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董庆文陈迅中国留美大学生学业
TUhjnbcbe - 2020/10/23 17:36:00
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费用 http://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摘要:此份中国留学生学业和文化适应性问题研究报告建立在对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29位中国留学生的“焦点小组访谈”基础上。这些学生在留学期间都遇到了学习和生活上的挑战与困难。研究人员将29名参与者分成了5组,采用标准的“焦点小组访谈法”收集一手数据,并在完整转录数据的基础上提取主题、印证主题。研究发现,形成中国留学生学业和文化挑战的四大主要来源是:学习方法的差异性;文化及社会的适应;自我管理与发展的挑战;沟通技巧的缺乏。研究结果也为提出中国留学生克服在美学习和文化困难的建议提供了依据。关键词:中国留学生;学习模式;文化和社会适应;沟通技巧


  一、执行摘要
  本研究建立在对正在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学习的29位中国学生的5组焦点访谈基础上。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是,在学习期间他们都感受或经历了较为明显的学业和文化适应上的困难与挑战。运用“焦点小组访谈法”揭示了形成中国留学生学业和文化挑战的四大主要来源:学习方法的差异性;文化及社会的适应;自我管理与发展的挑战;沟通技巧的缺乏。
  本研究进行于年秋,研究结果为提出中国留学生克服在美学习和文化困难的建议提供了依据。建议如下:
  1.学习方法上的引导和适应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讲颇有价值。在太平洋大学学习期间,中国学生普遍认为,在学习的流程、学习的实践和学习的风格方面,中、美有着显著的文化差异。
  2.在中国留学生完成文化和社会适应的过程中,大学为此提供一套社会支持系统是至关重要的。一套社会支持系统应该包括中国留学生社团、导师计划和文化适应中心等内容。
  3.大多数经历压力或是焦虑的中国学生,其压力和焦虑来源于不同文化所形成的认知错位。中国学生与导师之间需要建构一种和谐的互相理解的认知和学习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留学生的学习绩效。因此,作为中国学生的导师,需要意识到由文化差异给中国学生所带来的压力和焦虑。
  4.一些中国学生依靠翻译工具,例如电子词典等电脑软件来习得学术知识和文化,但这并不是最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嵌入课堂和社会活动之中的语言培训才能让中国学生学到真正有生命力的知识和文化。
  5.在“面子文化”(ashameculture)中成长的中国学生易于在“罪感文化”(aguiltculture)环境中丧失文化信号。在新的文化中,为中国学生开展一些沟通交往的培训有其必要性。学生们应该能以更为轻松的心态与教授们进行交往,可以轻松地向老师提问,或者是有疑问时能拜访教授、虚心求教。
  6.中国学生应该积极融入并适应太平洋大学的学习环境,持续不断地向同学、老师以及所处环境学习。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这是中国学生在太平洋大学获得自我提升的关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37人名单中的29位中国学生参加了焦点小组访谈。他们被分成了5组,分别在太平洋大学的传播系进行。这些本科生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得到了任课教授的
  (二)研究步骤
  在收到37人的学生名单后,研究团队先后发出三封电子邮件以招募学生参加“中国学生学习需求评估研究项目”。为了顺利地实现招募,其中一封电子邮件是由太平洋大学6个系在年秋季担任这37位学生授课的老师发出的。最后的结果是,6位学生回复了邮件,37位中的29位学生参加了本次评估项目,占全体招募人员的78%。
  每一小组访谈均超过了一个小时,并由一位有经验的研究人员主持。整个小组访谈遵循开展“焦点小组访谈研究”的标准步骤,包括:热身问题的提出;问题引入;问题转换;核心问题呈现;问题小结。研究者为每一位参与者提供了食物和饮料,以营造一种舒适放松的调研环境。
  访谈中,研究者向参与对象呈现了三大问题:一是在太平洋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你遇到了怎样的学习挑战?二是在太平洋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你面临的社会性压力是什么?三是在文化层面,你的困惑和挑战是什么?
  (三)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建立在访谈主题的提取基础上,并采用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来解释和支持这些从访谈中提取的主题。完成这一分析过程的具体步骤是:①阅读分析由访谈得来的所有转录记录,寻找主题;②识别学生中有显著共性的观点和陈述,并以此发展研究的主题和观点;③确定主题,并用根植于转录记录中的具体支持性证据印证研究观点和研究发现。
  三、研究结果
  经过对5个焦点小组访谈数据的收集,通过全面的数据分析,涌现出了一些突出的主题。形成学生学业挑战的四个来源得以识别,它们是:学习方法的转换;文化和社会适应问题;自我发展;挟裹着语言障碍的沟通技巧。
  (一)学习方法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建立在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基础,以考试为驱动的模式上。这与太平洋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班化教学有明显的差异。访谈数据显示,很多中国学生对于如何阅读学习资料,如何有效地做笔记,如何准备考试表示困惑,对如何选择合理相关性的课程也表示迷茫。
  1.学业准备。根据学生们的讨论,许多学生不知该如何有效地使用学习资料开展学习。来美留学前,这些学生倾向于在课程老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学习。课程老师会告诉他们需要记忆某一章节的某一段,然后他们就会去重点学习,这不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但是,在太平洋大学,很多学生不得不适应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一位一年级新生做出了这样的回应:“我愿意去记忆老师要求我们记忆的材料。没有老师的指导,我不知道该怎样从大量的阅读材料中找到那些关键性的内容。”
  自由地选修课程显示了高等教育系统中“主动学习模式”的特点。如何合理地在大学一年级选择合适的课程反映了某种学业准备的程度。在访谈中,没有迹象显示,这些学生对于选课问题有过深入的思考。一位学生解释了成绩不好与“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安排有关,“我应该先学微观经济学,因为微观经济学可以为我学习宏观经济打下一个基础。”另一位学生补充到:“我们确实要仔细地安排课程,我们甚至需要去了解上课老师,因为他们的要求和风格都不一样。”
  2.学习冲突。来美学习之前,学生们倾向于在老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而老师在教材的框架下进行指导。一位学生评论到:“我在中国学习,很容易就能在教材上找到老师上课的内容。可是这里的老师,他们在课堂上说的内容和教材上是不一样的。他们经常有自己的观点,这样我就不知道该如何去抓学习的重点。”另一位学生自问到:“课堂学习我比较轻松,甚至作业我也可以轻松地完成,但是考试却很难。我也不知道原因。”
  上述学生的访谈记录显现了中国学生的“学习冲突”。相较于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中国学生在留学期间会经历的文化冲突,“学习冲突”是一个还未被充分研究的领域。”“学习冲突”是指,当学生置身在一种不熟悉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中,学生被未知和混乱所袭击,被混沌和冲突所包围,学生承受着明显的挫折、困惑和焦虑。美国大学灵活、自主,强调“个性”的教学设计无疑给中国学生带来了挑战。
  3.重视“习题”和复习技巧。在中国,做大量的习题是一种学习的策略,中国学生习惯于完成大量的习题。一些学生认为,做习题是应对期末考试的最好方法。他们精于寻找绝对和唯一的正确答案,而这些答案也能在教材中找到。一位学生对参加“焦点小组访谈”表现了积极的态度,她用中文准备了要表达的一些建议,其中一条建议是,“我希望老师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回家作业。做更多的回家作业可以帮助我复习知识,也可以显示出考试的范围。”
  同时,中国学生知晓美国考试成绩的重要性,但他们希望美国教授能够给予他们考前辅导,可以给他们具体的复习内容,就像他们在中国学习时接收到的“考试导航”那样。一位学生谈到:“我希望导师可以告诉我,我应该复习什么,我应该如何去准备考试。”另一位学生回应到:“美国导师是不会为考试提供具体的复习内容的。”可见,中国学生希望寻求应对考试的捷径,并希望老师提供具体的复习技巧。
  一份关于“中国大学生对好老师的认知”的研究指出,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大学生在优秀老师的认知上存在着差异。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大学生对老师在可接近性、自信、热情、知识面、有效的沟通技能、良好的倾听技能等方面的重要性都不如美国学生显著。但是,唯有在教师技术能力的重要性上,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显著。与日本学生相比,中国学生认为教师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受人尊敬的程度比较重要,而学习目标的设定,课堂气氛的调动和批判性思考的重要程度则不如日本学生显著。要求更多的回家作业,希望教授更系统的复习技巧,反映了中国学生所熟悉的学习技术。他们也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文化和社会适应的挑战
  中国学生的教育环境受到“儒文化”的浸染,老师是班级的家长,学生需要体现尊重与好学,而不是互动。访谈数据显示,中国学生在适应美国的“侵略性文化”和社会环境中需要更多地褪去“儒文化”的影响,更为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同时,中国学生需要理解美国社会崇尚个体的制度规则,例如预约制度。
  1.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在中国,每一个学生都隶属于一个班级。班主任对班级和学生负责,组织班级活动,并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的指导。学生需要听从班主任的指导,一些重要的信息将由班主任或是班长发布。一位学生分享到:“我们以前习惯了等待,等待着别人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但是在美国,他们尊重的是个人主义。我们应该靠自己去发现。当你在国外学习,你不得不锻炼你自己,不要觉得害羞,也不要骄傲。”
  上述学生的讨论反映了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之间的碰撞。在集体主义中,以“听从他人的建议,寻求和谐的气氛、避免冲突”为指针;而在个人主义中,以“竞争、独特、负责”为指标。中国学生需要意识到两种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处事规则和思维模式,为理解不同文化下的行为模式提供思考的方向。
  此外,一种不理解美国预约系统的焦虑情绪也在焦点小组访谈中涌现出来。这种不理解和中国学生缺乏对美国“个人主义”文化的感知有关。一位新生指出:“作为一名国际留学生,我不知道,也不理解这里的预约系统。预约真的很麻烦。等你预约到了,很多事情都已经耽搁了。”
  2.对美国文化了解的缺乏。浸润在美国新的文化背景下,中国留学生感到,他们对美国仍是知之甚少。由于在美国文化背景知识上的缺乏,他们无法和班级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如一位学生讲述了他与一位美国朋友交往的故事:“我试图找一些有趣的主题和他交谈,但是当美国朋友和我谈起一部在很久以前放映的美国电影时,我知道,我们的谈话结束了。”
  另一位一年级新生意识到:“虽然我通过了托福考试,但那远远不够。托福成绩并不能帮助我解决在这里遇到的所有问题。我必须对这里了解得更多一些。”“是的,这里的文化是不一样的。美国同学讨论电影,但我不知道那部电影。或许我也在中国看过,但我没看过英文版的,所以也不知道他们在讨论什么。”另一位学生补充到。
  3.对安全问题的担心。许多学生对新环境中的安全问题表示担心。他们需要权威的安全建议。一位学生的观点是:“我需要对这座城市有更多的了解,有人需要告诉我们哪些地方是我们不应该去的。”
  一位学生甚至也对校园内的安全问题感到忧虑。“我寝室里的鞋子居然也不见了。”他摇摇了头沮丧地说。一位已经在美国高中学习了三年的新生也表达了一种不舒服的情绪:“我喜欢这个学校。但是我对这个州感觉不好。加州和我以前生活过的州不一样,我想,他们有不一样的社会制度。斯托克顿太危险了。”
  中国学生对美国社会和校园安全问题的担忧,与美国的持枪制度有关。个体可以持有枪械,这在中国学生看来非常新鲜而不可思议。而美国及中国各大媒体报导的校园枪击事件,也使中国学生深感恐惧。
  (三)自我发展
  美国的大学教育,在成人教育的范畴之内。美国成人教育具有教育者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特点的原则,并在课程的设计、教授和评估中体现这一原则。成人教育的原则下隐含着这么一个前提,即受教育者是“成熟的人”。尽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成熟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成人教育中的“成熟人”则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具备自我导向、乐于学习、生活经验丰富、渴求知识的运用和具有内在学习动力的人。自我的成熟是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关键。
  1.自我导向。研究人员设计了了解焦点小组访谈人员自我学习导向的问题。当被问及“你为什么会选择在这里读书?你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时,几乎没有学生可以给予即时的回答。他们陷入了沉默,并进入到一种思考的状态,直到一位学生开口打破了这种僵局:“有时,我觉得自己迷失了自己。”
  一些学习商科的学生希望可以将未来的职业定位在商业领域。但是,他们还无法清楚地表达更具体实际的职业计划,也不清楚自己该如何去实现梦想。一位在访谈中习惯于沉默的学生最后说到:“也许我的秘书会为我做所有的事的。”
  和一年级新生相比,二年级学生对未来的蓝图构想更为清晰一些。一位学生说到:“我想成为一名医生。我知道下个学期的课程会更难,所以我准备暑假回中国的时候好好地准备一下。”
  焦点小组访谈中,有关“自我学习导向”的讨论异常沉闷,绝大部分学生都不能清晰地表明自己的学习目的、目标和对未来职业的规划。这说明,中国学生的自我导向出现了严重的缺失,他们陷入了某种迷茫。
  2.资源的使用和获取。在集体主义的文化氛围中,中国学生似乎更习惯于等待指导和帮助。一位学生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我的学生宿舍助理问我喜欢哪种运动。我告诉他我喜欢篮球。他说,他会找一位美国同学和我一起打。可是我等了很久,那个人却没有来。”另一位二年级学生回应到:“为什么你不自己去打?篮球馆就在那儿。你可以自己去找美国同学。如果你真的很擅长打球,你在这儿很容易交朋友。美国人崇拜英雄。”
  经过一年的适应,二年级的学生显示了融入美国社会更为积极的态度。学生们都承认,克服害怕和面子问题,迈出第一步是最关键的。一位学生描述到:“第一个学期,我不知道该如何和课程老师打交道。我想靠自己解决所有的学习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我可能需要花10个小时。但是,当我去寻求课程老师的帮助后,他仅用了10分钟就帮助我解决了疑惑。现在,我更喜欢使用这些资源来提高我的学习效率。”
  在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的转变过程中,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包括了学生寻求更有效的外部资源的能力。中国学生必须意识到,知识的获得绝不仅仅在课堂,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朋辈的讨论、相关性的社会活动与实践等都是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渠道。
  3.时间管理。访谈中,时间管理的有效程度也被提及。一位新生喃喃到:“我的上课时间很早。有时,我实在起不来,所以我就会缺课。”另一位二年级的学生也经历过相似的情形,他说:“有时候,我不能管理好时间。但是坦率地说,我是觉得自己有点儿懒。这不是一个好习惯。”
  如果用上述Knowles对“成熟人”的定义,在学习过程中,具备自我导向、乐于学习、生活经验丰富、渴求知识的运用和具有内在学习动力的人。那么这些无法进行时间管理的学生,实在是难以符合“成熟”的标准。还记得那位想当医生的学生吗?当他被问及为什么他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并知道该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时,他解释到:“我的第一年学习很难熬,我想我获得了某种经验。那时,我也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管理和规划时间。”
  (四)沟通技术的发展
  英语作为中国学生的第二语言,他们需要时间,获得某种机会来真正实践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像托福之类的考试成绩真的不能说明你已经拥有了好的语言技巧。”一位学生谈到。高超的语言能力不能和考试高分划等号。语言的运用能力,尤其是学术语言的应用技巧成为中国学生急需补充的“养料”。同时,中国学生还需要学习基本的人际沟通技巧,以利于他们能更为轻松地与美国人打交道。
  1.学术语言。一位商学院的学生认为,她最大的学习挑战是学术词汇。“有些经济学的术语,我是不理解的。在上课的时候,我不得不用我的电脑来翻译这些术语。这非常的花时间,而且让我不能专心听讲。”这个表述得到了小组成员的共鸣。“我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阅读材料。数学题并不难,但是我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读懂题目。”另一位学生回应到。
  一些对英语词汇掌握较好的学生也面临着语言的障碍。“我知道每一个单词的含义,但是当它们组成一个长的句子,我就不能有把握地理解了。对于我来说,我觉得自己需要用英语的思维来想问题,这样应该可以提高我的理解能力。”
  2.沟通技巧。中国留学生希望也需要能在校园内外与社会实现良好的互动与沟通,但是他们还没有找到那把可以实现自如地进行社会交往的钥匙。一些学生反映说:“有些人会认为,中国学生总喜欢和中国学生聚在一起玩和学习,那是因为我们觉得比较舒服。我也想融合进美国的社会,但是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大部分的中国留学生也有美国朋友。但是他们认为,如何想与美国人建立更深或更为亲密一些的伙伴关系的话,就会很难。“我的室友很好。我们互相之间也聊天,但都是一些简单的小的谈话。”“我也有美国朋友,但是我们不能长时间的聊天。”
  另一方面,一些中国学生在进行社会交往的时候,会敏感地捕捉交往对象的反馈。一个学生陈述到:“当我感觉到他们不喜欢和我说话的时候,我感觉很难过,然后我就再也不想和他们说话了。”另一位在美国读了三年高中的学生也说:“当我感觉到有些人并不友好的时候,我就会停止和他们接触。”
  四、建议
  根据访谈结果,此研究力图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中国留学生能更好地克服来自于学业、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挑战。
  (一)学业指导
  鉴于中、美之间存在的学习模式上的差异,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留学学业指导是必要的。学业目标的设定、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需要在学业指导中体现。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合理的选课技巧与指导也是必要的。
  (二)社会支持系统
  大学需要对留学生设计构造一套社会支持系统。一个“聪明”的支持系统将会是“三赢”的模式。良好的互动沟通不仅使参与方受益,社会本身也将受益。留学生一方面从新的社区环境中得到某种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社区贡献多样性和文化的互动。这种社会支持系统的目标是加强不同文化间群体的理解。
  (三)学业导师
  大多数的中国学生在第一年的学习中感受到了压力和焦虑。文化和社会的适应,心理方面的调试是无法避免的。来自于专家的鼓励和建议可以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和焦虑。自信往往是实现自我发展的最好动力。大学职员和导师需要了解和理解这些中国学生所面临的挑战和不足。
  (四)学术语言的培训
  学术语言在学术领域具有特定的含义。解释学术语言背后的知识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特定的知识。对于英语是第二外语的中国留学生来说,花更多的时间对于学术词汇和关键性的学生概念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是非常关键的。
  (五)美式沟通技巧的习得
  口语的表达对于沟通来说至关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工具。良好的沟通需要在口语表达中嵌入多种元素,才能帮助人们互相理解。同时,非有声语言在不同文化间也有不同的变化。但是,善意的微笑,积极的生活态度,谦卑的姿态都能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这些综合性沟通元素的良好体现会对口头语言的进步带来益处。
  (六)异国文化的适应
  对美国文化,尤其是历史知识和宗教传统的知识了解,可以帮助留学生理解新的社区。寻找一些有趣的主题,例如音乐、体育、卡通、食物、时尚、约会等,就这些主题增加留学生对新文化的了解程度,可以在留学生中植入新的文化基因。作者简介:董庆文,河北大学特聘教授,美国太平洋大学传媒系系主任、教授,美国加州斯托克顿 ;陈 迅,同济大学经管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上海 

原文刊载:《中国高教研究》年第7期第48—52+74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董庆文陈迅中国留美大学生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