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本届研讨会介绍
第二部分
魏晨曦老师此次大会的演讲:
温尼科特临床中个人化且可生长的环境设置
第一部分本届研讨会介绍本届圣保罗国际研讨会,虽是第24届,但实际已历经了25个年头。这次集中对温尼科特式的环境及设置主题进行了讨论。
在温尼科特的临床实践中,治疗设置有突出意义,因为它发挥着环境性作用,相当于一个促进来访者在其成熟过程中趋于整合的环境。另一层重要意义是,温尼科特式治疗的设置脱胎于自然家庭中的多种促进性环境,这些自然环境不断在发生变化,扩大范围,并随着个人的成熟需要而变得越来越复杂化。由于这种独特的关联,温尼科特式的设置也有个性化且能变化发展的特点,就像促进性的自然环境一样。这种设置首先是主动适应来访者的,然后随来访者的发展需求,逐渐减少适应。在应对临床退行来访者的依赖性需求时,可靠的设置甚至比解释或其他技术更为首要。
温尼科特式的治疗设置,无形中,是在保护和界定着咨访关系,而有形中,尤其是面对面咨询时,物理环境常常是治疗师和其功能的延伸。国内外温尼科特式治疗师,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下,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要面对和思考这些新的挑战。如,地面咨询如何转成网络咨询?网络咨询能否维持原先的信任关系?电话或文字咨询是否有意义?儿童来访者或退行的来访者怎么办?等等。
本届研讨会,就在这一背景下,由巴西温尼科特精神分析学院发起主办,以线上直播形式进行。大会旨在促进在巴西和国外对这一领域知识的传播,组委会邀请了本国和别国在相关知识领域进行研究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进行发言,由此也促进了跨学科辩论。
在第一天研讨会上,巴西温尼科特学院主席、国际温尼科特协会主席Z.Loparic教授进行了开场演讲,主题是“温尼科特式的自然环境和专业设置”。之后,学院培训顾问及首席督导师ElsaDias博士进行了现场教学督导。随后的各个单元讨论环节,有来自以色列、阿根廷、意大利和巴西本国的老师们分别发言,魏晨曦老师也被邀请在第二天的研讨会上做了报告。最后,大会以“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圆满结束。
组委会将把演讲者的讲稿发表于官方的电子刊物上,这次分享的是魏晨曦老师在会上演讲交流的文稿。
第二部分温尼科特临床中个人化且可生长的环境设置
魏晨曦
设置与环境在温尼科特的语言中,仔细思考他的选词和用意是件有趣的事。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温尼科特工作范式中的“setting(可译为环境或设置)”,这个术语已经说明,自然环境与专业治疗设置在温尼科特语言中的铰接关系。Setting这个词,在词源上看,作为动词“set”的动名词形式,有“进行设定、放置、安排某事物的事实和行动”之意。同样在中世纪英语中,它还有“造物之举”的意思。直到十九世纪,开始出现“背景,来历,环境”之意。对环境重要性的强调是温尼科特临床理论的特点之一,而他的工作理论一直遵循着某些原则,由此形成了他独特的关于人类情感成熟的理论。温尼科特发现,人类个体在成熟的过程中,有两件事必不可少:一是朝向整合的遗传倾向性,一是促进这一倾向实现的环境。他曾简要阐述这些工作原则如下:“在精神分析中迎接退行时环境设置的重要性”/
基本的陈述是,情感发展是一个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累加了基于体验积累的生长发育。
成熟过程是一种遗传性过程。
除非在一个促进性的环境中,否则这一过程无法变为现实。
促进性环境需要根据成熟过程的细节一起加以研究。
这套理论在他所工作的边缘性和精神病性案例中尤其重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临床退行与防御性组织的概念比较”/
任谁要研究精神分裂症的理论,都必须对人格的情感成长先有一套工作理论。「……」我必须就此要做的是如下假设:假设一种总体的连续性发展理论,假设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成长倾向和个人演化倾向,以及在理论上将精神疾病视为一种发展阻滞。这个“总体的连续性发展理论”就是指他的成熟过程理论。如果“将精神疾病视为一种发展阻滞”,这就提醒我们,我们的治疗性工作实际是在移除病人成熟过程的阻碍,当障碍被挪开了,那么人本身的遗传倾向性这股强大的力量,就足以使得个体能继续成长。在我们的工作中,就某些个案而言,我指的是边缘性和精神病性病人,他们相对更需要治疗师提供促进性条件。这两类案例往往还达不到作为完整的人运作的成熟度,在遭遇生命固有的困难、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内心情感冲突时,其本就不稳固的人格结构更易于受到侵扰和动摇,严重时甚至会崩溃。温尼科特曾经在描述这两类病人时说,他们首先不同于精神神经症病人,对治疗师的技能要求也不一样,我们遇到的病人是:“精神分析设置中退行的元心理学方面和临床方面”/
「……」人格的完整性才刚开始算是理所当然的事;实际上我们可以说,他们的分析都与一些首次事件有关,这些事件不仅属于且固然地紧随于人格完整性的实现,而且也属于且固然地紧随于爱与恨的融合以及对依赖的初初觉察。这种分析是对担忧阶段或所谓的“抑郁位置”的分析。这些病人需要对情绪的分析。「……」由于这类案例所处理的临床材料范围的扩大,确实会出现一些新的管理问题。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此处的重点是作为动力性因素的分析师要幸存下来。
另一类更不成熟的病人则是这样的:“精神分析设置中退行的元心理学方面和临床方面”/
「……」另一大类的病人,他们的分析必须要处理情绪发展早期阶段的问题,即早于或刚刚接近人格实体的形成,早于时空单元体状态的达成。他们的个人结构尚未牢固地建立起来。就这第三组病人而言,重点肯定更是在管理工作上,有时对于这些病人,很长一段时间内,常规的分析工作不得不暂时搁置,而管理就是全部工作。
紧接着温尼科特就提到了环境对这些病人的重要意义:“精神分析设置中退行的元心理学方面和临床方面”/
从环境的角度再概括重述一下,我们可以说,在第一类中「精神神经症」,我们要应对的是那些在日常家庭生活中遇到困难的病人,同时可以假设他们在潜伏期前期也有着家庭生活,也可以假设他们在较早的婴儿期阶段有令人满意的发展。在第二类,即对抑郁状态的分析中,我们在处理的是母子关系,尤其是在断奶成为一件有意义的事这段时期。母亲在这段时期抱持着整个情境。在第三类中,涉及的是原始的情绪发展,这需要母亲实际抱持着婴儿。
当我们遇到后两类情况的病人时,他们的情绪性年龄,以成熟过程理论视角来看,至少都在担忧阶段以前,临床上,这些病人通常会需要退行,甚至需要退行到依赖状态,才有希望重新启动成熟进展过程。相应地,治疗师就要发挥促进性环境的作用,于是对我们来说,很有必要将这个“促进性环境根据成熟过程的细节一起加以研究”,才能理解这个环境的变化与功能,并以此来调整我们自己和治疗设置的表现细节,更好地适应病人的成熟性需要。这也是因为:“在精神分析中迎接退行时环境设置的重要性”/
在某些案例中,最后、甚至是开始时就会发现,设置本身和设置的维持就像处理材料的方法一样重要。在具有某一类诊断的那些病人中,提供和维持住设置比解释工作更重要。当这是真实情况时,分析师也许就会感受到挑战,而正确的做法很可能是该终止治疗,原因就是分析师无法满足病人的需求。
如果治疗师不能根据病人的情绪年龄及所处的成熟阶段提供适宜的情绪性环境,很可能就会出现不匹配,可能也就无法开始真正的治疗。活动图片
发展变化着的成熟过程和环境理论在学习温尼科特理论和临床实践过程中,我了解到,而且越来越认识到人的一生要经历的成熟过程。就我理解,成熟过程是一个人天生的各种成熟倾向和环境供养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有着各种成熟需要准备实现。一开始,个体首先要存在并持续性存在,继而就要朝“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个方向发展。这种整合倾向性本质上不同于传统精神分析所说的本能生命的发展,而是以温尼科特的观点来说,属于“自我需要”的发展。对于极早期阶段的小婴儿来说,本能生命依然是外化于他的,除非有自我功能运作的覆盖,将本能运作的体验聚集为自我体验,否则本能生命对于婴儿就没有意义了。温尼科特认为,婴儿生命的开始也就是自我发展的开始;最初婴儿自我的强弱则依赖于母亲支持性自我的强弱和对婴儿自我需要的满足能力。极早期的小婴儿个体极其依赖于环境供养,并且与环境密不可分,以至于温尼科特这样说道:《人类本性》
当我们回顾情绪发展的最初起源时,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依赖现象。在最早期阶段,对环境的完全依赖使得我们把新的个体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是没有价值的。在这个阶段,整体是环境-个体组合(或者是其他的称谓),新的个体其实只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在这个早期阶段,从个体角度思考是不合逻辑的,这不仅是因为依赖的程度,新个体也没有辨别环境的能力,而且因为个体的自体也不能区分“我”和“非我”。
作为这个组合中一部分的个体小婴儿,从一开始就有一些基本成熟任务要达成,它们彼此重叠并且会贯穿一生,变得越来越复杂,主要包括:在空间和时间中整合为统整自体;
精神安住于躯体中,成为精神-躯体式存在的人;
开始客体关联;起初是与主观性客体关联,逐渐过渡到与客观感知到的客体和环境关联。
在“环境-个体组合”的状态下,这些重要的基本任务如果要达成,一定离不开妈妈抱持着婴儿。温尼科特确信,单独讨论小婴儿并没有什么意义,通常婴儿都不会单独存在,而是在“母-婴”这一对养育组合中存在。对应上述发展任务,妈妈作为环境发挥着抱持、养育处理和客体呈现这三种功能。抱持是养育的基本需要,能保证婴儿的身心和人格在复杂的环境中整合。最初,对小婴儿的身体照顾就等于是心理照顾。所以不当的抱持可能让婴儿身体不适,严重时,甚至带给婴儿非常原始的痛苦体验。比如,因为没被聚拢而体验到散落崩溃;由于没被抱住而体验到不停下坠;因为抱得不稳而体验到环境不让人安心。足够好的抱持避免了这些情况的发生。养育处理促进了婴儿的精神与躯体之间的合作和关联感。妈妈细致地为婴儿喂奶、换尿布、清洁身体等等,能让婴儿产生大量体验。肢体互动不仅能锻炼婴儿的肌肉运动和身体协调性,也让他在休息时有精细加工的材料,去发展和丰富他的内心世界。不恰当的处理则可能妨碍婴儿对自己的身体有真实的体验,进而影响运动协调性发展,也阻碍了婴儿在心理上形成对自己身体的整体印象,包括对身体各个部位、身体感觉、运动感觉、身体功能等的个人化印象。客体呈现是指妈妈实际在场,以她的人性化适应,让小婴儿的自发举动被回应和实现,这也是婴儿开始发展客体关联的必要条件。比如,小婴儿自然的伸手或蹬腿,因为有妈妈的环抱,而让这些伸展也能碰到回挡。若从小婴儿的角度想象,他就体验到这一伸一蹬是落实的,是有回应的,而且回挡的反作用力还让婴儿体验到自己手臂的伸直,以及脚踩对立面后的直立感。婴儿自己并不清楚这些过程,但这些体验确实为婴儿感受到真实和发展客体关系打下了基础。在上述早期阶段,人的成熟发展真实地需要依赖于环境才能实现,这是温尼科特揭示出的一个生命真相。之后,个体需要这个环境也能稳步扩大,以适应个体进一步的成熟需要。所有后期不断扩大的环境供应,都是以最初母亲膝上的抱持环境为雏形的。越是接近发展早期,环境的作用就越大。当自然环境运作顺利,适应着婴儿在不同成熟阶段的依赖需要时,小婴儿就只用连续性存在着做他自己,慢慢发展和整合,逐渐脱离对环境的依赖。当进展不顺利,养育环境不能足够好地适应时,婴儿的连续性存在就会受到来自外部或内部的侵扰,甚至必须做出反应来应对侵扰,因此也打断了婴儿存在的连续性,造成成熟过程的扭曲。这是成熟过程意义上的创伤概念,即“创伤是一种环境的侵入及个体对该侵入的反应,这种反应发生在了个体发展出某些机制使无法预测的事变得可预测之前。”(“临床退行与防御性组织的概念比较”/)如果在这种不利的自然环境中成长起来,个体不幸地就易于遭受各种情绪及心理困难的折磨,就像前文提到的边缘性和精神病性病人。当他们需要寻求治疗时,他们不仅是在寻找一个人,一种解决方法,同样也是在寻找一个环境设置,一个不同于原来那个令他失望的自然环境的新环境,以便还有机会再次发展。当我们以温尼科特范式进行治疗实践时,我们所应对的就是这种成熟过程障碍,并根据对病人当下所处的成熟阶段进行评估,提供适应的治疗设置和管理。活动图片
临床实践由于发表和保密限制,我无法在此引用一些案例资料。我将简述部分内容的评论及反馈。简要来说,我描述了一个较为常见的案例:一个首次经历崩溃并入院治疗的来访者。医院里工作,我们的治疗从此开始,并继续到其出院后的日常生活中。回顾来看,我提到了最开始不可忽视住院环境带给来访者的促进性影响。我当时理解,住院环境对这个人,还有同类情况的人,应该是提供了一个可以崩溃和退行的环境,因此病人的崩溃可能具有治疗性意义。我还引用了温尼科特的话,“如果病人只是崩溃,那是一回事,而如果病人崩溃在某种能够提供可靠照护的新环境中,则是另一回事。”(“临床退行与防御性组织的概念比较”/)ElsaDias博士后来给我写了以下反馈,专门就这个细节帮我澄清了我的一个误读。她写到:“温尼科特指出了如下区别——如果病人单纯只是崩溃了,这是一回事;而另一件事是,病人识别出有个能够提供可靠供养的环境,于是就可以崩溃在这个环境中。你的病人属于第一种情况,最初病人只是崩溃了。但之后发生的事情是,ta医院住院,而且很幸运,遇到了研究温尼科特的你作为治疗师。从那时起,ta才开始拥有自己需要的环境。这并不同于病人一开始就已经识别出有个好的环境,并因为需要这个环境而崩溃了。”
Elsa老师确实提醒了我,一开始,病人医院的环境。幸运的是,ta遇到了这个环境,我也有缘成为了ta的治疗师。因此可以说,自那以后,ta用我们的治疗过程创造了ta需要的环境和关系,开始意识到可靠和稳定性环境的存在。此外,如果病人认识到治疗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那么ta可能需要有机会成为引文中的第二种情况,即有一天以某种方式,ta能有机会重新经历崩溃,崩溃在这个新环境中,并从退行中拥有一次真正恢复过来的体验。总结我试着让大家注意到温尼科特式的专业设置与正常成长中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联。比照促进人健康成长的环境,我们能更好地为相应成熟度的来访者提供匹配的设置。早年经历过重大环境失败的来访者,则很可能不知道促进性环境是什么样,不相信这种环境的存在,这可能预示着,治疗师会是第一个能适应来访者和提供其所需环境的人,并且治疗师对来访者的临床退行要有所准备,并能将其视为移除成熟过程阻碍的机会而加以运用。END
参考文献:—D.W.温尼科特《儿科学到精神分析》:精神分析设置中退行的元心理学方面和临床方面[]
《精神分析探索》:在精神分析中迎接退行时环境设置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探索》:临床退行与防御性组织的概念比较[]
《成熟过程与促进性环境》:儿童发展中的自我整合[]
《成熟过程与促进性环境》:婴儿照护,儿童照顾和精神分析设置中的依赖[]
《人类本性》[]
第一部分
本届研讨会介绍
第二部分
魏晨曦老师此次大会的演讲:
温尼科特临床中个人化且可生长的环境设置
第一部分本届研讨会介绍本届圣保罗国际研讨会,虽是第24届,但实际已历经了25个年头。这次集中对温尼科特式的环境及设置主题进行了讨论。
在温尼科特的临床实践中,治疗设置有突出意义,因为它发挥着环境性作用,相当于一个促进来访者在其成熟过程中趋于整合的环境。另一层重要意义是,温尼科特式治疗的设置脱胎于自然家庭中的多种促进性环境,这些自然环境不断在发生变化,扩大范围,并随着个人的成熟需要而变得越来越复杂化。由于这种独特的关联,温尼科特式的设置也有个性化且能变化发展的特点,就像促进性的自然环境一样。这种设置首先是主动适应来访者的,然后随来访者的发展需求,逐渐减少适应。在应对临床退行来访者的依赖性需求时,可靠的设置甚至比解释或其他技术更为首要。
温尼科特式的治疗设置,无形中,是在保护和界定着咨访关系,而有形中,尤其是面对面咨询时,物理环境常常是治疗师和其功能的延伸。国内外温尼科特式治疗师,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下,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要面对和思考这些新的挑战。如,地面咨询如何转成网络咨询?网络咨询能否维持原先的信任关系?电话或文字咨询是否有意义?儿童来访者或退行的来访者怎么办?等等。
本届研讨会,就在这一背景下,由巴西温尼科特精神分析学院发起主办,以线上直播形式进行。大会旨在促进在巴西和国外对这一领域知识的传播,组委会邀请了本国和别国在相关知识领域进行研究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进行发言,由此也促进了跨学科辩论。
在第一天研讨会上,巴西温尼科特学院主席、国际温尼科特协会主席Z.Loparic教授进行了开场演讲,主题是“温尼科特式的自然环境和专业设置”。之后,学院培训顾问及首席督导师ElsaDias博士进行了现场教学督导。随后的各个单元讨论环节,有来自以色列、阿根廷、意大利和巴西本国的老师们分别发言,魏晨曦老师也被邀请在第二天的研讨会上做了报告。最后,大会以“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圆满结束。
组委会将把演讲者的讲稿发表于官方的电子刊物上,这次分享的是魏晨曦老师在会上演讲交流的文稿。
第二部分温尼科特临床中个人化且可生长的环境设置
魏晨曦
设置与环境在温尼科特的语言中,仔细思考他的选词和用意是件有趣的事。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温尼科特工作范式中的“setting(可译为环境或设置)”,这个术语已经说明,自然环境与专业治疗设置在温尼科特语言中的铰接关系。Setting这个词,在词源上看,作为动词“set”的动名词形式,有“进行设定、放置、安排某事物的事实和行动”之意。同样在中世纪英语中,它还有“造物之举”的意思。直到十九世纪,开始出现“背景,来历,环境”之意。对环境重要性的强调是温尼科特临床理论的特点之一,而他的工作理论一直遵循着某些原则,由此形成了他独特的关于人类情感成熟的理论。温尼科特发现,人类个体在成熟的过程中,有两件事必不可少:一是朝向整合的遗传倾向性,一是促进这一倾向实现的环境。他曾简要阐述这些工作原则如下:“在精神分析中迎接退行时环境设置的重要性”/
基本的陈述是,情感发展是一个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累加了基于体验积累的生长发育。
成熟过程是一种遗传性过程。
除非在一个促进性的环境中,否则这一过程无法变为现实。
促进性环境需要根据成熟过程的细节一起加以研究。
这套理论在他所工作的边缘性和精神病性案例中尤其重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临床退行与防御性组织的概念比较”/
任谁要研究精神分裂症的理论,都必须对人格的情感成长先有一套工作理论。「……」我必须就此要做的是如下假设:假设一种总体的连续性发展理论,假设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成长倾向和个人演化倾向,以及在理论上将精神疾病视为一种发展阻滞。这个“总体的连续性发展理论”就是指他的成熟过程理论。如果“将精神疾病视为一种发展阻滞”,这就提醒我们,我们的治疗性工作实际是在移除病人成熟过程的阻碍,当障碍被挪开了,那么人本身的遗传倾向性这股强大的力量,就足以使得个体能继续成长。在我们的工作中,就某些个案而言,我指的是边缘性和精神病性病人,他们相对更需要治疗师提供促进性条件。这两类案例往往还达不到作为完整的人运作的成熟度,在遭遇生命固有的困难、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内心情感冲突时,其本就不稳固的人格结构更易于受到侵扰和动摇,严重时甚至会崩溃。温尼科特曾经在描述这两类病人时说,他们首先不同于精神神经症病人,对治疗师的技能要求也不一样,我们遇到的病人是:“精神分析设置中退行的元心理学方面和临床方面”/
「……」人格的完整性才刚开始算是理所当然的事;实际上我们可以说,他们的分析都与一些首次事件有关,这些事件不仅属于且固然地紧随于人格完整性的实现,而且也属于且固然地紧随于爱与恨的融合以及对依赖的初初觉察。这种分析是对担忧阶段或所谓的“抑郁位置”的分析。这些病人需要对情绪的分析。「……」由于这类案例所处理的临床材料范围的扩大,确实会出现一些新的管理问题。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此处的重点是作为动力性因素的分析师要幸存下来。
另一类更不成熟的病人则是这样的:“精神分析设置中退行的元心理学方面和临床方面”/
「……」另一大类的病人,他们的分析必须要处理情绪发展早期阶段的问题,即早于或刚刚接近人格实体的形成,早于时空单元体状态的达成。他们的个人结构尚未牢固地建立起来。就这第三组病人而言,重点肯定更是在管理工作上,有时对于这些病人,很长一段时间内,常规的分析工作不得不暂时搁置,而管理就是全部工作。
紧接着温尼科特就提到了环境对这些病人的重要意义:“精神分析设置中退行的元心理学方面和临床方面”/
从环境的角度再概括重述一下,我们可以说,在第一类中「精神神经症」,我们要应对的是那些在日常家庭生活中遇到困难的病人,同时可以假设他们在潜伏期前期也有着家庭生活,也可以假设他们在较早的婴儿期阶段有令人满意的发展。在第二类,即对抑郁状态的分析中,我们在处理的是母子关系,尤其是在断奶成为一件有意义的事这段时期。母亲在这段时期抱持着整个情境。在第三类中,涉及的是原始的情绪发展,这需要母亲实际抱持着婴儿。
当我们遇到后两类情况的病人时,他们的情绪性年龄,以成熟过程理论视角来看,至少都在担忧阶段以前,临床上,这些病人通常会需要退行,甚至需要退行到依赖状态,才有希望重新启动成熟进展过程。相应地,治疗师就要发挥促进性环境的作用,于是对我们来说,很有必要将这个“促进性环境根据成熟过程的细节一起加以研究”,才能理解这个环境的变化与功能,并以此来调整我们自己和治疗设置的表现细节,更好地适应病人的成熟性需要。这也是因为:“在精神分析中迎接退行时环境设置的重要性”/
在某些案例中,最后、甚至是开始时就会发现,设置本身和设置的维持就像处理材料的方法一样重要。在具有某一类诊断的那些病人中,提供和维持住设置比解释工作更重要。当这是真实情况时,分析师也许就会感受到挑战,而正确的做法很可能是该终止治疗,原因就是分析师无法满足病人的需求。
如果治疗师不能根据病人的情绪年龄及所处的成熟阶段提供适宜的情绪性环境,很可能就会出现不匹配,可能也就无法开始真正的治疗。活动图片
发展变化着的成熟过程和环境理论在学习温尼科特理论和临床实践过程中,我了解到,而且越来越认识到人的一生要经历的成熟过程。就我理解,成熟过程是一个人天生的各种成熟倾向和环境供养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有着各种成熟需要准备实现。一开始,个体首先要存在并持续性存在,继而就要朝“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个方向发展。这种整合倾向性本质上不同于传统精神分析所说的本能生命的发展,而是以温尼科特的观点来说,属于“自我需要”的发展。对于极早期阶段的小婴儿来说,本能生命依然是外化于他的,除非有自我功能运作的覆盖,将本能运作的体验聚集为自我体验,否则本能生命对于婴儿就没有意义了。温尼科特认为,婴儿生命的开始也就是自我发展的开始;最初婴儿自我的强弱则依赖于母亲支持性自我的强弱和对婴儿自我需要的满足能力。极早期的小婴儿个体极其依赖于环境供养,并且与环境密不可分,以至于温尼科特这样说道:《人类本性》
当我们回顾情绪发展的最初起源时,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依赖现象。在最早期阶段,对环境的完全依赖使得我们把新的个体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是没有价值的。在这个阶段,整体是环境-个体组合(或者是其他的称谓),新的个体其实只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在这个早期阶段,从个体角度思考是不合逻辑的,这不仅是因为依赖的程度,新个体也没有辨别环境的能力,而且因为个体的自体也不能区分“我”和“非我”。
作为这个组合中一部分的个体小婴儿,从一开始就有一些基本成熟任务要达成,它们彼此重叠并且会贯穿一生,变得越来越复杂,主要包括:在空间和时间中整合为统整自体;
精神安住于躯体中,成为精神-躯体式存在的人;
开始客体关联;起初是与主观性客体关联,逐渐过渡到与客观感知到的客体和环境关联。
在“环境-个体组合”的状态下,这些重要的基本任务如果要达成,一定离不开妈妈抱持着婴儿。温尼科特确信,单独讨论小婴儿并没有什么意义,通常婴儿都不会单独存在,而是在“母-婴”这一对养育组合中存在。对应上述发展任务,妈妈作为环境发挥着抱持、养育处理和客体呈现这三种功能。抱持是养育的基本需要,能保证婴儿的身心和人格在复杂的环境中整合。最初,对小婴儿的身体照顾就等于是心理照顾。所以不当的抱持可能让婴儿身体不适,严重时,甚至带给婴儿非常原始的痛苦体验。比如,因为没被聚拢而体验到散落崩溃;由于没被抱住而体验到不停下坠;因为抱得不稳而体验到环境不让人安心。足够好的抱持避免了这些情况的发生。养育处理促进了婴儿的精神与躯体之间的合作和关联感。妈妈细致地为婴儿喂奶、换尿布、清洁身体等等,能让婴儿产生大量体验。肢体互动不仅能锻炼婴儿的肌肉运动和身体协调性,也让他在休息时有精细加工的材料,去发展和丰富他的内心世界。不恰当的处理则可能妨碍婴儿对自己的身体有真实的体验,进而影响运动协调性发展,也阻碍了婴儿在心理上形成对自己身体的整体印象,包括对身体各个部位、身体感觉、运动感觉、身体功能等的个人化印象。客体呈现是指妈妈实际在场,以她的人性化适应,让小婴儿的自发举动被回应和实现,这也是婴儿开始发展客体关联的必要条件。比如,小婴儿自然的伸手或蹬腿,因为有妈妈的环抱,而让这些伸展也能碰到回挡。若从小婴儿的角度想象,他就体验到这一伸一蹬是落实的,是有回应的,而且回挡的反作用力还让婴儿体验到自己手臂的伸直,以及脚踩对立面后的直立感。婴儿自己并不清楚这些过程,但这些体验确实为婴儿感受到真实和发展客体关系打下了基础。在上述早期阶段,人的成熟发展真实地需要依赖于环境才能实现,这是温尼科特揭示出的一个生命真相。之后,个体需要这个环境也能稳步扩大,以适应个体进一步的成熟需要。所有后期不断扩大的环境供应,都是以最初母亲膝上的抱持环境为雏形的。越是接近发展早期,环境的作用就越大。当自然环境运作顺利,适应着婴儿在不同成熟阶段的依赖需要时,小婴儿就只用连续性存在着做他自己,慢慢发展和整合,逐渐脱离对环境的依赖。当进展不顺利,养育环境不能足够好地适应时,婴儿的连续性存在就会受到来自外部或内部的侵扰,甚至必须做出反应来应对侵扰,因此也打断了婴儿存在的连续性,造成成熟过程的扭曲。这是成熟过程意义上的创伤概念,即“创伤是一种环境的侵入及个体对该侵入的反应,这种反应发生在了个体发展出某些机制使无法预测的事变得可预测之前。”(“临床退行与防御性组织的概念比较”/)如果在这种不利的自然环境中成长起来,个体不幸地就易于遭受各种情绪及心理困难的折磨,就像前文提到的边缘性和精神病性病人。当他们需要寻求治疗时,他们不仅是在寻找一个人,一种解决方法,同样也是在寻找一个环境设置,一个不同于原来那个令他失望的自然环境的新环境,以便还有机会再次发展。当我们以温尼科特范式进行治疗实践时,我们所应对的就是这种成熟过程障碍,并根据对病人当下所处的成熟阶段进行评估,提供适应的治疗设置和管理。活动图片
临床实践由于发表和保密限制,我无法在此引用一些案例资料。我将简述部分内容的评论及反馈。简要来说,我描述了一个较为常见的案例:一个首次经历崩溃并入院治疗的来访者。医院里工作,我们的治疗从此开始,并继续到其出院后的日常生活中。回顾来看,我提到了最开始不可忽视住院环境带给来访者的促进性影响。我当时理解,住院环境对这个人,还有同类情况的人,应该是提供了一个可以崩溃和退行的环境,因此病人的崩溃可能具有治疗性意义。我还引用了温尼科特的话,“如果病人只是崩溃,那是一回事,而如果病人崩溃在某种能够提供可靠照护的新环境中,则是另一回事。”(“临床退行与防御性组织的概念比较”/)ElsaDias博士后来给我写了以下反馈,专门就这个细节帮我澄清了我的一个误读。她写到:“温尼科特指出了如下区别——如果病人单纯只是崩溃了,这是一回事;而另一件事是,病人识别出有个能够提供可靠供养的环境,于是就可以崩溃在这个环境中。你的病人属于第一种情况,最初病人只是崩溃了。但之后发生的事情是,ta医院住院,而且很幸运,遇到了研究温尼科特的你作为治疗师。从那时起,ta才开始拥有自己需要的环境。这并不同于病人一开始就已经识别出有个好的环境,并因为需要这个环境而崩溃了。”
Elsa老师确实提醒了我,一开始,病人医院的环境。幸运的是,ta遇到了这个环境,我也有缘成为了ta的治疗师。因此可以说,自那以后,ta用我们的治疗过程创造了ta需要的环境和关系,开始意识到可靠和稳定性环境的存在。此外,如果病人认识到治疗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那么ta可能需要有机会成为引文中的第二种情况,即有一天以某种方式,ta能有机会重新经历崩溃,崩溃在这个新环境中,并从退行中拥有一次真正恢复过来的体验。总结我试着让大家注意到温尼科特式的专业设置与正常成长中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联。比照促进人健康成长的环境,我们能更好地为相应成熟度的来访者提供匹配的设置。早年经历过重大环境失败的来访者,则很可能不知道促进性环境是什么样,不相信这种环境的存在,这可能预示着,治疗师会是第一个能适应来访者和提供其所需环境的人,并且治疗师对来访者的临床退行要有所准备,并能将其视为移除成熟过程阻碍的机会而加以运用。END
参考文献:—D.W.温尼科特《儿科学到精神分析》:精神分析设置中退行的元心理学方面和临床方面[]
《精神分析探索》:在精神分析中迎接退行时环境设置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探索》:临床退行与防御性组织的概念比较[]
《成熟过程与促进性环境》:儿童发展中的自我整合[]
《成熟过程与促进性环境》:婴儿照护,儿童照顾和精神分析设置中的依赖[]
《人类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