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出现一起令人痛心疾首的公共安全恶性事件。
大连的刘某因投资失败无法接受,失去生活信心,遂产生报复社会心理,于5月22日驾车撞人并逃逸,案件致5死5伤。
之所以说“又”,是因为此类案件近年时有发生。去年的贵州安顺公交坠湖事故也是由于公交车司机常感家庭不幸福,生活不如意,产生厌世情绪,载着乘客将车开入湖中,最终导致21人死亡。
网上都是为逝者惋惜,痛骂犯罪嫌疑人的声音,相信刘某很快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心理黑客在这里,倒是想深入解读一下此类犯罪心理,即这些人的心理何以如此扭曲?
一、行为人倾向于外部归因,多具有反社会人格
每一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就连商业大佬也有可能投资失利的时候。但普通人遇到挫折时,会尽快寻找合理合法的解决方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算最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大部分人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能力有限。
但另外一部分人不同,他们遇到挫折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会寻找客观原因,并将问题夸大化。他们将挫折的原因归因于社会,将挫折引发的愤怒,绝望,“不想活了”等消极情绪外放于社会。
从大连撞人案件已知的信息中,我们不难看出,刘某就属于这一类人。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犯罪主体往往具有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型人格是指个人在社会行为上具有违反社会规范的倾向,具有为利己目的而伤害他人时不会感到愧疚的异常性格。表现出来就是冷酷无情,缺乏同情心;道德感缺失,无责任心;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且受挫后易采取暴力行为;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差;以自我为中心,产生冲突归咎于他人。
反社会人格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一个在童年时期遭受暴力或者忽视的人,一个长期生活在一个不稳定混乱和暴力的家庭环境中的人,一个社会地位长期低下且自尊感弱的人,都极易形成反社会型人格。他们总觉得社会黑暗,社会不公,社会应该对其不幸负责,但事实上,社会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总和,也就是说,社会根本不懂他的忧伤。
于是,社会中无辜的个体,便成了他们报复社会的牺牲品。
二、我们能做点什么
被大连司机撞死的人中,也许有人当时正在回家的路上,也许有人当时正在观察初夏成荫的树木,也许有人正在和朋友打着电话,也许有人正在计划晚餐吃什么,他们什么也没做,只是经历普通的一天,却不幸地遇到一个丧失理智和良心的人,生命便嘎然而止。
愤怒之余,我们也应该反思,如何减少此类悲剧发生的概率呢?
1、每个人都应该接受社会利益分配不均衡的现实。
“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是比尔·盖茨说的一句话。其实大多数人已经体会到了前半句,不过更重要的是后半句—适应它。
有些人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有些人却大半辈子还在为生计奔波;有些人凭借机遇和头脑走上了发家的道路,有些人却不管怎么折腾都是徒劳;有些人不会演戏也可以拿到上亿的片酬,有些人跑了几年龙套也没人记住。
不公平吧?不公平才是对的。
社会发展自有其规律,资源分配不均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且“不均“从宏观来说才是合理的。普通人如果不是资源和利益的既得者,要想改变境遇只有先承认社会不公,控制情绪,然后想一想自己能做什么。可以做的肯定很多,但绝对不会有对他人施暴和践踏他人生命这样的非法途径。
2、心理咨询和治疗需要进一步得到社会认可
在国外,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心理治疗作为一种特殊服务行业已非常普遍,但在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很多人有倾向性的“病耻感”,觉得去看心理咨询就等于承认自己心理有病,觉得丢人。
而目前我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时代,高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对大众心理素质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在面对激烈的竞争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容应对。国民心理素质建设亟待大规模的科普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也需要进一步得到认可。
希望有一天,人们一旦遇到诸如事业受挫、感情不顺、人际不和、环境不适、人格障碍之类的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心理工作者,而不是找社会撒气。
3、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且酌情购买保险
由于“报复社会”的案件总是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我们没有办法完全避免这样的飞来横祸,又由于这样的犯罪事件往往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请个保镖每天跟着都一定好使。
所以,如果不能预测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就珍惜眼前的每一天,身边的每个人,让还活着的时候多一点温暖和乐趣。此外,在能力范围内购买保险也值得推荐。
虽然人终有一死,但没有人应该为别人的痛苦付出生命的代价。斯人已逝,愿此类悲剧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