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罗门岛上,当土著们耕种土地的时候,他们并不砍树,他们只是围着树,喊叫,怒骂,并且诅咒。一段时间后,树自然就凋谢枯萎了,完全死于自身原因。
这段台词来于阿米尔·汗的《地球上的星星》,当他说出这段话的时候,我和伊桑的爸爸一样,震惊诧异。原来,只要负面能量足够大,即便五感全无的树木,也会被怒骂和诅咒毁掉,更何况心智尚不成熟的孩童呢?
阿米尔·汗,他是印度“国宝级”人物,宝莱坞的“全能”演员。年《摔跤吧,爸爸》在国内上映,让他家喻户晓,成为很多人的偶像;其后的《神秘巨星》在中国内地上映,也备受中国观众的喜爱。
第一次结识他,就缘于这部《地球上的星星》——他的导演处女作,豆瓣评分8.9。虽是初次执导,却无比成功,圈粉无数,感动了很多人。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有“阅读障碍”的小男孩,伊桑,没人了解他的处境和困惑,也没人懂得他内心的世界和情感,外界的体罚和歧视、否定和嘲笑,让他眼神暗淡,内心恐惧,抗拒和漠视世界。当伊桑遇到了解他、关心他的尼库巴老师,他又变得闪闪发光了,在学校绘画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成为学校年鉴的封面。
在孩子的教育中,我们怎样避开摧毁孩子天赋的那些伤害,进而挖掘孩子的内在动力和闪光点呢?
一、四种常见的伤害
01误解的伤害
每个孩子都是坠落在凡间的星辰。都有自己的运行轨迹,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宇宙。你若不尊重他特有的“轨迹”与天赋,必然会带来误解和伤害。
影片序幕,几位老师报读考试分数,伊桑,各门功课都以爆低的分数,锁住了观众的目光,刷出了存在感,让观众瞬间记住了他。于是,内心白描了这孩子的各种负面状态。
他一出场就否定了我的猜测,一双明亮清澈的眸子灿若星辰,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想象力丰富,特别爱笑,暖暖的,可以拂去内心的灰尘。
但他会把字母看反,或者角度奇特,总之一个平常的字母,在他的世界中姿态各异、妙趣横生,都有独特个性和新奇的故事。
比如一道数学考试的题目:3X9=?,在他的眼里这不是枯燥的算式,而是一场精彩的星球大战。伊桑机长英武不凡的驰骋宇宙,驾驶3号地球战胜了9号冥王星球,9号冥王星被击碎了。
所以,无敌机长伊桑找到了答案,3X9=3。尽管一套试卷只做了这一题,于伊桑来说,自己交了一份完美的答案,他还很自信的告诉同学,自己考的还不错。
看到这里,敏感的观众通过细节的捕捉,理智的观察和分析,可能已经了解到他的与众不同——对字母认知的障碍,即阅读障碍症。
这是一种常见的学习障碍,它是大脑综合处理视觉和听觉信息时不协调而引起的一种阅读和拼写障碍症。其智力同一般人并无差别,相反很多患者智商极高,甚至包括天才型的人。
遗憾的是,他的父母和老师没有注意到这个情况,也没采取纠正措施,他们误以为伊桑调皮厌学。尽管伊桑非常努力,但由于这种障碍,他无法分清那些字母,更无法提高成绩,他自己也深陷痛苦和迷茫中。
特别是去了寄宿学校后,没有了妈妈的温暖守护,加上老师的怒吼、痛骂和体罚,瘦小的伊桑情绪崩溃到极点,一个人无助的躲在卫生间哀嚎。
他开始害怕、躲避,不与人交流,甚至对自己最喜欢的美术也失去了兴趣,这一切,差点让这颗闪亮的小星星彻底陨落了。
现实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误解,因孩子的与众不同,不符合我们的三观,我们便误解孩子、伤害孩子,同时也伤害了我们自己的真情。
有次,宝宝拿着两个苹果咬来咬去,看到她这个行为,我有些生气,就严厉的告诉她,这个行为不好,没有人愿意吃被啃过的苹果。而她则满眼委屈的说,她是想知道哪个苹果甜,然后把甜苹果送给妈妈,因为今天是母亲节。
这也是很多父母易犯的错误,从自己的角度而不是孩子的内心来解读他的行为,自然产生了误解。通常,我们对孩子的误解有两种:一种是读不懂孩子的内在需求,另一种是把孩子的适龄行为误读为不良行为。
无论是哪种误解,都是横在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一道鸿沟,阻碍了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链接,使我们的努力功亏一篑,让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与愿景背道而驰,越走越远。
罗曼·罗兰说,谁要能看透孩子的生命,就能看到堙埋在阴影中的世界,看到正在组织中的星云,方在酝酿的宇宙。儿童的生命是无限的,它是一切……
02语言暴力的伤害
电影《搜索》有句台词:“生命短暂,我比烟花更灿烂;妄加言辞,人比黑夜更惊悚。”
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试卷没有签字、数学作业没写,内心忐忑害怕的伊桑选择了逃学,然后哀求哥哥模仿家长写了一张请假条。
假条被发现是弄虚作假,当着伊桑的面,各科老师开始了对他的控诉和批判:
书就像他仇人;
读书写字对他来说就像征罚一样;
他的恶作剧严重扰乱了课堂秩序;
门门都是零分.......
最后校领导竟然说,可能他有点不正常,建议他去那些为特殊儿童开办的学校。
此刻的伊桑,低着头,躲在一边,如同被判刑的犯人一般,小小负疚的身影,令人怜惜、心疼。
尽管千般不情愿,伊桑还是被送到了寄宿学校。到了新学校,伊桑依然是分不清这些变化多端、淘气的字母,无论他怎么努力,依然学不好各门功课。
他被老师打手、罚站、罚跪等,遭受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变得越来越自卑、害怕甚至封闭。面对自己最喜欢的哥哥和妈妈,他也一句话都不说,木木呆呆的,眼中那闪烁的星光已经黯然无色了。
语言运用恰当,是了解世界的窗户,是安抚内心的春风;当语言变得粗暴时,它们是墙,是禁锢快乐成长、抹杀创意的铜墙铁壁。
正如非暴力沟通专家马歇尔·卢森堡所说:“也许我们不认为,也没有意识到我们谈话的方式是暴力的,但是我们的语言却确实常常对自己和别人带来痛苦。”
韩国有一部电影叫《韩公主》,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拍摄的。讲述的是女主韩公主和闺蜜被一群人侮辱,闺蜜跳海自杀,那些坏人因为闺蜜自杀而被抓捕。韩公主因此事和朋友自杀的影响,远离家乡转到一个新学校,开始了新的生活。
忽然有一天,施害者的家长到学校找到了公主,都认为是公主和闺蜜的错,是她们勾引了自己的孩子,而网上也都在指责是公主的过错。公主被所有的人指责、误解,最终她和闺蜜一样选择了跳河自杀。
语言暴力,会对孩子造成难以抹去的阴影和伤害,让孩子内心充满恐惧、逃避和抗拒外界,甚至失去生活的乐趣。
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女主易遥因家境贫困被嘲笑,来家里找妈妈的客人用了她的毛巾,她不幸染上性病,被妈妈和同学误解不检点。阴差阳错,顾森湘的意外却将她再度推入黑暗,她被语言暴力包围和吞没,最后选择跳河力证自己的清白。
语言暴力,看似无形,不会在身上留有伤痕,却会让心滴血不止。它像一个有魔法的毒咒,把美好慢慢摧毁,让人身处枷锁和桎梏,如临深渊,不动声色的置人于死地。
03“以爱为名”对孩子控制的伤害
巴库巴老师发现伊桑有阅读障碍时,曾去过伊桑的家里,告诉他的家人,并赞扬他在绘画方面的天赋,希望他的父母改变对儿子的教育。但伊桑的爸爸却认为这没出息,无法适应将来社会的残酷竞争,无法养活自己。
伊桑的爸爸和大多数父母一样,深切的爱着自己的孩子,理所当然的费尽心机为他安排人生发展,帮他抉择成功的道路。但这真是孩子自己想要的吗?是家长的理想规划,还是借孩子去弥补自己的遗憾?
《小欢喜》里的宋倩,她把自己所有的爱和希望都给了女儿英子,事无巨细的安排、管控英子的一切,从来不给她表达的机会,最终品学兼优的英子得了中度抑郁症,痛苦的想离开这个世界。
这种爱是可怕的,是令人窒息的。并非真的从孩子的内心需求出发,也没有尊重孩子的思想,而是“以爱为名”的安排和管控,最终伤害了孩子。
孩子不是被填满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篝火。
唯有懂得关心与控制的界限,适当让孩子主导自己的生活,才能拥有良好的、彼此舒适服的亲子关系。
胡适给儿子的信中曾说,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04对比的伤害
伊桑的哥哥,又帅又听话,每门课都非常优秀,是妈妈和老师心中的三好学生,连老师都不相信他竟然有伊桑这样的弟弟。阅读障碍的弟弟和品学兼优的哥哥,自然形成不经意的比较,但伊桑深爱并崇拜自己的哥哥。
影片中也暗含另外一处比较,伊桑的同桌,一个残疾却优秀温暖的男孩,他是伊桑唯一的好友,也是伊桑在寄宿学校仅有的微光,他和在大家眼里身体完整、表现却残缺的伊桑,恰好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这隐形中加剧了大家对伊桑的不解与嫌弃。
如今,”别人家的孩子,仿佛开挂的神童一般,优秀闪亮,让众多家长心生羡慕,但这种艳羡与比较却是很多孩子心中的噩梦。
在《少年说》里面,一个女孩说妈妈老是打击自己,总是拿自己和全年级第一的比,自己的努力妈妈却看不见。母亲的回答却是“在我的判断里以你的性格,如果我不打击你你就会飘”。而女孩则委屈的哭着说自己不适合被打击,希望妈妈不要再拿自己和别人比较。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经常对比孩子,不仅会让孩子怀疑父母的爱,使他的自信受挫,还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再努力也不如别人,从而变得自卑和自我否定,变得孤僻,甚至引起叛逆心理。
所以,请不要再用“对比”伤害孩子了,如影片所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总有一天,他们会走出自己的路。
二、挖掘孩子的内在动力
尼库巴老师一出场,便化身为一个会吹笛子的小丑,用精彩的表演吸引了孩子,他了解孩子,关爱每一个孩子,鼓励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他说,这种桌子太小,容不下你们的想象力,搜索你内心的画面,然后画在纸上。
他对伊桑说,在我们周围,是那些用独特眼光看世界的人,最终改变了这个世界。他们的思维很独特,常常让人难以理解,一旦他们的成绩被世人所知,大家都震惊了。
比如,爱因斯坦,达·芬奇,爱迪生背不出字母表,毕加索不理解数字“7”,迪斯尼不识字,所以努力画漫画,阿加莎·克里斯蒂不会读也不会写,却是世界著名的推理小说家。
伊桑被他这些话点燃了,一束希望的光透过窒息的缝隙,照亮了他的世界,他开始改变了。他开始用视觉和触觉一起感受这些奇怪的字母,一点一点的学习阅读,生活上也开始学会独立,学会照顾自己……最终在学校绘画中获得了第一名,成为学校年鉴的封面。
关心,是愈伤良药。让孩子感觉被需要,拥抱,亲吻,让孩子感觉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