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这里是沐阳,前天看完了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
这也是我一个月才看完的这本有关心理的书籍
想写个总结收获,虽然看完的书会潜移默化塑造自我,但实质性的总结来的更为舒坦安心,也是看完一本书的最后仪式
全文约为六千字,阅读大约需要十分钟
01
人际关系的构成
令人满意的最有意义的亲密关系有六个特征:了解,关系,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承诺
人际交往不仅受到地区文化的影响,还受到个人依恋类型的影响
依恋类型
根据人们在回避亲密的程度上有差别,人们还在忧虑被弃的程度上有差别,即害怕他人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而远离自己,所以存在忧虑和回避这两个重要因素,它们塑造了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全部适应性行为,出现不同的依恋类型
比如回避亲密关系程度高的伙伴面对他人的赞赏和鼓励时,会显现极为别扭不自然,甚至躲避亲密关系的开始
造成这样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基因控制,我们会发现有些小孩天生就怀有疑虑,躲避,有些则好动,勇敢。另一个因素则是后天的经历(往往有着更大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恋类型的确会发生新的改变。一次悲痛欲绝的分手会让原本安全型的人不再安全,一段如胶似漆的恋情也能慢慢让回避亲密的人不再怀疑和戒备亲密感情
个体差异
人际关系还和个体间的差异有关
1,性别差异:大部分人对男性和女性的有着刻板印象,认为男性女性互为对立面,实际上两性差异很小,更多以相似性为前提。所以罗兰也抨击《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本书的一些主张
我们需要精确思考的应该是个体差异,而非性别差异。个体差异才是影响人际交往的更重要的力量
2,性认同差异:性别差异指的是源自身体的两性生物性差异。相反,性认同差异指的是由文化和教育引起的两性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差异,或者叫社会性别
比如今天我们大部分人仍期望和鼓励男人具有工具性,女人具有表达性,这些性别角色期望正是使亲密关系变得错综复杂的重要因素。
3,人格差异:体现的最为明显的就是神经质程度,神经质越弱的夫妇越幸福,也就是所说的要有钝感力,人格影响人际关系的程度远大于人际关系影响人格的程度
4,自尊差异:对自我的评价构成了自尊。如果对自己的能力和特质持正面评价,自尊水平就高;如果怀疑自己,自尊水平就低。
低自尊的人往往会低估伴侣对他们的爱,还觉知到根本不存在的伴侣忽视
解决方式还是要依靠亲密关系的另一方给予肯定的,持久的关爱和鼓励,仔细耐心,而非忽视,要让其坚定不移相信亲密关系,相信自己的自我价值,自尊也自然会得到提升
所以珍惜那种不断给你支持鼓励的朋友,有时可以给你指正,但更多的还是关心与支持,也非满目吹嘘捧杀
人类本性的影响
演化心理学有三个基本假设:
第一个假设,性选择使人类成为今天这样的物种。任何普遍的心理机制之所以以它目前的形式存在,是因为它一直有利于人类解决过去的生存或繁殖问题。比如合群的人比孤独者更容易繁殖,所以归属需要愈发普遍
第二个假设,演化心理学认为两性之所以存在差异,只是因为某种程度上他们在过去面临着不同的繁殖困境。比如认真挑选配偶的女性繁殖更成功,女性对伴侣的要求也就比男性要谨慎得多
第三个假设,文化影响决定了演化形成的行为模式是否具有适应性——并且文化的变化比演化快得多
人际互动的影响
人际交往本就是互相的,交往的程度同样会根据对方的行为方式有浅有深。比如信任,信任是双向的过程,同时受到你和伴侣双方性情的影响,来源于你每天和伴侣不断付出和接受的动态过程
02
吸引力
吸引力即接近他人的愿望。感觉到他人的吸引力不一定就能保证建立人际联系,但却使人际交往成为可能
吸引力的基础是一种奖赏,即他人的出现对我们有奖赏意义,这种奖赏可以分为直接奖赏,像物质,地位,情绪价值(开心愉悦),以及间接利益,比如他人外在的友善,俊美的长相,与我们的共同点
吸引力不仅仅与他人特征有关,还取决于我们的需要,偏好,愿望以及我们处于的情境
但似乎大部分人对美都有着偏见,认为美的就是好的,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喜欢和我们相像的人,空间上的临近和人际吸引之间有着明显联系,这些都能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对其他人的主观看法
还有就是人们努力克服障碍以实现期望的基本倾向,面临失去某种事物的危险时,我们可能反而想得到更多。得不到的似乎就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典型:父母越是干涉子女的恋爱自由,他们彼此之间就会越加相爱
03
社会认知
《亲密关系》这本书讲述很多有利于了解亲密关系的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一般指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知觉和判断过程
第一印象及其影响:我们都会根据看到这个人第一面的着装,外貌,神态来推测他的品性,即使人们主观上想保持不偏不倚、胸怀坦荡,某些对他人先入为主的感受仍会不请自来。
伴侣的理想化:我们在心中都会有着那个白雪公主,白马王子,这个趋近完美的伴侣人选。但是我们并非和我们想象中的那个理想化的伴侣相处,要用积极的眼光来描述伴侣,降低期望值(不是降低择偶水准)。也并不会忽视伴侣真实的缺点,只是认为这些缺憾并不如其他人认为的那么重要
归因过程:归因是指人们对事情发生的原因提出合理的解释。
大多数人都能轻易地认识到别人对功劳过分的自居,对失败苍白的托词;但却认为自己类似的自我服务偏差明智而准确。这部分的是因为即使在自己的善良意图没有实现的情况下,人们仍能清醒地意识到它,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而判断别人则仅仅依据他们的行为,完全无视他们行动的意图
最保险的策略是在心中这样假定:即便是你最亲密的伴侣也很少能真正理解你所有行为的原因。
这也是一种良好的归因方式
记忆:随着新事件的发生,即便貌似生动形象的记忆,人们也会对其进行篡改和更新。
关系信念:每个人的关系信念有所不同,比如相信宿命信念的人认为伴侣是生来注定的,关系出现问题也倾向于结束关系而非修复,也有其他关系信念认为美好亲密关系是辛勤维护的结果
同样也有些是错误的观念,比如“认为一切争吵具有破坏性,争吵表明伴侣爱自己不够深。”但是争吵同样可以是关系平缓无聊增加了起伏,也可以预示着关系更加进一步,起初的了解不深到现在的慢慢了解
期望:错误的期望最终变为现实,因为它会诱导被期望人的行为,从而使错误的期望得到实现
比如见面前你认为对方友善很好相处,见面后你的主动,积极行为以及心理偏向同样会带动对方,固然对方的表现就印证你的期望,反之亦然
比如经常忧虑被他人拒绝的人,其行为方式往往更可能遭人拒绝
自我概念:包括广泛的自我了解和自尊
当接受他人无论是正面或者负面评价时,我们都会有着对自我概念的唤醒。当收到正面的评价时(你好有爱心啊!),我们内心会洋溢着高兴和喜悦,然后我们就会进入一种自我概念的证实(我真的是被描述的这样的人吗),起初我们认为的那个自己如果和评价有着一致性,那将不断鉴定自我概念,带来自信。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本来是没有爱心,不食人间烟火,也就是与评价不一致。那么我们会不断提升完善自我概念,好的自我概念证实也会促进亲密关系的进一步
但存在着一种糟糕的负面自我概念,由于保护和维持现存的自我概念意识非常强,他们往往面对正面评价时表现出逃离,宁愿对方不喜欢自己,因为几乎没有人说出负面评价还要违心,打消了评价接收者的疑虑
过度正向的自我概念也就表现出自恋倾向,也不好
印象管理:我们都会在他人面前维护着自己的形象,不论我们是否能意识到,我们总是在进行着印象管理,试图影响别人对我们的印象
逢迎讨好策略,帮别人的忙,夸赞别人,谈及共识,装作可爱而大方,总之,尽量让自己显得充满魅力、讨人喜欢。逢迎讨好是恋人最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只要这些努力不明显带有操控性质或者虚伪不实,一般都能得到对方的良好回应
04
沟通
沟通也是在亲密关系中具有重要影响
言语沟通一般表现为自我表露,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的过程就是自我表露,它是亲密程度的指标之一
我们希望自己的表露能引起他人明显的兴趣、同情和尊重。也就是说,我们希望他人表现出应答性
在言语沟通中我们有着一个刻板印象就是:女性要比男性更具有表达性,也就更具有自我表露。沟通中其实表现的性别差异并非如此明显,亲密关系程度同表达性相关,表达性越高,自我表露也就越多,亲密关系也就更加紧密。
表达性对于男性和女性都是一种能高低变化的特质,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