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孙立坤,张红.多元文化视角下彝语数学教师专业知能发展的调查与实践研究——以凉山州“一类模式”民族高中数学教师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9(4):91–95.
作者信息孙立坤1,2,张红1
(1.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上海;2.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孙立坤(—),女,吉林松原人,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访问学者,博士,主要从事教师教育、数学史等研究.张红为本文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学符号演变与传播研究()
摘要以彝文为主要教学用语的“一类模式”民族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能,对彝区的数学教育质量提升有重要作用.采用问卷、访谈、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从多元文化视角对彝语数学教师专业知能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调查与实践.结果表明,彝语数学教师存在数学学科本体性知识储备欠缺、多元文化整合能力不足、专业发展能力薄弱和专业发展信念模糊等问题.通过“工作坊”的形式,从数学学科内容补偿、多语境下的数学问题辨析、教学设计的民族化素材挖掘几方面,促进彝语数学教师专业知能发展.关键词:多元文化;一类模式;彝语数学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专业知能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05
1问题提出
位于中国四川省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中国唯一的由奴隶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区域,同时也是目前四川省教育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自年起,按照“母语起步、汉语会话过渡、双语并重”的教育规程,凉山州开始实施“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的分类教学模式.“一类模式”以彝文为主要教学用语,同时开设一门汉语文课程;“二类模式”以汉语为主要教学用语,同时开设一门彝语文课程.在国家大力推行通用语言的背景下,一类模式被逐渐压缩,目前整个凉山州实施“一类模式”的高中学校有3所、涉及彝族学生八千多名.相比“一类模式”,就学生数量、教师数量和学校数量方面而言,“二类模式”的推广和实施较为广泛.虽然“一类模式”是针对汉语水平较低的学生不得不采取的教学模式,但是,“一类模式”为缺乏汉语环境的彝族学生提供了更为温和的教育环境,有益于因地制宜攻克语言和文化障碍,使得彝区的数学教育质量能够得到提高.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重大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在人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彝族“一类模式”数学教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教学模式,是教育脱贫攻坚的难点,尤其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