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是那个被漏诊、被误诊的抽动障碍孩子(或群体)。
她,是一个7岁的女孩子,近20天莫名其妙地出现打嗝声,且有轻微的咳嗽,很是担心,于是去附近的医疗机构,按“上呼吸道感染、胃炎”的方向给予口服药物(阿莫西林胶囊、利巴韦林、多酶片等)治疗,效果不好,依然有打嗝。她近几天有吃过瓜子,但没有误吸。可是1小时前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整个面色都苍白了,口唇都青紫了,这是从未有过的现象,吓坏了全家人,医院的急诊科。孩子很烦躁、呼吸费劲、嘴唇还是青紫的,吸气的时候看到肋骨间隙明显凹陷了,约半小时后孩子手脚冰凉、眼球上翻、意识突然丧失了。医生考虑“支气管异物,心源性休克”,考虑病情危重,医院治疗,查的血压、心肌酶、胸部X线、头颅MRI、心电图和脑电图等检查均未见异常。病情的真相逐步浮出水面,原来,导致孩子这一切现象背后的疾病是抽动障碍,于是医师给予口服盐酸硫必利及心理治疗5天,孩子不打嗝了,病情好转出院。继续服药6个月,随访半年未见发作。
(参考文献:安建光.抽动障碍一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
她们,实在不容易,时有发病,病时症状多样,走了不少弯路。她曾因为“频繁眨眼”走进眼科,领“结膜炎”的“证书”回家;她曾因为“清嗓子、嗅鼻”走进耳鼻喉科,领“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炎”的“证书”回家;她曾因为“抽动”走进神经科,领“癫痫”的“证书”回家;她曾因为“年龄小、头面部及肢体抽动”走进儿科,领“低钙惊厥”的“证书”回家;她曾因为“清嗓子、干咳声”走进儿童呼吸内科,领“慢性咳嗽”的“证书”回家;甚至她还曾因为“眨眼、嗅鼻、点头、皱眉、扮*脸、抬臂、嗅鼻声”在老师办公室领“不良习惯、坏毛病、顽皮”的“评语”回家。她,来回奔波,最终在神经科、精神科遇到专业的医师,经过针对性的检查,排除其他疾病,诊断为“抽动障碍”,经过专科治疗,回到正轨,不再发作。
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症)
以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复杂型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
抽动障碍的发生部分孩子由于患有感染性疾病(如脑炎、风湿性舞蹈病、神经梅*)、服用药物(如中枢神经剂、抗癫痫药、抗组胺药)、中*(如一氧化碳中*)、发育异常(如染色体异常、精神发育迟滞)、其他(如脑外伤)引起抽动障碍,我们统称为继发性抽动障碍。
而有些孩子没有上述因素,机制不明,病因复杂,与遗传因素、精神心理、神经生化、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等诸多方面有关,我们称为原发性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1.起病年龄在2-21岁,以5-10岁最多见,在10-12岁最严重;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2.运动抽动症状:这类孩子的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出现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因此孩子可表现为眨眼、嗅鼻、努嘴、口角抽动、点头、甩头、皱眉、扮*脸、歪脖、缩颈、伸颈、耸肩、抬臂、挺腹等。
3.发声抽动症状:这类孩子受累及的呼吸肌、咽肌、喉肌、口腔肌和鼻肌的抽动,肌肉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产生发声,因此孩子可表现为清嗓子、干咳声、犬吠样吼叫、嗅鼻声、重复别人的语言、秽语等。
4.部分伴有较多的行为和精神异常: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强迫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自伤行为以及品行障碍等。
5.特征:所有形式的抽动都可因应激、焦虑、疲劳、兴奋、发热而加重,都可因放松、全身心投入某事而减轻;睡眠时可消失。
所以,由于抽动症状的变化性,导致孩子的症状“时重时轻”;由于抽动障碍的共患病,增加了病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抽动障碍有什么诱因特点孩子的这些抽动症状可因焦虑、生气、惊吓、过度兴奋、过度疲劳、发热、有人注意或被他人提醒、指责、批评时加重;而在专注于某一行为(如弹钢琴、玩电脑游戏、观看感兴趣的影片或电视节目)时、放松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因此孩子的症状“时重时轻”。
抽动障碍的检查及诊断抽动障碍的发生涉及到继发性抽动障碍和原发性抽动障碍。因此,针对继发性抽动障碍,低龄儿童、病程短者可能查血沉、ASO、铜蓝蛋白排除儿童舞蹈病与肝豆状核病;仅局部单个部位抽动或需鉴别癫痫(如肌阵挛发作)时,可能需完善视频脑电图检查;也可能查头部神经影像检查(如头颅MRI、头颅CT)排除脑部各种继发性抽动障碍的病因。
而针对原发性抽动障碍,主要采用临床描述性诊断方法,依据孩子抽动的临床表现(病史和临床症状)症状及相关伴随精神行为表现进行诊断。
抽动障碍的治疗心理治疗:是改善抽动症状、干预共患病和改善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增强克服疾病的信心,消除焦虑、抑郁情绪,适应现实环境。家长既要关心又不能表现过于焦虑,不要过分注意与提醒患儿的抽动症状,不要整天唠叨或责骂孩子。与老师沟通,理解孩子的一些异常动作,不要取笑或歧视孩子。
药物治疗:针对顽固性抽动障碍的孩子。首选药物有硫必利、哌迷清、舒必利、阿立哌唑、可乐定等。
肠道微生态制品移植疗法:据最新研究发现,通过纠正孩子异常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可能为抽动障碍的孩子和家庭带来新的希望。
抽动障碍的预后抽动症的预后相对良好,加强教育和心理指导,大部分孩子到少年后期症状逐步好转,因此对这部分孩子要有足够的信心。但并非置之不理,以防导致严重的行为问题和人格缺陷。
该去看哪个科由于抽动障碍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精神障碍,且抽动障碍可能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情绪问题、强迫障碍,因此建议就诊儿童神经科、保健科或心理科(精神科)。
抽动障碍与癫痫(阵挛发作)的鉴别抽动障碍的肌群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可被孩子有意识地暂时控制,睡眠中消失,脑电图发作期无癫痫样放电。
癫痫(阵挛性发作)有肢体、躯干或面部肌肉节律性抽动,发作时视频脑电图有异常放电(快波、慢波或棘慢波等)。
抽动障碍与癫痫的鉴别,视频脑电图是必不可少的检查。
审稿:
庞启明主任(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神经科学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