对重点环节的实际操作给出了直观且具体的演示,极大促进在心脏康复适宜技术在社区的推广,为更多社区医生带来了可触达的康复手段及方案。下次培训将于6月5日进行,主题为“心脏康复处方制定能力培训”,将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内容,希望大家积极参与。END
编排:鹏宇
审校:兰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