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杨是家中独生子,历经数年打拼自主购置了房产,也结婚生子,生活趋于稳定。于是孝顺的小杨,想到把老家的父母接到城里享福。可谁也想不到,在农村身体强健的二老,到了城里生活不到一个月,就陆续出现了各种毛病,如:心慌、胸闷、腿脚酸麻等现象。医院做了全面检查,结果显示一切良好,但二老的情况没有得到改善,相反还有了“恶化”现象。最后在主诊医生建议下,转诊到心理精神科,诊断结果显示二老的情况属于适应性障碍。
适应性障碍简单来说是“心灵上的水土不服”,因为外界环境变化,导致个体无法适应新的生活而产生的不良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患者会逐渐消退这种不良反应,但也有一部分患者的病情会扩大影响,除了情绪低落外,还伴随有行为、生理功能障碍出现,严重的将会诱发抑郁症等严重心理疾病。
患者出现“心灵上的水土不服”
人的一生总是在历经不同的变化,如升学、搬家、工作调动、离退休等,因此,适应性障碍可能会在不同年龄段中出现。多数患者都是个性较为内向、依赖性较强,无法自我调节接纳新的环境,从而出现情绪障碍。
如上文介绍的小杨父母就是典型的适应性障碍。二老离开了熟悉的故土,从农村到城市,开始截然不同的生活。城市环境、语言以及生活习惯等外在环境的变化,让老人家无法短时间内接受并适应,从而产生了巨大的焦虑感,并伴随出现生理症候群。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同
不同年龄段的适应性障碍特征也有区别,如幼儿离开熟悉的抚养者或者环境,缺乏安全感的他们,会出现哭闹、尿床、吮吸拇指等行为;青少年患者的行为控制能力不强,则会有酗酒、逃学、打架斗殴等品行障碍出现,以此来发泄内心的焦虑不安;而成年人因为行为约束力较强,所以适应性障碍则以情绪障碍居多。
心理治疗是一线干预措施,其目的是帮助患者接纳新环境
心理治疗是适应性障碍的一线干预措施。具体治疗的方法包括了放松训练、认知疗法、应激免疫训练等,其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接纳新的环境。适应性障碍的治疗要求亲属的参与,了解患者因为环境改变所产生的实际困难,营造良好的生活条件,让其可以抛开心理包袱,逐渐去适应新环境、新生活。而针对于低龄段的患儿,治疗的重点集中于家长身上,要求家长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关爱,让他们得以从“情感困局”中脱离出来,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专家介绍:陈晓刚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昭德心理原创,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