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障碍
环境的突变会影响心理
适应性障碍一般是在环境改变(如移民)、地位改变(新工作岗位)、突发事件(患病、离婚、丧偶)等情况下,个体不能适应新的情况而出现的心理障碍,症状表现以情绪障碍为主,也可伴行为障碍或生理功能障碍。
该障碍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表现呈现出差异。成人一般以情绪障碍多见,青少年以品行障碍多见。儿童可表现退化现象,如尿床、幼稚言语或吸拇指等表现。
_类型
_症状出现通常在应激事件或生活改变后一个月内。按照表现的不同特征,目前将适应性障碍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以情绪障碍为突出表现的适应性障碍
多见于抑郁者,表现为情绪低落、沮丧、失望、对一切失去兴趣,也有以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心悸、呼吸不畅等为主。
2)以品行障碍为突出表现的适应性障碍
多见于青少年,表现为侵犯他人的权利或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如逃学、斗殴、破坏公物、说谎、滥用药物、酗酒、吸*、离家出走、过早开始性行为等。
3)以躯体不适为突出表现的适应性障碍
患者可有疼痛(头、腰背或其他部位)、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便秘、腹泻)或其他不适,而检查又未发现躯体有特定的疾病,症状持续不超过半年。
4)以工作、学习能力下降为突出表现的适应性障碍
患者原来工作、学习能力良好,出现工作能力下降、学习困难。
5)以社会退缩为主的适应性障碍
患者以社会性退缩为主,如不愿参加社交活动、不愿上学或上班、常闭门在家,但不伴抑郁或焦虑。
_成因
_1)心理社会因素
生活环境和家庭的变迁,人际关系恶化,工作和学业受挫,亲友死亡等。某些因素还带有特定的时期,比如新婚期,毕业生求职,离退休后适应新的生活规律等。
2)个性因素
对于同样的应激源许多人都能顺利处置,无任何异常反应,而患者却出现精神障碍,说明个人的易感性对适应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另外,社会适应能力欠佳,应付方式生硬和单调及个体遭受应激时的生理状况处于相对较弱的状态,也易产生适应障碍。
_建议
_1)消除应激源
一些症状较轻的适应障碍患者在改变环境或消除应激源后,精神症状可逐渐消失。因此,应尽早可能减少或消除应激源,比如,对于突然住院的儿童,应提倡家长陪护,医院的恐惧感。
2)心理治疗
当应激源消失后,情绪异常仍无明显好转,则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危机干预、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均可用来治疗适应障碍。
心理治疗的首要目标应该是鼓励患者把他们因为应激源引起的恐惧、焦虑、愤怒、绝望、无助感等用言语表达出来,确定由应激引起的主要功能紊乱是什么。
然后找出减少应激的方法或提高患者对那些不能改变的应激源的应对能力,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的失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