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情况介绍
本科是北京社会工作专业,平时成绩中游。
重度iPad学习依赖患者,考研前期和中期根本离不开iPad。
二、读书
工具:marginnote、重点书籍的电子版
过程:
按照章节横向读书,比如阅读小组工作这一章时,会把李迎生概论-中级-刘梦小组工作-的相关内容都看一遍,然后再看下一章节。
用marginnote阅读有好处是,①可以边读边标注,直接形成思维导图;②点击导图的某个节点可以直接定位到书中原文;③后期想找某个知识点的原文时,可以直接搜索,自带目录的PDF倒入后,也可以自动形成目录;④非常方便地将知识点制作成anki卡片(这个功能我很少用,但确实实用,所以要表扬它)。
三、整理笔记
工具:幕布、学姐笔记、重点书籍
过程:
在整理笔记上,我走了很多弯路,前前后后花了三个多月,11月底才完成自己的笔记。部分弯路列举:整理不同书籍之间的相同/不同点、直接背学姐笔记、用常规word形式整理笔记。弯路原因:①比较书籍不同根本没必要,既然能被当作教材,那说明都是合理的,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表达罢了,我是在学习,又不是在校对;②每个人整理笔记的思维模式和习惯不同,我喜欢大框架小框架,追求整体性,学姐的笔记把级别不同的知识点平行列举,我看得一头雾水;③依旧是追求框架感整体性,常规word形式不如导图模式更形象直接。
后来我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方法,用幕布APP,在书中找到学姐笔记的原文,在大纲模式下,打字整理笔记,既可以起到记忆作用,又可以搞清楚谁和谁是同级别的知识点。笔记内容方面,在充分理解的情况下,将部分表达不同实质相同的文字,改写为同一个表达方式,便于后期背诵。
虽然我无法直接背诵学姐的笔记,但是也正是她的笔记,让我开始真正理解社会工作的知识在讲啥,每个知识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如果重生一次,我会选择把学姐笔记当成地图,带着我到书中理解知识体系。
四、背诵笔记
工具:笔记、A4、笔
过程:
去年9月吧,我在考研群里问最晚什么背完第一遍笔记,有个人回复我说12.25(考研前一天),我当时就想,怎么可能考研前只背完一遍。结果,现实啪啪打我脸,我真的只背了一遍,撑死了算一遍半,还是在最后10天才开始努力认真记忆。
最初是用iPad背诵的,因为幕布的导图模式很难打印出来,就直接用电子版背诵了。电子版与纸质版最大的区别就是,电子版的每个文字图片都没用固定的位置,而图像记忆是很重要且有效的方式。
我之所以能在10天内勉强背完专业课,获得了一个还可以的分数(原理,实务),得益于一下几点:
①我的脑子非常喜欢我花三四个月打磨出来的笔记,用导图/表格的方式,一边背一边在A4纸上写知识点,效果惊人;
②把知识点形成顺口溜,比如优势视角的核心概念包括“生人适应生人角色”,即“生命周期-人际关联-适应力-生态地位-胜任能力-角色表现”;
③寻找知识点间的共同性,用同样的语言进行表达,比如小组工作的模式都包括“理论假设-小组-组员-社工-评价”;
④我明白了为什么说“社会工作是实务导向的专业职业”,不管是原理还是实务部分,都是为了社会工作实践。从理论知识出发,方法技巧应该做什么,反过来方法技巧需要什么理论知识;
⑤不抛弃不放弃,我心态真的挺积极乐观的,最后10天也没有很焦急,这10天我不仅要背专业课,还要背*治大题。
五、答题模板
工具:笔记、决战20天、原理实务模拟
过程:
初试前,找学姐做了一次原理+实务的模拟考,原理模拟答得一塌糊涂,学姐和我说了每个题型的答题方法,非常感谢学姐!后来实务模拟进步好多。其实答题方法和网上说的差不多,就像是自学和老师讲课的区别一样,内容一样,获取知识的方法不同,记忆知识的效果也就不同。
学姐点醒+充分理解原理实务的关系+地图般的笔记,这三点帮助我搞定了自己的答题模板,找到了通往研究生幸福生活的大门。
六、联系方式
对于笔记整理和背书的,因为自己前前后后花了三个多月整理笔记,经验教训可真是非常多啊。初试前10天,才开始真正地背书,最后初试成绩排名第7。
当然不是鼓励每个人都像我这么极限操作,是觉得自己这种整理笔记和背书的方式真的很不错。
感谢L同学的分享!欢迎投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