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保持心理卫生的主要目的在于矫治各种不良的
TUhjnbcbe - 2025/5/24 22:27:00

心理卫生是指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预防身心疾病的一个科学领域。它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和矫治各种心理变态及不良的适应行为,保持和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且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理想的现代心理健康模式是精力充沛,情绪乐观,热爱生活,善于生活,积极进取,知足常乐,了解自己,善与人处,刚毅耿直,心胸开阔,善于思考,乐于工作。

心理卫生受种种因素的影响。集体和友谊是心理卫生的影响因素之一。集体是人与社会和谐的条件,集体的道德风尚越健康,成员生病率越低,在集体中,人才有安全感和自信心。

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正常的友谊常被看作是保持健康的条件,而个人主义则往往是悲伤烦恼的源泉。个人主义使人欲壑难填,患得患失,使人不得安宁,往往会出现严重的忧郁症和神经官能症。

心理卫生同情绪和性格关系最为密切。情绪的波动,会扰乱大脑的机能,引起机体的失调,导致免疫力下降。精神病、高血压、胃溃疡甚至各种癌症都和情绪有关,真可谓“七情不调生百病”,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性格也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良好的性格特征对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十分必要。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性格的影响,使人的情绪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有报告指出:同一类疾病的患者往往具有相类似的性格特征。

理想和现实,科学与道德关系的处理影响着人的心理卫生。道德是寓居于头脑之中的历史记忆的投影,与科学一样植根于意识之中,在现实的某些方面,科学和道德有时是对立的,它使人手足无措、焦虑不安。每个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常存在着冲突,若持续得不到解决,也能使人失常,或自卑或狂妄。理想过分崇高远大而无法实现,人就会陷入痛苦中精神上出现鸿沟。

古代养生家嵇康指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精神虚散为五难。可见保持心理健康必须做到下面几点:接受现实的自我,确立合理的抱负,寻求人生的真谛。人所具有的条件中很多是无法改变的,像容貌、生理缺陷等。

不能接受现实,势必增加个人的痛苦和不安。缺乏自知会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拒绝自己会认为毫无价值而自卑。许多人心目中都存在着一个生活的蓝本,有的求胜,有的落魄,有的中庸。这些原本荒谬的意愿束缚着人的心理和行为。遗弃它们并把目标建立在更灵活现实的基础上,脚踏实地,才有健全和自由。

长寿的秘诀就是心胸开阔、热爱生活、追求人生价值。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指出:我们并不是为了自身而活着,生存是因为要替与我们一道生存的人们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一个人无法搜寻到生活的意义,他势必沦入一种存在的空虚之中。探索个人生活的新意义是普渡众生的关键。

正如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所指出的:沉溺于消极情感中的人们,往往同思维方式有关。要为自己的行为选一个作支柱的信念。如果采用信念后情绪仍不正常,就必须重新置换信念。总之,当条件没有按我们的愿望变化时,应该冷静、果敢地把它们变得更好,当条件不能改变时,唯一可做的就是平静地接受他们,等待着改变的时机。

有心理学界“第四力量”之称的超心理学,它竭力提倡用直觉来调整情感,优化心灵。它认为:人实际置身于一种幻觉之中,我们的痛苦在于我们用内心需要缔造了一个由学识、期望和价值观念构成的空幻世界,我们全然不知世界运行的轨道不是由我们设计,面对矛盾,首条戒律就是“贵在超然,易多空幻”。

把现实的一切都看作是过眼烟云。通过适当训练,按一定程序用直觉影响生理过程,达到松弛人静的效果,产生一种灵魂超脱肉体的感觉,从而调整了人的精神状态。气功、瑜珈、禅宗均属此类。虽然超验世界并不存在,但它仍不失是一条通向心理健康的道路。

事业上获得乐趣,活动中调剂精神。在事业上人迷的人很少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工作能使人发觉自已的价值,获得他人和团体的承认。

所谓的“工作疗法”“职业疗法”,就是让人在埋头工作学习中,获得满足,达到适应。一个人专注于知识和奋斗的海洋里就会陶醉,把忧愁烦恼抛之九霄。

苦思冥想获得的欢乐,笔墨是难以描绘的。经常享受学习和创造的乐趣,自然不会郁郁寡欢、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要通过各种活动调剂紧张的生活,解除苦闷,消除疲劳,促进身心健康。

荣格认为,每个人生活中的理性成分和非理性成分。

理性成分

非理性成分

生活的现实和生活的意义都是统一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倡导人们学会用文字、音乐、体育、绘画等艺术形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透过这些活动,人们能直觉地感到自己精神中蕴藏着一种神秘的力量以及由它带来的另一种充实。

它会使人理解到,人生导航的往往是璀璨的星河,而不是某个星座。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人们更应重视文化熏陶,文体活动、琴棋书画对心灵健全的意义。优美的音乐能使人心旷神怡,书法作画能陶冶情操,舒畅胸怀,体育运动能使人勇敢、乐观。没有业余专长的人,只要去爱好,也能获得融融之乐。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有交往的需要,与亲属、朋友、同事交往,使人心理上安全。参加一些职业性、学术性的团体活动,不但能密切与他人关系,还可以获得学习发展的机会。交际心理学家伯奈认为:最健康的人际关系是你行、我也行。

它让人充分体会到自己拥有一种强大的理性能力,并且对生活的价值有恰当地理解。爱戴自己,相信他人,本着良好的愿望,结合现实处境,去揣摩每个人的内心。凡事不要计较,小事不必烦恼,生活目标应是自主和亲密。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便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精神上自然有安慰之感。

分清年龄阶段,重点做好保健工作。人生的各个年龄阶段都有自己的特征,根据心理变化,因人因时做好保健工作十分必要。乳儿和婴儿期主要有自闭症和共生精神病,要讲究正确的教养,儿童期主要是搞好与同学、老师的关系,重视学习成绩及不良行为的影响,少年期重视性教育,发挥独立性,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青年期要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现实和理想的关系及适应性成熟的状态,中年期要注意对工作的适应、家庭关系的处理和卫生保健工作,老年期要重视贫困孤独和不健康的影响,满足和充实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发挥余热,推迟衰老感的产生。精神失常及心理障碍疾病,虽然药物学和外科技术开辟了较有效的途径,但是,既然精神能导致那么复杂的疾病,精神为什么就不能比药物更好地治疗它呢?

在人生的各个时期,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含饴弄孙的老人,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独特的心理冲突。婴幼儿要有健全人格,青少年会遇到青春风暴,中年要度过更年期春秋,老年要防止精神变态。

若不注意心理的卫生保健和治疗,轻则适应不良,重则引起各种疾病。因此,人们应当认真分析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减轻心理负担,享受美好人生。

1
查看完整版本: 保持心理卫生的主要目的在于矫治各种不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