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恐怖症是儿童对学校特定环境异常恐惧,强烈拒绝上学的一种情绪障碍,是恐怖症中的中的一个特殊类型。目前国外学者把学校恐怖症列为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学校恐怖症有三个高峰年龄段,而且与发生原因有密切关系;5-7岁为第一个高峰年龄段,可能与分离性焦虑有关;11-12岁为第二个高峰年龄段,可能与升入初中需要换学校以及学业压力增加、重新适应环境和人际交往困难等因素有关;14岁为第三个高峰年龄段,这一时主要以抑郁情绪为主,可能与青少年青春期发育、身心发展不协调有关系。学校恐怖症多见于女孩。
二、学校恐怖症的表现
学校恐怖症的突出症状是儿童拒绝上学,要求与家人在一起而不愿意与老师或同学在一起,宁可一个人在家中也不愿意去学校。起初可以借头痛、肚子疼或食欲不佳、全身无力等诉说企图得到父母同意暂不上学。勉强送往学校,则哭闹不止,大发脾气,常常在半路跑。这类儿童还常常伴有情绪焦虑或抑郁,如果强迫去学校时,还可能导致惊恐发作,有的儿童会出现头痛、肚子痛、恶心、呕吐、食欲不佳等多种心身症状。如果逃脱不了被父母送到教室中,表现畏畏缩缩,低着头走到自己的座位上,不敢与同学打招呼。上课时提心吊胆、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老师,怕提问,如果被提问则面红耳赤、手心出汗、心慌意乱,或者站立不语、结结巴巴、口齿不利。此时儿童恐惧心理严重,放学后如释重负,再不肯上学,这类儿童有逃学现象。
学校恐怖症可以分为非人格型和人格型两大类。非人格型多见于年龄较小者,多是急性发病,常常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导致害怕去上学。而人格型多见于年龄较大的儿童,起病比较隐蔽,无明显的诱因,但有一些特殊的人格表现,如:自幼孤僻、胆小等。
三、学校恐怖症的病因
造成儿童学校恐怖症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ー)个性脆弱、过分依赖的儿童
这类儿童往往个性脆弱、过分依赖父母,不能在精神上、生活上及学习上自立,对集体生活既无兴趣又缺乏信心。
(二)患有分离性焦虑的儿童
这类儿童拒绝上学的实质就是分离性焦虑带来的情绪反应。儿童害怕与亲人分离或亲子关系不当是造成学校恐怖症的重要原因。
(三)学习困难
部分儿童可能是由于基础水平差,学习困难较大,自身又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考试成绩非常差,因而拒绝上学。
(四)学校环境因素
由于学习成绩很差或受到老师批评同学的嘲笑等,自尊心会受到伤害,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焦虑不安,不愿意再面对老师和同学,而是选择逃避上学。
学习理论中的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学校恐怖症是一种反应性及操作性学习行为,最初儿童对恐怖上学产生逃避性反应,如待在家中受保护,则这种行为会得到增强,从而越来越严重。儿童恐怖与父母的反应可以互为影响,相互促进影响。在学前期,母亲的庇护常是儿童恐怖的避难所,此时,儿童与母亲分离常伴随有害怕的情绪体验,而回到母亲身边则减少害怕的情绪,增加了安全感。如果母亲对儿童外出离开自己表示焦虑,则会增强儿童害怕、恐惧的情绪。而上学是否会产生恐惧常与在学校的境遇及父母的反应有关,大多数儿童由于在学校新的环境中,有许多新鲜的活动、新的伙伴,而且在学校的良好行为又能得到老师及父母的鼓励,所以很快能够克服陌生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如果刚入学的儿童就碰到了过分严厉的老师,动辄对其进行粗暴的指责,儿童由于害怕老师,进而发展为不愿意去上学。特别是原来有分离性焦虑的儿童,更容易促使症状出现。此时,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附和同情的态度,则会更加促使症状的出现。
四、鉴别诊断及防治
学校恐怖症以不愿上学为突出表现,并伴随有情绪焦虑、害怕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要与逃学行为相区别。因为两者原因及处理均不相同。后者有明显的反社会性品行问题,在学校的表现及成绩均较差。
对学校恐怖症的治疗与治疗恐怖症的方法基本相同。应该首先要查明产生学校恐怖症的原因,帮助消除社会心理因素。其次应积极检査排除躯体疾病,解除儿童顾虑。再次,在治疗中医生、父母、教师要充分合作。还要注意消除各种紧张因素,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培养儿童入学学习的自觉性。对于已有症状的儿童,主要是教育及心理治疗,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治疗。各种行为治疗效果较好,可以采用系统脱敏法、操作性处理等。
预防的关键是注意从小培养儿童有乐观、开朗、坚强的性格。
学校恐怖症的预后较好,随着年龄的增长或给予适当治疗后能较好恢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