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是闲出来的吗?
—有一部分抑郁是闲出来的。
—那抑郁症也是闲出来的吗?
—不是哦。
抑郁是一种情绪,它是我们对外界最直接的反应。
“阴天,在不开灯的房间,当所有思绪都一点一点沉淀……”人可能就会突然陷入抑郁,人越闲,心越乱。事实证明世界上大多数的坏心情都是来源于想太多。
只有闲的人,才会坐下来看茶杯里的茶叶上下翻卷,思考人生沉浮。忙的人,能有功夫找口水喝就不错了。所以我们会有一种感觉,人抑郁都是矫情来的。
但抑郁症真的不是,严格上来讲,抑郁症病因迄今仍不清楚,因为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都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所以今天我们就聊一聊,抑郁症可能从何而来。
01
抑郁症也许从骨子里来
近些年来,关于抑郁症的基因研究逐渐取得成果,人们对于这种越来越无法忽视的心理疾病,恨不得钻到基因里面去看看到底为什么。
发现了多种候选基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抑郁的发生发展。
脑科学家不甘示弱,也通过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脑区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除了基因和大脑,细胞本身也可能会出问题,过去几十年的很多研究都发现抑郁症病人常常伴有免疫异常。
因此科学家提出了“抑郁症的细胞因子解说”。事实上,很多研究发现免疫系统不仅仅在抑郁症,还在一些其他的心理精神障碍中具有重要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遗传风险因素在抑郁症发病风险中起到31%~50%的作用;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同胞)患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3倍。
02
抑郁症也许从祖先那儿来
《心理学评论》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到,抑郁事实上是一种适应,一种既带来代价,同时也带来好处的思维状态。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抑郁除了它不利的一面,也存在优势,具体体现在:
(1)抑郁的人常常会仔细思考自己的问题,这些想法被称为思维反刍。而这种分析型的思考方式是非常有效的。研究发现,在进行智力测试时,遇到复杂的题目,出现更多抑郁情绪的被试,最终得分会更高。
你以为我只是抑郁,其实我还在思考问题哒!
(2)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处于抑郁情绪的个体更擅长解决社会两难处境。抑郁的个体在解决这些两难问题时,能够更好的分析不同选择的得失利弊,做出更优的选择。
所以我们那些思考人生和善于选择的机智但抑郁的祖先,凭借一己之力,把抑郁的气儿吹到了当代。
03
抑郁症也许从童年跟过来
有一项研究发现,被研究者7岁时的行为可以预测他们18岁时的抑郁水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抑郁症也许从童年就开始了。
人本主义流派的人格理论家用自尊来解释抑郁。就是说,经常为抑郁所困的人,是那些不能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感的人。人的自尊心是在其成长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都是相当稳定的。人本主义流派的治疗专家在为受抑郁困扰的患者治疗时,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他们接纳自己,包括接纳自己的错误、弱点以及缺陷。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认为,抑郁是由于生活中缺乏积极强化物所致。也就是说,你觉得没意思,不想做事,是因为你没有看到生活中有什么值得做的事情。
“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当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时候,一种弥散的、无助的和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减弱。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难敌命运的无力感”
另一些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把“抑郁”当作过滤器来理解和加工信息。就好像是带上了名为“抑郁”的滤镜,容易抑郁的人总是用最可能导致抑郁的方式来解释周围世界。他们很容易回忆起不愉快的体验,他们所遇到的人和环境也好像总在提醒他们想起那些悲伤、不快的时刻。
在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者弗洛伊德看来,抑郁是一种转向内心的愤怒。处于抑郁中的人存有一种无意识的愤怒和敌意感。精神分析学家还认为,每个成年人都有内在的、阻止自己表现出敌意的社会标准和价值观念。
因此如果追溯抑郁症患者的早年生活,会发现大部分患者和自己父母的关系都存在不可修复的问题,这种来自童年的问题,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未来,对于父母的愤怒无从或无法发泄,就容易导致抑郁的发生。
04
抑郁症也许来自其他疾病
抑郁症常常与其他精神障碍共存。年美国国家共病研究资料显示:和抑郁症的终生共病率中,广泛性焦虑障碍为17.2%、社交焦虑障碍为27.1%、创伤后应激障碍为18.5%。抑郁症也经常与躯体疾病共病。尤其是在慢性疼痛病中,抑郁症的共病患者出现率为14.9%。
你以为我只是抑郁,其实我还在思考问题哒!
这些疾病的患者在主要疾病的发展进程中会发展出抑郁症的相关症状。共病也预示着抑郁症的临床症状更重、抑郁症更容易被误诊,更难治愈。
05
抑郁症也许来自整个社会
除了个体本身的特质,周围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有很多来自社会的影响正在让抑郁症患者群体变得越来庞大。
现代社会节奏太快对于那些本来就内向敏感的人越发不友好,来自社会的压力,很容易造成习得性无助。人们对于“成功”的定义越来越单一化,让很多本应该获得成就感的人,不断贬低自身的价值。
尤其是近几年自媒体的快速发展,让无数个声音快速走进大众的视野,每个人都可以倾吐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再报喜不报忧。
也是在这种环境下,因为从众心理,许许多多的弄潮儿迫不及待的给自己贴上“抑郁症”这个标签。认为自己拥有了忧郁(blue),就拥有了高贵(blueblood)。
其实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假性抑郁”。一般是由某个触发事件,而引起的抑郁情绪,比如家人去世,工作上的失误,某件事引发的不满等造成的抑郁,不开心的一种状态。
而这种状态周期性较短,大多不会超过两周之上。到达一定的时期之后,这种抑郁的状态便自动消失。
06
一个不是结束的结束
关于抑郁症这个心理问题的探究就告一段落了,但其实这个探究之路我们才刚刚开始,如果你有对于抑郁症任何好奇的问题,可以给我们的后台留言,在未来有机会我们可以继续讨论。
回到最初的问题——
到底“抑郁症”是什么?
相信你阅读了整个系列之后,一定有了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那我们,下一次探究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