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学者研论虚拟社区阅读与文化资本匮乏
TUhjnbcbe - 2021/9/24 2:06:00
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原创作者:秦朝森华东*法大学

责任编辑:张雯婷华东*法大学

公益平台:文化上市公司

文公使命:让文化为资本领航

作者简介

华东*法大学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博士,华东*法大学法学博士后。研究领域聚焦一青一老多特殊的新媒体使用与影响研究(青年人、老年人以及外卖骑手、滴滴司机、宗教群体等特殊群体),网络舆情分析与治理,青年亚文化等领域。

摘要

作为新社会群体的“小镇青年”,其数字化阅读在手段、行为与内容方面有突出的特征。研究发现,他们的数字化阅读行为具有因生存环境所限依赖单屏阅读、付费阅读率低,受“脱域”处境影响以虚拟社区成员的方式阅读,受文化资本匮乏影响喜好“爽文”题材等特征。这造成该群体易身心迷失,形成“信息茧房”,同时主流话语遭到消解。对此,有关部门需重视该群体,以提供适宜内容,促进群体间交流,并提升家庭文化资本等方式来应对。

“小镇青年”作为一个新兴群体,在新媒体时代全民阅读的背景下进行着大量的数字化阅读。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力图厘清小镇青年群体的数字化阅读行为状况,分析种种阅读行为的原因与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小镇青年”最早被电影产业从业者定义为一线城市之外的观影者。[1]随后“小镇青年”开始脱离了单纯的“观影群体”与“文化消费群体”,而被视作社会分层与文化分层的表征,成为一个“社会群体”与“文化阶层”。与“农民工”“打工仔”等概念一样,“小镇青年”指向伴随着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极具时代特征的群体——成长于县域空间的青年群体。崔卉萱发现不论是小镇还是小城,都处于都市和乡村之间,既代表着同一种地域空间概念,又代表了一种文化概念,即以人文的视野和批判的态度对空间中人的状态进行表现。[2]综合考虑地域、文化等因素,有学者将小镇青年界定为:生活在我国县城及建制镇的18—35岁的青年。[3]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小镇青年是一群年龄在18至35岁之间,主要成长于县域空间,工作于城市的小镇青年与常居于县城及乡镇的小镇青年等两类青年群体。他们深受城市文化、乡村文化与互联网文化等多重文化的影响,虽然其内部并不均质,却拥有独特的审美品位和一定的文化主张,并开始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在公共事务中。因而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小镇青年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他们广泛进行的数字化阅读行为则成为研究该群体的切入点。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展开,华东*法大学传播学院“在沪青年流动群体的新媒体互动及影响研究”项目课题组于年3月到4月对小镇青年的数字化阅读行为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小镇青年个人与家庭的基本情况、文化生活、数字化阅读等,采用网络问卷的调查形式,调查对象共人,经逻辑检验和缺失数据处理,有效样本数为人。

小镇青年的数字化阅读特征及成因

小镇青年作为新兴群体,其阅读手段、阅读行为与阅读内容均与其他群体有明显的不同。

(一)

生存环境导致的单屏阅读与低付费率

在阅读手段上,小镇青年的数字化阅读主要借助智能手机,以单屏阅读的形式来实现。与综合使用电脑、Kindle等电子阅读器方式不同,通过手机阅读各种数字化信息内容成为许多小镇青年的首要选择。调查显示,有高达97.8%的被调查小镇青年通过手机进行阅读;2/3的小镇青年阅读时长达到60—分钟,甚至接近其他群体的手机使用时长——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41分钟。[4]受经济收入有限、居住空间限制等生活环境的影响,数字化阅读的多媒体形式在小镇青年群体中并未有明显体现。调查发现,有46.3%的被调查者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每月不到元,使得他们优先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特别是部分居于城市且租房度日的小镇青年,更不愿意在阅读设备上花费过多。与此同时,小镇青年由于日常工作较忙,很少有专门时间用于休闲娱乐,而利用闲暇时间浏览网络文学则成为他们休闲的重要方式,所以他们使用手机阅读的时间较长。

小镇青年为数字化阅读花费较少,付费意愿较低。超过90%的被调查小镇青年每月为阅读支付的费用(含各种阅读会员费用)低于50元。调查显示,价格过高与免费内容等因素造成了小镇青年的低付费意愿。尽管起点中文网、腾讯文学、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者研论虚拟社区阅读与文化资本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