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我的孩子这么聪明,为什么却还是孤独症
TUhjnbcbe - 2021/7/27 15:09:00

孤独症儿童训练手记之三

一、没有眼神交流的初次接触

轩轩今年5岁,长得虎头虎脑,乌黑的大眼睛,圆嘟嘟的脸蛋,总是笑嘻嘻的,看起来萌萌的,非常招人喜欢。第一次见面,爸爸让他和我打招呼:“轩轩,这是王老师,说王老师好。”他笑嘻嘻地四处张望,似乎并没有听见。爸爸又说了一遍,他仍没有反应。爸爸将他的脸转向我的方向,正对着我,他目光闪躲,眼神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可就是不看我。爸爸提高声调又强调了一次,他机械快速地说了一句:“王老师好”。爸爸有些无奈,说这孩子有时候就是这样,好像听不太懂大人的话。

因为父母工作忙,轩轩出生后就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把轩轩照顾的很好,他长得白白胖胖,很是招人喜欢。在家里常常是老人们自己忙着家务,轩轩在一旁独自玩。他从不在意爸爸妈妈是否在身边,也从不哭闹着要求大人们陪他玩,总是笑眯眯的。众人都觉得他很乖巧懂事,让大人非常省心。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渐渐发现轩轩和其他孩子有些不一样:家里人在叫他时常常是十喊九不应;和其他孩子一起时他总是自己玩自己的,对别人没有什么兴趣;语言上常会重复别人说过的话,似乎不太理解对方的话……和前面讲述的小美一样,爷爷奶奶都觉得孩子还小,再大些就都会好了。于是,轩轩继续乐呵呵地生活着,直到进入了幼儿园。

上幼儿园后,轩轩的表现更加突出:他在团体环境里很难安静地呆着,不时突然离开座位,在教室里来回跑动,或者突然在课堂上大声地自言自语或喊叫;老师带小朋友做游戏时他拒绝参加,一个人在旁边看图画书;老师要求做什么时他多半会置若罔闻,我行我素;课堂上他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听老师的话,眼睛四处张望,随便下位;他基本属于放任式的学习,学到的知识比较零散。爸爸妈妈比较担心他,在家也会教他一些基本的学习内容,令人惊喜的是他识字掌握的非常快,很快就能认识几百个字了。老人们都夸轩轩聪明,但他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非常困难。

一段时间后,由于轩轩和其他孩子的巨大差异,在幼儿园难以服从指令而且经常影响到课堂,老师婉转地告诉了家长,建议带他去专业机构看看,进行有针对性的特殊训练。轩轩的父母找到早教机构,安排了一对一的学习课程,但是收效甚微,他的专注力、数学能力依然很差,尤其是数学方面,让父母感到焦虑不已。

转眼轩轩就到了5岁,从他行为控制困难、数学能力差的倾向来看,家人开始担心他一年后是否能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也不免有些着急,又不知道怎样才能改善他的情况。一次,父亲偶尔看到了介绍孤独症的科普文章,感觉轩轩的一些表现非常像孤独症。在和家人商议后,医院医院就诊,得到了相同的相同——孤独谱系障碍。全家经过协商后,决定带孩子来进行康复训练。

轩轩的情况也属于康复训练中比较常见的孤独症,他的表现具有比较典型的孤独症的症状,比如目光对视差,与人接触互动困难,难以遵守规则……眼神对视差是孤独症儿童显著的表现之一,在国外,有些低年龄的孤独症儿童(2岁以下)就被诊断孤独谱系障碍了,其首发的症状就是缺乏目光对视,或目光对视短暂、回避目光对视。眼神对视是基本的社交能力,我们往往会通过眼神与人进行情感交流,获取或交换信息,如果发现儿童持续缺乏目光对视或者回避目光对视,就需要引起警觉了。

二、陪伴也是训练的一部分

1.最理想的陪伴

在谈到有关轩轩的康复训练安排时,我向轩轩的爸爸提出日常训练需要一名家长全程陪同。他有些犹豫,因为工作的原因,轩轩的父母亲每天都要上班,无法陪同孩子的训练。于是,他提出请轩轩的外婆过来陪同。这种情况在我们的工作中也很常见,训练室里的陪伴者大多是孩子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陪同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的人选,无论从哪一角度出发,最理想的都应该是父母亲中的一人。家长在机构陪同训练,可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回到家后又能对孩子进行家居训练,配合康复治疗师,巩固强化当日所学内容,拓展泛化已经掌握的部分。对家长而言,在机构获得相关指导,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以及孩子的情绪、行为特点,也就能更好地辅助孩子康复,更自信坚定地陪伴孩子成长。对孩子而言,康复训练治疗从机构到家庭,可以通过一致的教育内容、模式和方法进行衔接,让孤独症儿童得到很好的适应和拓展,也能获得更多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促进其认知能力、社交能力的提升。

2.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如果父母不能陪同训练,现实中大多是祖父母承担了这一任务,正如轩轩爸爸所考虑的那样。对一些家庭而言,这或许是一种不得已、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但是,如果祖父母来陪同训练的话,我希望最好考虑选择精力尚可,身体状况比较好的长辈。

我们曾经有一位陪同的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在给孩子进行训练时,他很难配合完成日常的学习内容,更不用说当孩子到处乱跑或有一些冲动、攻击行为时去做些什么。他大部分时间会靠在椅子上打瞌睡,醒来时能做的也无非是有意无意地喊上几句,要孩子注意安全。因为精力缺乏,他的表情、情感也很平淡,而孤独症孩子本来就存在社交困难,长期和这样的老人呆在一起,更加难以观察和体验、学习到情感的变化。其实老人所陪伴的小孩自身能力还不错,但他的进步却十分有限,这和陪伴者的状态是相关联的。

即使祖父母身体健康,但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段时间的持续陪伴后,老人们难免会出现体力不支的现象。于是,对孤独症相关知识不甚了解、且没能陪伴孩子进行训练的父母,在没有祖父母帮助的情况下,他们难以应对孩子的问题,常常束手无策,以至于生气暴怒,然后对孩子失去信心,进而更难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之中。此外,孩子在家中时也会因祖父母的在场与否而表现出极大差异,祖父母和父母的不同应对处理模式让孩子很难形成稳定的情绪、行为,能力也经常表现出不稳定性。

因此,对于这样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虽然陪伴训练交给了祖父母,我建议父母们对孩子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孩子这么聪明,为什么却还是孤独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