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AF)是一种心房颤动频率达~次/分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房颤心电图具有以下特点:①窦性P波消失,可见快速而不规则的房波,称房颤波或f波,频率达到~次/分,急性房颤的f波较为粗大,甚至表现为“不纯性扑动或颤动”;②QRS波群节律不规则,R-R间期绝对不等。
01
房颤的分级和分类
房颤引起的心室率异常是产生症状的主要原因,患者主要不适的症状有心悸、乏力、胸闷、运动耐量下降。欧洲心律学会(EHRA)依照症状严重程度将房颤分为4级(表1)。
表1EHRA房颤分级
房颤有众多分类依据,可依照病因、心室率等进行分类,临床最常用、与治疗相关性较大的分类如表2所示。
表2房颤分类
02
房颤的危害性
房颤患者数量众多。截止年,全球房颤患者估测3,万例;我国房颤患者年龄校正后患病率为0.74%,60岁以下的男、女患病率分别为0.43%和0.44%;60岁以上男、女患病率分别高至1.83%和1.92%;房颤导致女性全因死亡率增加2倍、男性增加1.5倍。
房颤的危害较大,可造成卒中、心衰、血栓栓塞、心肌梗死、肾功能损害、认知功能下降等问题,最显著的危害为:①房颤增加缺血性卒中及体循环动脉栓塞的风险,两者年发病率分别为1.92%和0.24%;②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4~5倍,且将导致近20%的致死率以及接近60%的致残率;③心衰和房颤同时存在可形成恶性循环;④房颤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2倍。
03
房颤的术前评估
作为麻醉科医生,面对房颤患者的围术期管理,应该如何做?
房颤患者的术前评估要点如下:①鉴别房颤类型,区分是阵发性房颤还是持续性房颤;②查阅患者的用药列表,注意患者正在服用的控制心率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③依据运动耐量、心脏彩超、心功能分级评估心功能;④鉴别合并症,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⑤依据CHA2DS2-VASc评估血栓风险。
依据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的《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血管评估和管理指南》的推荐内容,如果在安静状态下,室上性心律失常且心率>次/分,被认为是“心脏不稳定状态”,应在术前积极干预。
04
房颤的术中管理
房颤的术中管理,首先不能忽视对危险因素和合并疾病的管理;而针对房颤的管理手段可以归纳为三驾马车:心室率控制、脑卒中预防、节律控制。
心室率控制
心室率控制是房颤管理的主要策略,也是房颤治疗的基本目标。较为宽松的心室率控制目标为静息心率<次/分;严格的心室率控制目标是静息心率<80次/分。常用控制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砒啶类钙离子拮抗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洋地*类药物(地高辛和西地兰)、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表3是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推荐的控制心室率药物。
表3ESC推荐控制心室率药物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相关指南对房颤心室率控制药物的选择(图1)。
图1房颤心室率控制的药物选择流程
脑卒中预防
术前进行血栓栓塞风险评估有利于脑卒中预防(表4),CHADS2评分是早期临床医生应用较多的评估方法,因为CHADS2评分具有一些局限性,因此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是CHA2DS2-VASc评分。CHA2DS2-VASc评分结果与年脑卒中发生率之间存在关联性(表5),依据CHA2DS2-VASc评分结果,专家给出了建议:男性≥2分、女性≥3分,抗凝治疗带来的获益明显,术前需要进行口服抗凝治疗;男性≥1分、女性≥2分,可根据个体特征和患者意愿,进行口服治疗;在没有其他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情况下,单纯女性一个因素不增加脑卒中风险。
表4血栓栓塞风险评估
表5CHA2DS2-VASc评分与年脑卒中率
抗凝治疗过度可能引发出血风险,临床医生可依据HAS-BLED评分,评估抗凝出血风险(表6)。评分≥3分提示出血风险高,评分<2分提示出血风险低。有一点需要注意,出血风险增高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往往也增高,这些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收益也更大。
表6HAS-BLED评分
抗凝药物选择应基于以下原则: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不推荐用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华法林当抗凝强度为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时,可有效预防脑卒中事件,并不明显增加出血风险;中重度二尖瓣狭窄或机械瓣膜患者推荐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INR为3.0或更高)预防脑卒中,不推荐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NOAC不劣于或优于华法林的抗栓作用,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起始口服抗凝的房颤患者,如无禁忌,首选NOAC,次选维生素K拮抗剂。
低度出血风险的手术围术期抗凝治疗推荐为:对经评估无或仅有低度出血风险的手术,且患者无相关出血危险因素(3个月内有大出血或颅内出血病史、血小板质量或数量异常、有桥接出血史或接受类似手术出血史等),可不中断华法林治疗,但术前应严密监测INR确定其位于治疗靶目标水平(2.0~3.0);对于无出血风险及出血容易控制的手术,不建议中断NOAC治疗。高出血风险的手术或侵入性操作包括椎管内或硬膜外麻醉、诊断性腰椎穿刺、胸外科手术、骨科手术等,华法林围术期用药推荐:对手术有中高度出血风险和(或)患者存在相关出血危险,术前应中断华法林治疗;围术期中断华法林治疗的时间主要取决于手术的要求和患者当前的INR数值,所有患者应在术前5~7天测定INR;若手术要求INR值完全在正常范围,当INR值在1.5~1.9时,术前停用华法林3~4天;当INR值在2.0~3.0及INR>3.0时,术前停用华法林至少5天。INR持续增高者,应尽可能推迟手术日期,直至INR数值恢复正常。高出血风险手术NOAC围术期用药推荐如下:建议最后一次服用NOAC后12~24小时行手术治疗,NOAC停药时间依据具体手术操作的出血风险、肌酐清除率和所使用的药物种类而定(表7);针对出血低风险的手术,术后24小时可重启抗凝治疗,针对出血高风险手术,可术后48~72小时重启抗凝治疗。
表7根据手术出血风险和肾功能决定NOAC术前停药时间华法林是临床最常用的抗凝治疗药物,在围术期是否需要停药桥接低分子肝素,应根据患者及手术的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围术期可以不考虑桥接的情况有:CHA2DS2-VASc评分≤4分,既往无缺血性卒中、TIA或外周动脉栓塞;CHA2DS2-VASc评分为5~6分或既往有缺血性卒中、TIA或3个月前发生外周动脉栓塞,但经评估患者出血风险较高。围术期建议桥接的情况有:CHA2DS2-VASc评分为5~6分或既往有缺血性卒中、TIA或3个月前发生外周动脉栓塞,但经评估患者出血风险较低;CHA2DS2-VASc评分为7~9分或3个月内发生缺血性卒中、TIA或外周动脉栓栓塞。桥接治疗的终点是重启华法林治疗达INR目标值。NOCA也可用于桥接治疗:NOAC起效迅速,量效关系明确,半衰期与低分子肝素相似,桥接治疗不存在优势,常规不推荐NOAC治疗的患者术前给予桥接治疗;NOAC桥接治疗仅限于术后需要推迟重启抗凝的情况,包括需要再次手术和(或)患者对口服抗凝药物不耐受的情况。
节律控制
节律控制是指尝试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在适当抗凝和心室律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心脏复律、抗心律失常治疗、射频消融治疗。节律控制的适应证为经充分心室率控制治疗后仍有症状的患者,心室率不易控制的房颤患者、年轻患者、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初发房颤、患者有意愿进行节律控制。
药物复律和电复律是两种常用的治疗方法(表8),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新近发生的房颤(持续时间在1周内)患者,药物复律优于电复律;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房颤患者,首选电复律。
表8房颤电复律与药物复律的比较
胺碘酮是麻醉科医生非常熟悉的房颤复律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房颤患者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衰时,首选胺碘酮复律。胺碘酮短期应用安全性好,起效时间延迟,8~24小时的转复律为30%~90%。用法为胺碘酮mg10分钟内缓慢静推,继之以1mg/min维持6小时,后0.5mg/min维持18小时;或首剂量5~7mg/kg1~2小时缓慢静滴,后续剂量为50mg/h,24小时最大剂量不超过1g。电复律的适应证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有症状的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电复律前使用胺碘酮、氟卡尼、伊布利特或普罗帕酮,能够增加电复律成功率并预防房颤复发。近期发作的房颤节律控制治疗流程如图2所示。
图2近期发作的房颤节律控制治疗流程(HFrEF:LVEF下降的心衰;HFmrEF:LVEF中间状态的心衰;HFpEF:LVEF保留的心衰;pillinthepocket:口袋药)
复律前后的抗凝治疗也非常重要,建议如下:房颤持续时间<48小时的患者,不需常规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及预先抗凝,可直接复律,复律后需4周抗凝治疗,4周后根据CHA2DS2-VASc评分决定是否需要长期抗凝治疗;房颤持续时间>48小时或不详者,至少在复律前3周和复律后4周进行华法林或NOAC抗栓治疗;对于早期需早期复律者,需经TEE排除左房血栓后进行,经TEE发现左房血栓者,应有效抗凝至少3周;房颤持续时间>48小时或不详,但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应立即复律,同时尽快启动抗凝治疗,不应因启动抗凝而耽误复律时间。
急性房颤治疗
外科手术是急性房颤的最大诱因。急性房颤发作时临床医生应快速评估病史、生命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尽快区分血流动力学稳定和不稳定的急性房颤(图3)。针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房颤患者,由于围术期合并影响因素较多,需注意鉴别房颤是不是循环衰竭的主要原因(图4);前往急诊就诊的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房颤患者,约50%可在48小时内自行转复,第一年有10%的复发率,以后每年5%的复发率。
图3急性房颤复律流程图
图4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处理流程
小结
当手术麻醉遭遇房颤,麻醉科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房颤的治疗原则,及时选择恰当的围术期处理措施,最大程度改善手术患者的预后。
///
作者简介
王强教授
西安医院
完整内容请见35期,留下您的姓名、邮箱及电话将有机会获得超有料的《麻醉·眼界》杂志!
转载需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麻醉·眼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