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年龄红线成求职障碍,收入职位双双下降
TUhjnbcbe - 2024/9/16 21:27:00

本文转自:劳动报

摘要:一旦遭遇失业,最终不少人为了能重新上岗,往往不得不接受收入与职位“双降”的现实。

找工作,难吗?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70后”,大多数的回答一定是难。

伴随着“00后”全新进入职场,成为最年轻一代后,职场人群的“分界线”开始悄然变化,曾几何时作为“中流砥柱”的“70后80初”,成为了新“人群”。他们中,年纪最大的已经52岁,年纪最轻的也已经超过了40岁。对很多人来说,事业的困境开始出现,一旦失业,再就业之路变得坎坷起来。

劳动报记者的调查发现,40岁以上的再就业人群在沪存在一定比例,尽管他们求职欲望极强,却普遍遇到了年龄“红线”障碍,加上职业技能的退化,大批富裕岗位对其并不“欢迎”。最终不少人为了能重新上岗,往往不得不接受收入与职位“双降”的现实。

大龄求职人员并不鲜见

伴随着疫情的控制,经济生活秩序的恢复,申城招聘的旺季开始到来。然而,对于不少40岁以上的求职者而言,这个旺季的感受并不明显。

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年春招市场行情周报(第二期)》显示,将“年龄原因”作为求职难原因的人数占比,随着工作经验的增长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工作10年以上的求职者,有56.9%认为“年龄原因”造成了求职难。甚至有HR向记者直言,35岁就是“职场枯荣线”,35岁之前是“人力资源”,35岁之后则是“人力成本”,“35岁都不吃香了,40岁以上就更难了。”

其实,在上海的职介基层,大龄求职人员其实并不鲜见。记者从多区了解到,尽管今年的应届生群体自然而然成为求职的主要对象,但“70后80初”寻求岗位的也不少,40岁以上与40岁以下的求职比例基本可以达到“三七开”。

一位资深的职介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是本市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个热词,当年上海曾举全市之力,帮助这批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下岗的人员积极实现了再就业。

“而与之前相比,新‘’人员的特点发生了不小变化。”该负责人表示,首先就是学历方面,这批人员的综合水平要更高,大专以上的比例不少;其次,分布的行业也有所不同,“一产二产”为少,“三产”居多;另外,原先企业中高层的管理人员数量也有不小的比例。

从其分析来看,“被动失业”还是占据了多数。“不少大龄求职人员其实原先在单位已经做人做事极为小心了,但由于受到经济影响、行业冲击、企业转型搬迁等一系列因素,无奈被企业辞退。”该负责人如此说道。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员则是因为跳槽失利和创业失败的原因,“好马难吃回头草”,加上心气较高连续求职不得,最终“沉淀”了下来。

年龄“红线”成最大障碍

“70后”求职有多难,江波告诉记者,他不想再经历一次了。

曾作为沪上一家外贸公司的高级主管,76年出生的江波最鼎盛时期手下带过30多人的团队,业务也是直通欧美,年薪接近50万元。

“我从来没想到过,有一天会去街道里找工作。”江波表示,在他的手机里,就没安装过任何求职的APP,“就算后面遇到职业困境了,我当时还乐观地认为,就凭我在这个圈子里这么多年,找份工作还不是轻轻松松?”

但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实,让他大跌眼镜。因为受到经济冲击,公司开始缩减规模“过冬”,下属的一个个团队被陆续精简,而曾经高薪的中层成为了率先“动刀”的对象。

“要么接受薪资大幅下降,要么选择离开。”当时气盛的江波直接挑选了后者,“我还想着,就当给自己放个长假了,好好休息休息。”

结果这一休息,就休息了长达半年的时间。刚开始,江波确实是在“度假”,后来他发现自己的心态开始越来越急,甚至差点“崩了”。

“整个行业都不是很景气,许多当初酒桌上拍着胸脯的朋友,真的找上门了,也开始吞吞吐吐起来。”江波无奈地说道。多次求人不成,一位业内人士倒是“吐真言”——“你这年龄过去了,人家怕是不好管理。”

此时,江波才惊觉,“社会观念普遍认为人到中年前途有限。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担心‘老油条’难管。”

而更让他“心慌”的是,史无前例地登上招聘网站注册更新简历后,他一搜索才发现,绝大多数职位要求的年龄都在35岁以下,只要少数的管理岗位放宽到了40岁,而他已经“超标”了。不死心的他发出了一份份的简历,但回复寥寥无几。

“家人不解的眼神、家庭的经济压力形成了沉重氛围,一度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江波透露到,有一段时间,他甚至天天早出晚归,其实“啥事也没干”,但哪怕在外面也不愿意回家。

“不瞒你说,手机上但凡有个消息我都第一时间查看,就生怕是谁介绍个岗位给我。”江波苦笑道。

后来,还是街道里负责登记失业的工作人员帮了他。对方觉得,江波管理经验和学历还是不错,最终他去了一家民企负责行政管理,当然薪资也是大打折扣,只有原先的四分之一不到。

自身条件往往难以满足需求

人过中年,往往是人生中承受压力最大的一个阶段,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养儿女,很多还肩负着还房贷、车贷等经济压力。一旦遭遇职场“滑铁卢”,就意味着一个家庭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支柱。

一位静安区人大代表告诉记者,自己曾辅导过一位78年的的原强外企中层管理,也创业过,本来有机会去国外,后因家庭没去成,结果年开始失业至今,“他看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我要不要去做个保安啊?“

言语心酸,尽汇于此。

最终,这位专家给其出了一个令人同样“心酸”的主意——“把你简历里最自豪的那些履历删掉,然后让你面试的老板敢用你……”

“一过40岁,我这里能提供的大多数岗位,要么是保安,要么是司机,但他们基本都看不上。”一家区级职介的职业指导师很坦诚地告诉记者,相比年轻人,适合大龄失业的职位确实较少。

“年龄的确是个门槛,绝大多数的企业不情愿吸纳40岁以上的人员。”该指导师表示,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年轻人更值得培养,也更能灌输企业文化,而“老人”要求的薪资相对较高,但自身条件其实并不具备优势。因此,即便是在老东家,不少企业也会以“优化”为由,对大龄人员进行裁员。

另一个关键在于,职场技能的退化。不少基层职介部门告诉记者,很多大龄职场人有一种“自豪感”,总认为自己在职多年,“吃过的米比年轻人走过的路还多”,事实上这往往是一种“错觉”,“你所谓的经验,其实现在可能一分不值。”

记者听到的一个典型案例是,一位沪上“资深国企”被辞退的程序员,基层职介为其推荐了多达7个岗位,无一例外完全失败,原因就在于他所掌握的技能已不能匹配当下的需求。而另一位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甚至连职介为其测试打分的“考卷”都没及格,只考了30多分。

“稳”,曾经是这些“70后80初”人员在职时的追求,但这也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多位就业帮扶专家指出,很多大龄职场人在企业多年,始终从事着一份“四平八稳”或早已熟悉的工作,缺乏与时俱进和技能自我更新,以至于脱离“舒适圈”后,往往很难跟上社会需求。

记者采访了解到,种种“不对称”现象,使得新“”人员失业后,再次进入国企和外企的比例寥寥无几,只有部分民营企业愿意消化和吸纳。当然,与之前相比,薪资“腰斩”的比比皆是,至于职位“连降三级”的也极为常见。

“内外发力”危机变为转机

那么,大龄人员真的一旦失业,就是被职场“抛弃”的人群吗?并非如此。

年龄危机其实也可以化为转机。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就听闻了不少积极的案例,一些40岁以上的人群凭借着自我努力和降低期望值,很快就找到了工作,并获得了企业垂青。

“破解职场年龄危机需要各方一同尽力,首先就是需要求职者提高自身职业水准,让自己成为那个不可或缺的人。”智联招聘的人力资源专家告诉记者,提升职场竞争力是每个职场人都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想要找到好工作,还得自身实力过硬,没有一技之长不行。因此,根本的办法是未雨绸缪,及早进行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不断自我充电。

此外,多方也一直呼吁,有关部门要出台相关的招聘指引及激励政策,让更多企业可以或更加乐意接受年龄大的求职者。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小兵就指出,目前全社会对35岁以上人群的就业机会设置了较多的障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传统观念因素影响,认为劳动者到35岁以后在工作能力、专业技术、体能精力等方面将会出现下滑,尤其是高科技、互联网企业倾向“短期化”、“年轻化”的招聘原则;另一方面,有关制度的规定也起到了助推的效果。比如,我国《公务员录用规定》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报考公务员的年龄为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受此影响,中央和地方事业单位录用标准也大多习惯沿用35周岁作为录用年龄上限,进而使得大部分央企、国企和民营企业也就习惯性地将35周岁作为基层岗位录用的标准。

为此,他建议调整中青年年龄段的划分区间,修订《公务员录用规定》,放宽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年龄限制,非必要不设年龄限制。建议修订《公务员录用规定》,将“35周岁以下”修订为“45周岁以下”,进一步放宽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年龄限制。对此,全国人大代表蒋胜男也呼吁,消除职场年龄歧视,放宽公务员录用的年龄门槛可以从北上广等大城市试点。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胡卫也建议,要求用工企业不得将年龄作为招聘、晋升或辞退的红线,并在各类企业中保证一定的40岁及以上人员比例。可考虑在公益性岗位安置中明确40岁及以上人员比例,对部分社会经验要求较高的工作只向40岁及以上人员开放。

此外,基层职介部门普遍呼吁,要加大对大龄人员职业培训的倾斜力度,支持其职业转型。增加中年人才的培训教育供给,助力其充电、加油,更快提升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发挥其经验和技术优势。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龄红线成求职障碍,收入职位双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