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的父母来说,儿童在成长期间,往往会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这个世界会赐予儿童无限的可能,让他们得到生存的需求;另一方面世界也在索取,这就要求对方慢慢适应。因此儿童在提升自己生存能力的同时,必将受到各种阻碍,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不同成长环境下的孩子性格与众不同。尤其是生活在不友好环境下的儿童,由于他们不具备成熟的思想和洞察力,经常会因为这种环境产生一种全世界与自己敌对的恶劣印象,耐挫能力不足的孩子会陷入情绪低迷甚至于失控的境地,这个时候父母就显得有些手忙脚乱,陷入两难境地,不知道应该怎样掌握这个平衡度才能使孩子心理健康地发展。
何为儿童成长困境?
有一段时间接送孩子上学,或多或少跟他的同学们有些接触,加上孩子回家后会自动提及某某,久而久之对他们有了大致的人物画像。我们总听到一个班级里面某位同学性格开朗,人见人爱;自然也有几个不被人喜欢,性格怪异。于是我饶有兴趣地听来自于孩子的阐释,并试着让他分析对方为什么这么做。当然这个时期的孩子还不具有成熟的思想体系,只能按照客观现象阐释。比如个头较大的学生欺负身材娇小的,对方不能抗衡,越发内向和怪异;再比如家境条件好的学生往往对一些物质条件匮乏的同学进行嘲讽,导致对方被班级圈边缘化。
在我看来,这些现象均是双向的困境,一方面如果父母没有发觉此类行为,或者对峙双方均没有改观自己的处境和态度,那么这种坏行为造成的影响也是双向性的。而且困境的负面影响对于孩子日后的心灵成长可能会造成无法逆转的影响,致使行为和语言出现持续性错误。
这个时候,作为父母,既想保护他们,又怕他们某个成长环节出现纰漏,导致以后的某项能力没有被培养起来。通常来讲,一些列较为典型的困境是值得父母重视的。
成长困境的典型
在儿童缓慢发育周期里,成长困境是来自先天性的障碍,正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名言上帝为你关上了门,但是绝大多数是来自后天成长过程中的层层关卡,也就是困境,加上每个孩子都是各个阶段的敏感期,所以这些障碍设置不知道会在哪个环节刺激孩子。
先天性的障碍导致孩子无法正常与世界建联一种是本身有缺陷的孩子,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人生当中最大的不幸运和困境,拥有一套健全且发育完全的身体,本来是人类文明最基础的条件。然而器官的残缺就导致孩子在处理人生问题上面长期处于下风:比如一些很晚才学会走路和很晚才会说话的孩子、一些不善于运动的孩子、还有大脑发育的滞后导致行动迟缓。这些孩子经常因为动作笨拙,反应迟钝,让身体饱受折磨。他们难以从这个世界获得更加温柔的照顾,因为世界本身就是公平且不偏袒任何一方的。
所以先天性障碍的孩子常常陷入困境中,因此就分化出了两种性格,一种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了某种心理上的弥补,让先天受伤的心灵愈合,自然会有一部分因为投入治疗造成了家庭经济崩溃而充满了恶劣气息,长此以往的话,外界的审判加上自我创伤的撕裂,孩子发生一系列错误言行,这便是错误思想的继续,并且这种敌对的影响随时会因为他深陷困境而加深。相对于身体健康的孩子,有缺陷的孩子会以完全不同的态度对待世界,大部分时间是充满了敌对的情绪。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有先天障碍的孩子情绪非常不稳定,事事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因为他们将自己视为弱势,试图通过反抗来获得他人的善待。
外界困境障碍大部分孩子出生后跨过了第一道人生关卡,是个健康的宝宝,但是接下来的成长到成熟阶段,会遭遇到无数的困境障碍。比如说近些年我看到的现象就是孩子的同学当中,父母离婚率挺高的,因为家庭的破碎势必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理造成冲击。加上这个时期的孩子并不能意识到什么是感情,什么是婚姻,所以就无法理解离婚二字背后的问题,他们可能单方面的将问题纳入到自己身上,认为这是由于自己不听话,父母离婚了,把这种因果建联后极度反感自己的日常行为。但是由于年幼无法掌控家庭的动向,就更加显得手足无措,陷入长期的低迷情绪。
一部分聪明的父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给孩子造成伤害,于是能够循循善导,帮助孩子走出阶段性困境。但是有些父母离异后,关于孩子跟谁的问题上会大打出手,甚至于单方面宣告对方的过错和缺点,给孩子灌输仇视和厌恶的情绪,导致性格出现偏差或者走向极端。
还有一部分外界困境是物质条件、心理层面的落差造成的。我记得小孩曾经回来给我说他们班上一位同学家里破产了,原先这位同学不管是吃喝还是穿着打扮,工具使用都是最优质的。不过这个孩子由于家庭教育出众,日常性格并没有出现歧视同学或者欺负他人的现象,反倒是大方地和不同家庭条件的同学和睦相处。后来因为经济状况一落千丈,情绪一度低迷,学习成绩也划入班上末尾,实际上造成他落差的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来自身边人的评判和父母的状态,所谓的家庭和睦、母慈子孝,在大的危机发生后,父母无暇顾及他的情绪和变化,一头扎在了自己的事情上,长期的忽视让他性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从这个典型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困境的产生源头是多方面的,来自家庭、父母、同学甚至于陌生人,这就像一张巨网覆盖在孩子身上,稍有一点不注意或者忽视,就会给孩子造成性格上的刺激。
理性看待困境,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在孩子没有做好准备时,种种困境便已经不断的出现了,逼迫他们做出反应,因此孩子也会频繁出现各种错误。通常说来,孩子都没有充足的时间,镇定自若地发展自身心理习惯,在不具备完备的适应能力之际,就要努力跟大量很难改变的社会状态相适应。当孩子陷入社会困境中时,他们敏感至极,常常在无意间表现出夸张情绪。一旦没有得到心理上的弥补,他们对社会的敌对态度,不断加剧他们的困境,他们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照料和关怀,也不知道怎么挖掘爱的本能,其执拗程度不断加深,最终不了解什么是爱,怎么去爱,缺乏共情能力的孩子是最悲哀的。
反过度柔情对于现代的父母来说,他们对独生一代的保护力度是全方面的,一家六口围着孩子转,死死抓住孩子不愿意他受到任何伤害。把外界的一切困境都视作豺狼虎豹,恨不得自己挡在前面为他清扫一切的障碍。这些孩子的能力却因为过度优越的环境而降低,他们本应该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没有了机会去做,不知道怎么跟那些想接近的人保持联系,也不知怎么跟因成长期遭遇阻碍、社交能力低下的人往来。
再者说,这些自幼受到宠爱的孩子极度渴求柔情,通常不愿意跟自己眷恋的人分离,因此就会产生一种误会,父母会在他的爱的逼迫下对他负责,也就说他们遇到任何事情都会想:不管什么事,你们都要为我负责,因为我爱你们。实际上,这种心理是父母行为的反向投射,也是造成孩子无法正视困境和清楚障碍的核心原因。也就是说鸡蛋不从内部打破自己成长的藩篱,永远成不了一个生命。
反极端式调教还有一种是虎妈式磨练方式,一把将孩子推到各种困境中,为了让他锻炼起强大的能力,用放任自流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要知道未成年正是储备时期,一棵树还在幼苗时期,就天天让他受尽挫折,这种极端的困境叠加,这棵树或许死不了,也长不成参天大树。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这种极端的调教方式总会造成孩子之间的心理落差,一旦父母不能把控好这个放养式的天平,稍稍偏向任何一边,都会引发受挫方对同胞的打压和抵制情绪。
父母应该正视这些困境,理性对待他们,完全不必因为平衡度的问题而陷入两难局面,有时候让孩子陷入困境,是好事,引导他们化解危机,锻炼其各项能力,这才是孩子成长过程和心理建设上面的重点。要拥有一个健全人生,打通各个障碍是必经之路,父母能够做的就是适应的引导,张弛有度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