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和保康县城关镇小学联合开展以“普特融合,牵手同行”为主题的活动。上图为特校学生和普校学生共同体验康复训练设备,下图为特殊儿童和普通小学学生交流。杨韬摄/光明图片
编者按:教育公平一直是党和国家坚持的社会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重要部署。让因身体或精神疾患而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接受高质量的适宜教育,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融合教育、随班就读体验,将是特殊教育未来的重要目标。
1.政策导向:指引融合教育破解发展难题
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是特殊儿童的固有权利,当前我国政府已正式确立实施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优先采取普通教育的政策导向。近年来,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的人数及比率逐年上升,融合教育已成为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形式。进入新时代,融合教育要进一步强化向普惠发展,不仅需扩大数量还应提高质量。为此,笔者有针对性地走访调研了部分学校,发现融合教育的开展尚需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提高:
首先,优化教师配置。特殊儿童个体差异大,因材施教需求高,而普通学校较难配置专职特殊教育老师。虽然融合教育试点学校的教师多已接受过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相关培训,但在专业技能上尚显欠缺,有时面对特殊儿童出现的行为问题会无从下手。只有加强融合教育师资配置和强化普通教育师资继续教育培训双管齐下,才能满足融合教育的师资需要。
其次,加强条件建设。今天,大多数学校已建设资源教室和打造无障碍校园环境,但部分学校的资源教室缺乏专业化指导,区域特教中心对资源教室有效监管的力度有待加大,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也需进一步优化。此外,亟须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协调推进机制,特别是有些特殊儿童家庭因家庭结构残缺或者家长能力缺乏,无法为特殊儿童提供充足的家庭教育,要为这些家庭赋能,从而达到促进特殊儿童发展的目的。
再次,营造支持性社会氛围。对特殊儿童和融合教育的接纳程度与社会文明程度有关。随着社会发展,当前社会大众多能意识到特殊儿童有权利接受普通教育,在理性上对融合教育有积极认知。但当融合教育发生在自己身边,尤其是自己的子女将与特殊儿童在同班接受教育时,容易出现情感与认知的分离,接受度降低且缺乏信心,甚至认为与特殊儿童一起生活学习会影响自己孩子的正常发展。对此,应适度增加普通儿童及其家庭与特殊儿童群体互动的机会,从认知上建立关联,帮助普通儿童和家长全面客观了解特殊儿童群体。
2.价值根基:融合教育助益各发展主体优势共生
过去,人们对特殊儿童多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