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张晓报,讲师,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后,从事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比较高等教育研究。
引用本文:张晓报.跨学科专业发展的机制障碍与突破——中美比较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14(2):62-70.
摘要:跨学科专业发展机制对保障跨学科专业顺利设置、顺畅运行、不断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从现实看,我国在跨学科专业发展机制上主要存在多元主体需求传导不畅、专业设置制度不合理、以学科为基础分设系科、课程资源按院系分割、教师聘任与考评隶属院系等问题。为突破跨学科专业发展的机制障碍,从而为跨学科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多元主体需求导向的专业设置与评价机制、优化专业管理体制,大学应设置专门组织与协调机构、建立课程共享机制、探索教师联合聘任制或双聘制。
关键词:跨学科专业;发展机制;动力机制;生成机制;组织机制;课程共享机制;教师聘任与考评机制
目前无论是国家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还是学生个体对跨学科领域的学术兴趣,都对跨学科专业提出了需要。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在指出“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问题的同时,明确对大学提出了“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发展任务。就保障条件而言,只有创造更加健全有力的发展机制,跨学科专业的设置才能成为可能,运行也才能更加顺畅。然而,受制于专业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我国跨学科专业发展滞后,而且不管是国家层面的专业管理体制还是大学内部的资源配置方式,总体而言都不利于跨学科专业的发展。而美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重视跨学科人才培养,跨学科专业也已成为其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学科专业发展机制建设上具有一定的先行经验。基于此,文章拟从中美比较的视角,对跨学科专业背后的发展机制问题进行分析,从而为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发展跨学科专业提供机制建设与改革方面的相关参考。
一、跨学科专业发展机制的意蕴
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变化过程,跨学科专业发展主要是指其从无到有(设置)、从设立到运转(运行)、从低质到优质(成长)的过程。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对跨学科专业而言,机制主要是指保障跨学科专业发展的支撑性条件,如相关*策与制度、组织机构、资源配置方式等。由此可见,跨学科专业发展机制就是指保障跨学科专业顺利设置、顺畅运行、不断成长的支撑性条件。
只有建立健全跨学科专业发展机制,跨学科专业才能落地生根。跨学科专业由于涉及两个及以上学科或领域的交叉与融合,与壁垒森严的传统学科型专业截然不同,所以在生成机制、组织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等方面亦有特殊要求。如在资源共享机制上,大学如果按照学科与专业配置资源而互不共享,跨学科专业就难以组织起基本的课程与师资。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实践看,跨学科专业已成为其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形式。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有跨学科本科项目与辅修专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都有“跨学科研究”主修专业。同时,跨学科专业也已成为这些大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本科层次为例,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杜克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分别有4个、9个、11个和20个跨学科专业,分别占各自本科专业总数的7.55%、13.24%、17.74%和26.67%。跨学科专业在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成功实践,与美国没有统一而硬性的“学科专业目录”、课程开放与共享、教师可为不同院系联聘等因素紧密相关,而这些因素都属于跨学科专业发展机制的范畴,正是这些机制为跨学科专业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或土壤。
二、跨学科专业发展的机制障碍
路径依赖理论揭示,初始的体制选择会形成一种惯性,这种惯性会强化现存体制、巩固现有制度,阻碍进一步的变革。从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看,20世纪50年代仿照苏联建立起来的专业教育模式及机制已经形成了这种惯性,阻滞了跨学科专业的发展。如在组织机制上,与专业教育相适应的是以学科专业为基础划分和设置的学科组织。一方面,因为思维、制度和行为等方面的惯性,这种学科组织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持续提供专业教育,而往往缺乏对其背后不合理性的反思,以及对包括跨学科专业在内的跨学科人才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