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老师和家长:
马上就要跟充实而丰富的暑假说再见了,秋高气爽开学季,此刻,需要做哪些准备呢?情绪上如何调整呢?身心如何转换呢?
接下来,请和心理老师一起按下校园启动键,调整好呼吸,整理好行装,让我们加满油,充好电,元气满满再出发!
学生篇
收心
切换“开学模式”。首先要调整作息。时间是重建秩序感的重要参照物,时间紊乱会带来生活的混乱,管理好时间则会赢得内心的掌控感。同学们可以按照学校的作息制定出你的生活时间表,按照开学后的时间起床、睡觉、学习、吃饭、运动,从而更好地适应开学后的学习生活。
网络“断舍离”。开学在即,要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切断与网络的“紧密连接”。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与其和诱惑作心理斗争,不如巧用“隔离法”,通过智慧的计划和安排,将电子产品放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移除诱惑的干扰;还可以设置“心理冷却期”,给自己15分钟的延迟时间,冷却自己对电子产品的渴望和冲动,期间专注于当下的计划或任务,让等待唤醒理智。
调试
平静呼吸法。再次迈进校园,我们都会体验许多矛盾且复杂的情绪,别担心,这是重新适应校园的正常表现。可以练习平静呼吸法:鼻子吸气同时用力耸肩;接着屏气,保持耸肩,在心里从1默数到4;然后用嘴一下子吐气,同时将肩膀放松,这样循环几次,从而达到平静和放松的效果。
书写情绪。写作是处理消极情绪的有效途径。写作时要善用“隐喻”,比如把焦虑疏散的过程想象成乘坐竹筏顺流而下;将情绪比喻成直视自己的深渊、缠绕自己的大网,看着深渊或大网,将它带给你的痛苦写下来,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规划
“战拖”行动,从5分钟开始。未来的梦想一定要落实到今天接下来你要做什么。深陷于拖延的自责和懊恼中时,不如即刻采用“五分钟起步法”,即开始做一件事时,先给自己5分钟的起步时间,比如先开始读一页书,开始背10个单词。“五分钟起步法”可以打破拖延的怪圈,一旦开始行动,一切就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家长篇
指导孩子调整心态
面临开学,很多孩子会出现情绪低落、心慌意乱、无故乱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等“假期综合症”现象。家长要读懂孩子的情绪,可以告诉孩子,他们当下的情绪体验是焦虑或恐慌,是重新适应校园环境之前的正常感受,采用有效的策略应对焦虑,便可以帮助自己恢复正常的行为状态。给消极情绪命名、绘画、写作等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把焦虑外化,与焦虑对话;还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调整呼吸、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等方法关掉身体的“危机警报”,降低焦虑程度;父母还可以陪伴孩子一起锻炼身体,让焦虑溶解在运动中。
鼓励孩子制定新学期计划
首先,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把假期生活“倒电影”式地回放一遍,对照假期计划,看哪些已经完成,哪些尚未完成,并引导孩子进行适当的复习和预习。然后,依据实际情况,鼓励孩子制定具体的新学期计划:新学期要提高哪几门科目的成绩;准备养成哪些好的习惯,比如写错题集、写作、演讲;准备养成哪些好的品质,比如善良、真诚、乐观、坚持等;计划过程中会有哪些障碍,比如过度沉迷于手机;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准备采取什么行动,可以采用“如果—那么”格式:如果(障碍)出现,那么(采取什么应对方法)。
与孩子一起赋予开学仪式感
首先,父母要帮助孩子调整好作息生物钟,模拟开学节奏,减少孩子看电视或上网的时间,营造收心家庭氛围。其次,家长要多和孩子聊聊学校话题,鼓励孩子提前联系老师同学,引导孩子回忆曾经美好的学校生活,唤醒孩子对校园生活和同学友情的向往;再有,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罗列开学物品清单,分类整理好学习用品,或陪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感受浓郁书香的同时,也可查阅或购买孩子需要的书籍资料,这些都是赋予开学仪式感的重要途径。
教师篇
你好,自己
制定自我成长计划。击破开学焦虑、迅速切换到上班模式的启动点就是——行动起来,拿起笔,列出新学期的自我成长计划。我们要制定出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班级发展目标、班级活动安排等,让新学期有条不紊;我们还要制定个人的发展计划:这学期你希望在专业上或管理上实现哪些突破?你有哪些阅读或写作计划?你希望掌握并应用哪些教育理论呢?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从平凡的生活中涌现出新的教育思考,认知迭代,持续成长,我们才能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
你好,第一课
上好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课是我们利用“首因效应”,释放个人魅力,唤醒学生内在动机,俘获学生“爱学之心”的绝佳途径。迎接新班级的教师可以做一幅属于你的“教师自画像”:你可以向学生介绍你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成长经历,甚至教育理念。教育就是一个以心换心、用情换情的过程,当你打开心扉,讲出你的故事,你也就滑进了学生的内心深处。
你好,学生
提前沟通。一位好教师应当是深深迷恋学生的成长,并对学生的成长充满好奇的人。开学前,我们要提前和学生沟通交流,倾听他们假期里的困惑和惊喜,捕获他们对待生活的新知和感悟,掌握他们近期的情绪、学习、人际等状况。
允许缓冲期。开学后,很多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身心不适感。我们要降低标准,允许缓冲期,用接纳的心态,等待学生慢慢适应学校;我们还要用“情感之眼”观察教育现象,当学生因为适应不良而烦躁焦虑时,要给他们一段“情感绷带”,让学生在滋养型的师生关系里,在保持性的环境中,逐步调整、恢复生机。
秉持成长型心态。最后,教师要用成长型的心态看待学生的变化,学生十几岁的那个状态,并不是他们永久的状态,要把学生视为一个一直在打磨的“作品”;激励学生以“别看我一时,且看我一世”的信念鞭策自己,引导学生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志业中——有学业可投入,有未来可托付。
新学期,新气象
加油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