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书摘李辛不要轻易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TUhjnbcbe - 2021/8/22 5:02:00
项目管理求职招聘QQ群 http://news.gdssnews.com/news/redianxinwen/1134.html

■本书缘起(节选)

我们所尊敬的雅克爷爷的座右铭是静心、学习、服务他人。人,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了解他人。如此,我们才能以合适的方式服务他人,与世界互动。人和人的内在世界如此不同,我们可以借鉴,但很难成功复制他人的成长道路。当我们在自己的“地图”上每迈出一步,将会收获一分意识的扩展,精神世界由此扩容一分;对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多一分放松和安然自会多出一分。经常有人问我,小孩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或者脾气暴躁,大喊大叫,在家里砸东西,在教室里扰乱秩序……总之显得不那么正常,孩子没有按照社会环境的应有标准去做,怎么看这些问题?

这些非生理性、躯体性的情况,其实不属于医疗范围,我建议不要完全按医疗问题来处理。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要轻易把孩子“适应外部环境不协调”的状态,或者孩子还在“发展自我、学习社会化交流”模式的阶段出现的问题,归到医学问题。

这些现象或状态,要从教育学或者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观察、理解,或者从孩子跟家庭以及所处环境的交互作用的角度来看。

不要进入“有病得治”的误区

改善的钥匙,就在孩子与外在环境人事物的交互作用中。每个孩子的天性不同,能量格局和发展的方式各不相同,但现在的教育模式是比较统一化的,这个会导致一部分孩子的生命力不能按着他合适的方式发展。另外,也有家庭教育不当、引导不当的问题存在。

个别孩子的这部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改善,有一部分会发展出反社会人格、暴力倾向等更严重的问题。

大部分的孩子问题并没有这么严重,如果把这些孩子在心智发育、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也许是暂时的“不适反应”“主动尝试”“模糊/过渡状态”阶段出现的问题确定为医疗问题,是一种“固化”,后果反而会很严重。

孩子内在的感受、情感、内心的情绪,以及需要被看到、听到、理解、交流的需求被忽略,越过这些真正有价值的部分,直接转到了程序化检查、心理测验,然后下诊断,积极治疗矫正,进入一个“有病得治”的误区。

标准传送带和不敢落后的家长

然而,这不光是“埋头看病的医生”容易陷入的问题,也是很多匆忙生活的现代人,包括“好心且追求达标的老师”“焦虑而不自主思考的家长”最容易走入的一个陷阱。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差不多是过度专业分化、制式化、标准化社会的一个特点。有不少老师、医生、家长就像居住在不同领域的孤岛的劳作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诊治常规、教学计划和社会通识的思维与生活。

一切都有章可循,最好一切都合乎标准。

孩子从生下来到读书,每个阶段都有着可以参考的身高、体重、换牙周期、爬行、走路的标准,家长们一面比照着周围的孩子和育儿书本,一边担心着孩子说话、游戏、见面问好、认字的能力是不是进步太慢;从幼儿园开始,老师也希望每个孩子都规规矩矩、老实听课、定量吃饭、定时排泄、按点入睡……如果有什么情况不符合这条完美的传送带,而我们不清楚这是什么原因的时候,就会焦虑。

尤其是经过了被“专家”建议的种种调整、说服、训练之后,如果改善不大,焦虑而尽职的家长则会埋头努力去到处找“原因”确诊,以及更高级的“解决方案”。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能找到的,只是一个医学或心理学上的“命名”。

我们需要给生命多一点信任

这里面缺失了老师和家长们耐心观察每个独特生命的成长规律,缺失了与孩子的温暖交流和独立的思考,缺失了给孩子一个安全无侵扰的小港湾……这些背后需要成年人有相当的定力和耐心来支持。

孩子的很多心身问题、学习成长与社会适应问题,大部分和有限的教育方法有关,有的只是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正在适应和调节”。当你无法界定的时候,不妨有一些耐心,不要马上就要求有一个明确诊断,马上得到一个期待中的结果。

如果我们成年人没有形成独立观察、思考的习惯,没有形成自己可以独立认识世界的基本信心的时候,面对周围纷乱的种种资讯和斩钉截铁的权威意见,便很难有定力来面对和自主思考。

最容易做的当然就是交托给专家来判断,“他是教授,不会有错”“医生讲得对,我的孩子是有病”......

成年人受限的模式化思维

很多人都会有这一类的想法,就是希望我们的孩子,哪怕只有三五岁,最好已经能够一见陌生人就主动说“Hello,nicetomeetyou”“叔叔阿姨好”,而不要停留在孩子们特有的观察和懵懂的状态里。

如果能像在电视节目里一样,像模像样地背几首古诗、跳个舞,那这个孩子的状态就更高级一些了;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啃指甲、吮手指头、埋头在一把汤勺的世界里哞哞地叫,我们就会觉得这是低级的,不够上台面。

这都是我们成年人用受限的思维在界定一些正在发芽、发展、变化的东西。

对于学龄前的小朋友,这类“不停地啃指甲、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反复敲打地面.....”的画面,正是小孩子在探索世界和学习的状态。

不同于成年人以逻辑化语言、思维、文字为主的学习过程,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通过全身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与外部世界在交互。这个认知和学习的过程是自发的,有其内在的进程,最好不要打断它。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非常不安的家庭,比如焦躁的、过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摘李辛不要轻易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