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初三了,朋友很少,平时不喜欢出去,放假就在家里玩手机。家里来了客人,从不打招呼。我们怕他将来到社会上“玩不转”。孩子这种情况是社交恐惧吗?应该怎么办?
-解老师解答-根据你的描述,我觉得孩子还不到社交恐惧的程度,只能说有社交障碍。
社交恐惧是一种因心理紧张造成的交往失调。社交恐惧通常始于青少年,青春期最为明显,表现为:在他人面前怕说话、怕活动、不敢表现和展示自己,脸红、发抖。还怕被别人注视,怕与别人对视,更怕与异性接触等。不愿参加社交活动,特别害怕到公共场所去,在汽车或火车上不敢面对旅客就坐,也不敢从人面前走过。有些人只有在夜幕中,或在天色朦胧不易被人注意时才敢外出。而这些回避行为加重了恐惧的恶性循环。
电子产品的普及、学习压力的加大,使得孩子越来越不喜欢与人交往。大部分青少年存在着社交障碍,这也和家长们的焦虑是分不开的。有的家长因为自己交往能力强,看到的都是孩子在交往中的不足。
其实,孩子本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如果经常被父母埋怨“不会来事”,慢慢地内心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和否定。家长不要轻易地将孩子定义成社交障碍。
大部分称自己有社交恐惧的人,其实顶多算是社交焦虑,甚至只是腼腆。比如案例中的孩子,他只是性格腼腆内向,家长如果一再强化孩子在交往中做得不好的行为,孩子会觉得是一种羞辱,容易转化为退缩行为。如果在一个能够接纳孩子内向表现的家庭环境中,这个孩子的行为也许就不会转化成社交障碍。
那么,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社交障碍”呢?
首先,要给交往障碍一个积极的定义。恐惧并非一无是处,它让我们有机会提升潜能,也可以说是一种适应策略。我们可以把害怕社会交往看作是一个成长的机会,让孩子把注意力从外界社会转入到自己内心中,做出适合的行为。
其次,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也许你是内向的,也许你只是没有找到适应自己的交际方式,但每一种个性都有优势。内向者往往比较冷静而思维缜密,善于动脑而较少出错。只不过,这些特质的优势被交往的问题所掩盖。所以,问题不应该等同于孩子的全部,而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有不足也有优势,增加他对自己的接纳程度。比如,当孩子遇到交往中的困难时,家长应帮孩子一起分析哪些是外因造成的,哪些是自己稍作调整就可以改变的。帮助孩子将问题外在化,既让孩子避免过多的压力,也让他能够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最后,做好社会交往预案。要想让孩子应付好一般的交往情境,可能要帮助他们储备一些必要的预案。比如,在各种情境下,怎样表现才比较合理而得体?如果可能的话,在孩子进入交往情景前,反复练习几次都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这些练习要从孩子熟悉的身边事物开始,让他们一步步地适应外面的环境。孩子一旦对即将面临的交往情境获得了掌控感,就能够应付得更好。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有必要学会社交、懂得社交。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社会交往是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形成丰富健全个性的基本途径,初中生也不例外。
编辑/艾庶
文字/光光
排版/光光
END
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