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医院治疗部质检组长,年度顾连医疗“追求卓越之星”,今天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坚定不移的为目标努力,保持深度思考并持续学习的故事。
坐在医院治疗部门诊室,杨杰看看了手机,还差5分钟下午3点,李姐应该快到了。
杨杰记得第一次为李姐做治疗是18年11月的一天,不到50岁的她因为脑出血导致一侧肢体偏瘫,一向事业有成的人突然不能自理,整个人都变得很消沉。不擅言谈的杨杰不知怎么安慰,只能更用心地为她治疗,但效果并不如预期。
令杨杰意想不到的是,时隔两年后李姐再次找他继续后续治疗,原来2年前杨杰的用心和认真李姐一直记在心里。这份信任让杨杰非常感动,治疗过程中,两人慢慢成了能聊工作聊人生的朋友。
相比上次的治疗这次效果好了许多。一次,杨杰向李姐坦言:上次的治疗都没想到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果然是方法比用心重要。李姐笑笑: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做工作是修行,我做治疗也是修行。成长需要过程和时间。
回想起从事康复治疗师的经历,杨杰觉得,这场修行挺不错!
在儿时记忆中,从事临床工作的父辈们每天下班总是很晚,放学医院等他们,有时发现还有人带着些瓜果蔬菜一起等着,等他们下班出来,便迎上去一边把手里的东西递上,一边略显拘谨地说着感谢的话,无论如何一定要收下。回到家里,家中父辈们会跟他说起送东西的人得了什么病,怎么治疗好的。他们大部分来自边远山区,生病了久拖不治或者买点药治标不治本的随便处理处理,长期受病痛折磨后对治愈自己的医生,打心里生出万分的感激之情,质朴的他们便一次又一次的捎来应季的蔬果。小小的杨杰还不懂得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但“行医治病还人以健康是一件非常好的事”这种思想就这样深深的扎根了。
高考选专业,从医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康复治疗作为新兴学科成为杨杰的首选。
大学毕业后,医院的康复科。但工作没多久,康复治疗工作的繁琐枯燥,体制内职业发展的受限,让他对这份工作的意义和前景产生了迷茫,也正是这时,杨杰看到了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小时(1.年),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杨杰摒弃浮躁,踏踏实实工作之余到处寻求各种学习资源,了解行业前沿理念,钻研新兴技术。理论知识需要临床实践的验证和巩固,这时候的杨杰颇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科室内较为传统的康复理念让他很难施展。瞌睡遇到枕头,新建中的医院进入了杨杰视野。经过半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