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
我们约了朋友在一家新疆餐厅共进午餐。餐厅很大,我们坐在靠门口的位置,而餐厅最里面的中央区域有一个可以容纳8人左右的小舞台。
恬恬吃完饭,看到中央的小舞台上有几个小女孩在玩耍,她很想融入,跟她们一起玩。征得我的同意后,恬恬蹦蹦跳跳的跑向了小舞台。
我一直注视着恬恬的一举一动,看她跑到小舞台后,停下脚步,跟那几个小女孩说了句什么。小女孩们抬头看看她,也说了句什么,还点了点头,恬恬就高高兴兴的跟她们一起玩耍了。
小女孩们的玩耍无非就是打打闹闹,嘻嘻哈哈,或者在舞台走来走去,跳跳舞之类的。
看着恬恬顺利的交到了新朋友,并很快融入她们的队伍,我又继续跟朋友吃饭聊天。
约20分钟后,我们准备离开餐厅了。恬爸走去小舞台,准备喊恬恬回家,但不知何故,我看恬爸站小舞台那里一动不动,大约2-3分钟后,才跟恬恬一起走向门口。
我想,或许是恬恬在跟爸爸撒娇,想多玩几分钟。可恬爸走到我身边,却告诉我:跟恬恬一起玩的那些女孩,讲的都不是汉语,也不是英语,不知道什么语言。
我很诧异,看长相,那些小女孩明明是亚洲人呀,跟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可到底是讲的是什么语言呢?好奇心驱使我一探究竟。
我走到小舞台前面,刚好那几个小女孩在叽里呱啦的交流一件事,我仔细听了又听,终于听出点名堂了。
原来,这些小女孩讲的是哈萨克语,如果我没猜错,她们应该是哈萨克族。很可惜,我能听出是哈萨克语,但并不会讲哈萨克语,所以没办法跟她们沟通。恬恬跟她们说再见,她们用哈萨克语说了句“再见”,并挥手告别。
走出餐厅,我问恬恬:刚才你跟她们用中文对话的吗?恬恬说:我说中文,她们说的话是“叽里咕噜”的,我听不懂。但我能猜出来她们的意思,所以我们就一起玩了。
我接着问:那她们一句中文都不会吗?恬恬说:应该不会,我问他们问题,她们回答我的都是我听不懂的话。
我又问:那你怎么确定她们愿意跟你一起玩呢?恬恬说:我微笑着问的,又不凶,她们也对我笑一笑,那就表示我们可以一起玩啦。
原来,孩子们的世界就是如此简单,并不会因为语言不通,交流有障碍,就影响她们的沟通。
所以,促成她们无障碍交流的秘诀那就是亲和力。
曾看过一些关于“亲和力”方面的文章和书,对亲和力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日常生活中我并没有刻意去强化亲和力的概念,更多的是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应该如何交朋友,如何跟志趣相投的人相处,如何用言行去化解冲突。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样的表现就算有亲和力呢?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对于3~5岁的孩子来说,这两个指标可以帮助你考量你的孩子是否受欢迎:
1、你的孩子容易交到朋友吗?
2、其他孩子喜欢和你的孩子一起玩吗?
第一条我们可以在陌生环境下观察孩子交朋友的能力,是否能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交到朋友。这个判断标准比较容易看到结果,但因为孩子们之间的性格差异,所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以结果论。
而第二条是判断孩子是否有亲和力且受欢迎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这个评价不是来自孩子自身的感觉。而其他小朋友对孩子的评价一般是最具说服力,最纯粹,也是可信的,也能非常直观地说明你的孩子是否受欢迎,以及是否具备基本的社交技能,而这些也往往体现了孩子在未来适应社会的灵活度。
恰好在上周末,我带恬恬去公园玩,她一直试图交朋友,结果很遗憾的是,她没有交到朋友。后来她哭着问我:为什么她们都不愿意跟我一起玩?都想自己玩?(其实除恬恬外,一共就2个小朋友,性格都比较内向)我安慰了许久,恬恬才接受这个事实,好在后来又来了几个孩子,恬恬又顺利的交到了朋友。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在孩子自己交朋友过程中,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我们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引导和鼓励孩子去尝试,去克服呢?
首先,让孩子对交朋友这件事抱有合理的期待。
交朋友并不是你伸出橄榄枝,对方小朋友就一定要接受。很多时候,小朋友会因为心情,性格或者想法等因素暂时不想交朋友,那么我们也不能勉强别人。
其次,让孩子在交朋友这件事上学会换位思考。
如果你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有小朋友喊你去玩一个你不喜欢的游戏,你肯定也会拒绝。同样的,别的小朋友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所以如果对方拒绝了你,或许恰好是别人不开心的时候。
第三,让孩子在交朋友时懂得表达,也要学会倾听。
交朋友时,小朋友要勇于去表达想交朋友的想法,甚至可以表述具体要做某件事,同时,对方回应你时,也要认真倾听,双方共同协商具体要做什么事。而不是完全以自己的想法为依据,拒绝倾听和接受别人的建议。这样过于自我的孩子也不容易交到朋友。
最后,跟新朋友相处时,要大度。
新交到的朋友,因为彼此并不熟悉,在一起玩耍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小摩擦,这个时候,切不可因为这些小问题就急着找家长出面解决,要让孩子学会能够和其他孩子分享快乐,也能共同协商处理他们之间的小摩擦。
亲和力是一个人身体上具备的无形的力量,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能够让周围的人感到亲切,也能够让自己更受他人的欢迎。虽然,孩子们性格不一,千差万别,但这并不妨碍性格不同的孩子用自己独有的亲和力去社交,去结交朋友,化解矛盾。
孩子从小到大会跟很多人接触,打交道,长大后才能逐渐融入社会,才会拥有完整的生活。所以,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家长应该主动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亲和力”的人,让孩子始终保持阳光,自信,乐观,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