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认识ldquo孤独症rdquo
TUhjnbcbe - 2021/9/27 2:30:00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临床医生逐渐认识一种新的疾病,那就是孤独症-也就是“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早期起病,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严重者可造成终身残疾。孤独症也从罕见病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年的发病率最新的报道是1/54。孤独症儿童主要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会有很大的障碍,那么孤独症的表现有哪些呢?急剧增加的发病率与什么相关?孤独症直到现在仍是未解难题,对他的研究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

一、孤独症的8大典型表现:

1、语言和言语障碍最为突出:

孤独症患者中大多数人会有语言交流的障碍,也是我国孤独症儿童最常见的就诊原因,有些严重的人一辈子都不会与人交流。他们在交流方面能使用的词汇是有限的,即使会说话的自闭症患者也不愿意经常与人交流。有些患者说话是声音小,有时会重复一些话语,还有患儿只模仿别人说话,而自己不会组织语言。孤独症儿童上学后语言理解也会困难。

2、不会模仿或者“假装”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最重要工具,孩子就是通过模仿学习说话,学习运用无声的身体语言、手势和表情进行沟通的。但是自闭症患儿不懂得模仿,不懂得玩“假装”的游戏,不会假装拍娃娃,假装踢球。

3、没有目光的对视“视而不见”

妈妈温柔的目光是宝宝最好的安慰剂,孤独症的孩子不会看妈妈的脸,更不会与妈妈对视,尤其宝宝已经八九个月了,还没有看妈妈的面部表情的习惯,没有视力问题时,一定要警惕孤独症!

4、听见就像没听见-“听而不闻”

孤独症儿童听见就像没听见-“听而不闻”,对名字不明感,就像没听见。大多数只会用拉着你的手干一些事情,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肢体语言也很单点,不会进行交流,而且常常会分不清你我。

5、交流困难和社交障碍:

孤独症儿童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会有逃避的心理,他们与人交流的倾向很少。有些患儿即使是面对自己的父母的时候也不愿意多说话,一些基本的拥抱或是肢体接触他们都反感。相较于群居生活而言,他们更喜欢独处。这是自闭症患儿面临的最大问题。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难以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感受,也无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自闭症患儿存在“思维盲区”(mindblind),他们似乎认为凡存在于他们自己脑子里的东西,也一样存在于别人脑子里,彼此没有什么区别。即他们通常认为自己的感觉就是别人的感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感情。这也是孤独症儿童的最主要的核心症状。6、兴趣缺乏和狭窄:

患儿兴趣较少,感兴趣的事物常与众不同。患儿通常对玩具、动画片等正常儿童感兴趣的事物不感兴趣,却迷恋于看电视广告、天气预报、旋转物品、排列物品或听某段音乐、某种单调重复的声音等。部分患儿可专注于文字、数字、日期、时间表的推算、地图、绘画、乐器演奏等,并可表现出独特的能力。孤独症儿童在兴趣爱好方面十分缺乏,他们只专注于一种或几种活动,喜欢摆火车,擂积木,看旋转的轮子或者圆形的东西。很多患者每天都是重复同样的路线和事情,有时候会无意识的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

7、动作呆板和行为刻板:

孤独症儿童常坚持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拒绝日常生活规律或环境的变化。如果日常生活规律或环境发生改变,患儿会烦躁不安。患儿会反复用同一种方式玩玩具,反复画一幅画或写几个字,坚持走一条固定路线,坚持把物品放在固定位置,拒绝换其他衣服或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对非生命物体的特殊依恋。患儿对人或动物通常缺乏兴趣,但对一些非生命物品可能产生强烈依恋,如瓶、盒、绳等都有可能让患儿爱不释手,随时携带。如果被拿走,则会烦躁哭闹、焦虑不安。患儿常会出现刻板重复、怪异的动作,如重复蹦跳、拍手、将手放在眼前扑动和凝视、用脚尖走路等。还可能对物体的一些非主要、无功能特性(气味、质感)产生特殊兴趣和行为,如反复闻物品或摸光滑的表面等。

8、智力障碍

孤独症儿童70%的患儿智力落后,但在某些方面可能有比较特殊的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表现为对音乐、美术等十分敏感或者记忆力超常等等。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即便患儿能毫不费力地阅读或背诵,但他无法用他掌握的语言与人正常交流。

二、孤独症的病因:

儿童孤独症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具有生物学基础的神经发育性障碍,是带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特定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疾病。遗传因素是儿童孤独症的主要病因。环境因素,特别是在胎儿大脑发育关键期接触的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发病可能性增加。

三、孤独症的治疗方法:

儿童孤独症的治疗以教育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因儿童孤独症患儿存在多方面的发育障碍及情绪行为异常,应当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用教育干预、行为矫正、药物治疗等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教育干预的目的在于改善核心症状,同时促进智力发展,培养生活自理和独立生活能力,减轻残疾程度,改善生活质量,力争使部分患儿在成年后具有独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1、早期长程。应当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长期治疗,强调每日干预。对于可疑的患儿也应当及时进行教育干预。

2、科学系统。应当使用明确有效的方法对患儿进行系统的教育干预,既包括针对孤独症核心症状的干预训练,也包括促进患儿身体发育、防治疾病、减少滋扰行为、提高智能、促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3、个体训练。针对儿童孤独症患儿在症状、智力、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在评估的基础上开展有计划的个体训练。对于重度儿童孤独症患儿,早期训练时的师生比例应当为1:1。小组训练时也应当根据患儿发育水平和行为特征进行分组。

4、家庭参与。应当给予患儿家庭全方位的支持和教育,提高家庭参与程度,帮助家庭评估教育干预的适当性和可行性,并指导家庭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心态、环境和社会支持均会影响患儿的预后。父母要接受事实,妥善处理患儿教育干预与生活、工作的关系。

来自“星星”的孩子----孤独症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混合了有缺项的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了神经回路,引起了与传单和感知相关的许多特性!孤独症首选的最有效治疗方法还是早期行为干预,仍处在“无药可治”的阶段,一定要做到“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才能改善预后,减轻残疾的发生。许多科学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孤独症的孩子不在“孤独”!

付纳新主任医师儿童保健科主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婴幼儿养育照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内蒙古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内蒙古妇幼保健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并参加自治区及市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国家级科技论文10余篇。专业特长:性早熟、身材矮小、抽动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孤独症的规范化治疗和管理。专家门诊:周二、周三、周五上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认识ldquo孤独症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