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对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定义是:符合重性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同时存在妄想、幻觉或抑郁性木僵。
在总体抑郁症患者中,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比例并不低,甚至可以说是常见。
鉴于不同的诊断标准和人口学差异等因素,被诊断为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占总体抑郁症患者的比率国内的有关报道发病率为5%~38%,国外报道发病率为20%~33%。也就是说,占比可达三分之一。
因此,很多患者家长疑惑,为什么孩子得了抑郁症之后会出现幻觉、妄想?
有的家长更加不解:医生把孩子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就是因为孩子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吗?
关于抑郁症或双相障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这个话题我在此前的文章谈过。但由于这种情况较常见,相应的病患群体又有疑惑,因此这篇文章中仍有必要再详细阐述。
尤其是要对幻觉、妄想的心理上的根源和形成过程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对患者作出更到位的心理干预,家属才能给予患者更好的理解和陪护。
临床症状的研究
关于抑郁症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区分,我在上一篇关于抑郁症鉴别诊断的文章里提及过。(点击回看:还记得那个被班主任猥亵后跳楼的女孩吗?她不该被诊断为抑郁症!)
在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在精神心理障碍方面的临床和科研水平还很落后,大多精神科医生将精神病性症状看作是精神分裂症的专有症状,一发现患者有妄想、幻觉,就条件反射似地认为是精神分裂症。这导致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严重扩大化,甚至可以说是误诊。
我们曾分享过的真实案例小英,她的妈妈就曾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她陪伴女儿来诊疗时仍在服药。可是,我跟小英妈妈前期接触时,发现她待人有礼、得体,知、情、意非常协调,在一般的交谈中并不觉得她与健康人群有何差异。
后来深入沟通,我才得知小英妈妈在成长中也屡次遭受重大的创伤心理,比如来自她的妈妈(也就是小英外婆)的“高压式”教育等,导致罹患精神心理障碍,并出现过幻听症状。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在情绪失控时对小英又打又骂,不断给女儿带来心理创伤。小英的得病,看似是精神疾病的“遗传”,实质是家庭问题和不良教育方式的代代相传。
总之,根据小英外婆和小英妈妈对她当年病情的描述,小英妈妈很可能也属于被扩大化诊断的群体。她很可能并不是精神分裂症,而是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
回看小英的案例,可点击:
背负着家族魔咒的“双相障碍”女孩
“双相障碍”女孩治疗结束后,康复之路却一波三折,背后的根源是…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对于“精神分裂症”成年患者,尤其是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如果他们对诊断有所疑惑,完全可以寻找权威的精神科医生,对自己的病情重新诊断。
就算是青少年患者,即使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家长也无需太过恐惧,也可以多找几个医生,听听不同的声音,排除被扩大化诊断或者误诊的可能。如果精神分裂症的帽子被摘掉,显而易见,对于患者和家长而言都是卸掉了一个巨大的心理包袱。
后来,随着国外诊断标准和临床发现的引入,这个问题得到了纠正。国内精神科大夫对抑郁症也可伴有幻觉、妄想的认知越来越深入,相关的临床研究也越来越多。
比如在病理生理机制方面,研究发现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可能与高皮质醇水平、低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水平有关。CT和磁共振成像显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大脑萎缩程度比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更严重,脑结构的异常更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在临床表现上,抑郁症患者伴有的妄想一般涉及自罪、被害、贫穷或灾难、危险迫在眉睫等观念。而伴有的幻觉以幻听较为常见,多为诋毁、指责、贬低的声音。
也就是说,抑郁症伴发的精神病性症状一般是与负性的、压抑的心境是相协调的。只有少数患者出现“不协调”的精神病性症状,比如没有自罪、指责内容的关系妄想,或者产生没有特殊情感意义内容的幻听。
在预后方面,研究指出,抑郁症伴有的精神病性症状越严重,病人最终的自杀危险性就越高。国内外研究报道,伴妄想的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危险性是不伴妄想的抑郁症患者的2.8~5.0倍。
而且,与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相比,有过一次精神病性症状的病人,在以后抑郁发作中更倾向于再次出现精神病性症状,也越容易复发。
所以,有观点认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是抑郁症的一种更严重的形式,预后较差。
这些关于预后的研究结果听起来挺悲观的。难道抑郁症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就很难康复吗?
其实并不然。以上关于预后的数据源于一些较早的实验和文献,有的发表于年左右,距今约有20年了。
这20年里,随着临床对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逐渐深入了解,再加上精神科药物的更新迭代,现时的精神科对于这个问题的治疗方案和药物治疗效果已经非常明确。
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服用抗精神病药可较快地缓解、消除精神病性症状。换言之,在临床上这已经算不上一大难题。
所以,近10~20年来,关于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医学研究和综述趋于减少。以往曾用过的“精神病性抑郁”这个被视为抑郁症亚型的诊断名称,现在也越来越少应用。在DSM-5和国内前年出版的,最权威的精神医学巨作之一《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也大幅度减少了这方面的描述。
幻觉、妄想从何而来?
在对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的临床诊疗中,医生们一般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