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外国语文研究》年第2期
转自“外国语文研究”,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王岫庐,博士,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研究和现当代中国文学研究。
内容摘要:涵化是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涵化理论主要研究移民思维、情感以及交流方式适应新文化的转型过程,近年来关于这一适应过程的描述和理解,出现了从单向线性到互动多维的转变和发展。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交际行为,直接见证了不同文化的相互接触、交流、融合乃至创新的过程。目前翻译研究将涵化等同于归化策略的观点,没有摆脱以单向线性的思维看待文化适应的陈旧模式。翻译研究者有必要吸收跨文化研究中新的洞见,推进对翻译中涵化现象的研究从方向到维度、从结果到过程、从现象描述到机理探讨的转变,从而对翻译中的文化接触与适应提供更为充分解释。
关键词:涵化;归化;翻译策略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国家之间的*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人们的跨文化交往活动也日益频繁。跨文化交流的参与者不可避免地会面对文化差异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涵化(acculturation)目前已经成为跨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研究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涵化进行分析,这一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建构已呈现出不少新的发展和变化。翻译作为不同民族之间沟通信息和思想的桥梁,直接见证了文化间的碰撞、摩擦、冲突、融合,涵化对于翻译活动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本文试图梳理目前涵化研究的发展脉络,从方向和维度两个方面思考涵化这一概念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
跨文化研究中的“涵化”“涵化”是跨文化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术语,原先的英文是“acculturation”。值得一提的是,该词目前有不同的中文译法,常见的有濡化、涵化、文化涵化、涵化、文化融合、文化适应或文化变迁等。这些五花八门的译名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多义性。本文暂且采用目前翻译研究中最为通用的“涵化”这一译法。同时,为了避免对其过于简单化或格式化的理解,我们首先简要回顾跨文化研究中关于“涵化”的相关论述,重点梳理这个概念本身内涵和外延的演变。
年,美国民族事务局官员约翰?鲍威尔(JohnWesleyPowell)在关于美国本土语言变化的报告中,首次使用了“涵化”(acculturation)这个词。鲍威尔将涵化定义为“来自外来文化者模仿新文化中的行为所导致的心理变化”(转引自Rudmin24)。这一概念最初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