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历程: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心理学界出现了一派兴旺气象,其中一个分支——心理测验的发展更是形势喜人。它从几十年来久被置诸禁地、湮没无闻的境地——变而为公开兴起,得到医学界、心理学界、教育界、组织人事部门、司法部门等许多方面的广泛重视,并且正在被获极地应用起来。同时,相继地还成立了一些专门机构,开展对心理测验的编制和修订工作,以及有关人才的培训工作。本文拟就我国近几年来心理测验的发展情况,作一一简要概述,以利这方面工作的更好开展。
一、成立专门机构,开展一系列工作:
年12月中国心理学会在保定召开学术会议时,许多代表呼吁恢复心理测验的工作,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曾提出由湖南举办全国心理测验班。年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中设置了心理测验组,积极开展心理测验的引进和修订工作,同时举办心理测验培训班。从年12月到年间,先后曾举办心理测验培测班有10期之多,大多办在湖南医学院,由龚耀先教授负责主持;参加学习的人员总计在人次以上,大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单位、部分高等院校、研究单位及个别中学等。这样,把心理测验的工作推广到了全国。
从年起,全国部分高等院校先后开设了《心理测验》的课程,有的还编写了心理测验讲义,有的翻译了BrownF.G.的《教育与心理测验的原理》及其他各种有关资料。在全国许多医院中相继成立心理测验室,将这项工作应用于临床诊断。年12月中国心理学会在北京召开学术年会,成立了心理测验工作委员会,由林传鼎教授担任主任。年4月辽宁省鞍山市成立了心理测量科学研究所,由车文博教授任名誉所长,这是我国第一所专门的心理测验研究机构。这些在我国心理测验的发展史上都属首创。
通过各方面相应的工作,既培训了一批从事心理测验工作的技术力量,同时又开展了许多心理测验的引进、修订和编制工作,好几个测验都是组织全国力量协作修订或编制而成,成果显著。(陈田孜.心理测验的进展[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02))
年秋,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在无锡召开第一次学术会议。这时国际上最通用的十个测验在我国都已修订,说明我国心理测量已取得很大进步(程家福,王仁富,武恒,)。会议除交流学术论文外,还决定组织力量对心理测量的最新领域进行研究。年10月在江西南昌召开第二届学术年会,出席代表34人收到论文24篇,内容涉及心理测量的有关理论、心理测量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心理测量的编制以及心理测量的使用与管理业务等各个方面。会上对心理测量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气氛活跃(中国,)。
在国际方面,从年在ISSBD的东京会议上张厚粲作了题为“中国的心理测量”(PsychologicalMeasurementinChina)的专题报告开始,有关中国心理测验的报告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出现。年中国参加了国际测验委员会(ITC),并且张厚粲被选入其—年的理事会。
年12月2-5日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一次心理测验国际学术讨论会。内容包括:1.项目反应理论的最新发展,2.经典测验理论,3.心理测验在教育、临床、工业和体育文化等领域的应用和心理测验的跨文化比较等的重要问题,会议共收到论文和论文摘要41篇。出席代表60余人,包括来自澳大利亚、奥地利、加拿大、英国、日本、荷兰、美国、西班牙、尼日利亚、新加坡等国和港澳地区的著名学者和后起之秀。通过热情的交流和积极讨论,不只是圆满地达到了交流学术增强友谊的预期目的,它更是为中国心理测验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年开始了与台湾的学术交流活动。北京师范大学的张厚粲在与台湾学者张春兴、吴武典进行学术交流中,将她所领导的两个二级学会(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联合起来与台湾的测验学会建立起相互交流的固定联系。从年12月在台北举行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开始,约定隔年一次分别在台湾和大陆举行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量学术研讨会,截止到年,已经举办了10届。为此已经有一百多位大陆学者访问了台湾.近乎相同数量的台湾学者访问了大陆,并且每次会后有论文集出版。这项学术交流活动不仅使测验工作者增加了信息来源,通过交流提高了研究的积极性,同时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增进了两岸学者的友谊,有一些合作研究也在开始建立。总之,这项活动在进一步促进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张厚粲,)。
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加强,翻译、修订国外心理测验工具的工作明显放缓;而这时我国心理学家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心理测量的知识和经验,于是心理学家着重编制适合中国人自己的测验工具的趋势大幅度地发展起来。虽然在初期,有些量表的编制存有“临摹”印迹,或者是在国外同类量表的基础上改编制定而成,但它终究是在向着“中国本土化”的方向迈进。(张厚粲,余嘉元.中国的心理测量发展史[J].心理科学,,35(03):-.)
但是近些年来,似乎复又跌入低谷。尤其在大陆,由于心理学刊物要求自编的测验必须经过省级以上的“鉴定”,使自编的心理测验更为稀少。使用自编测验量表的论文难以发表,国外的测验量表通常被称为“成熟量表,使用这些量表的研究论文似乎成为“免检产品”而轻松通过审查。这样一来,研究者们只有倾向于放弃自编测验,转而寻求国外的测验,如此,过分依赖国外量表的现象重新抬头。这是令人担忧的现状。(童辉杰.心理测量与文化:回顾与反思(卷首语)[J].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02):1-8+.)
2.发展现状
2.1心理测量的理论发展丰富化
心理测量理论不断发展丰富,具体内容与形态择其大端依次有:常模理论、真分数信度理论、实证效度理论、概括力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等。测量理论跟心理学实质理论,计量模型与认知模型的相互结合,是新世纪测量理论发展的重要方向。测量理论研究存在一个由客观性科学原则的简单移用,到对被测现录能动性与测量活动主体间的自觉把握,这样一个方法论上逐步探索转变的过程。
2.2心理测量的应用多样化
由于心理测验的基本功能是测量个体之间的心理和行为差异及同一个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因此,它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2.2.1在教育上的应用
心理测验在教育中的用途非常广泛,其中最突出的应用就是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也正在朝多元化方向转变。出现了全日制、业余、网络等教育方式并存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同时,心理测验是教师了解学生的有用手段。通过测验,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动机等各种情况。学校教育重点应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这方面,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尽相同,教育者可以通过心理测验了解学生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通过心理测验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以便及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或干预。心理测验是教育评价的重要工具,可以根据学生的智能、品德、个性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
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从实施以来一直处于改革与调整中,但综合来看它都受制于语言能力理论和心理教育测量理论的发展。而今由于新的能力理论与现代测量项目反映理论(IRT)的提出与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使四、六级测试面临从传统纸笔考试走向计算机自适应考试(CAT)的重大的改革。
2.2.2在人才选拔及职业选择上的应用
心理测验可应用于人才的选拔,尤其是对一些特殊人员的选拔,例如,对宇航员和飞行员的选拔具有明显的作用。在我国,年上海出现了第一家社会化人才测评机构———上海市任职资格评价中心,人才测评悄然兴起。随着我国各地纷纷建立人才市场,人才交流日益频繁,企事业单位越来越认识到现代人才测评方法在员工录用和培训中的作用。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江苏、山东、四川等地区的人才测评业都已取得长足发展,已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新“热点”。可以说在我国,人才测评方法及其应用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
不同的职业,要求人具备的心理素质是不同的。人才的选拔与培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许多地方在选拔干部时都已使用了心理测验,以增加选拔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例如,选拔过程中采用“情境测验”的方法,让候选者在模拟情境中完成某项工作。具体做法是给候选者指定某一职位(如某一校长),让他们按这一职位的要求,完成该职位某些工作,其中包括文件处理、紧急决策等。根据候选者在上述情境中的表现来判断他(她)是否具有胜任该职位的能力。除了人事选拔外,像高考等升学考试都属于人才选拔。
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组织需要了解其中的成员的特点,以便合理管理。作为个人也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特点才能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心理测验能够测量出人的各种特性,其中包括智力、性格、各种潜能与特长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等。这些特征涉及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由于心理测验的基本功能是测量个体之间的心理和行为差异及同一个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因此,它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因此,心理测验对人才选拔及职业选择上具有积极的作用。
2.2.3在医学临床上的应用
心理测验的作用在临床上可以作为对各种心理障碍、精神疾病、脑功能障碍等有用的诊断工具。精神科医生经常遇到有关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有的儿童学习不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反应迟钝,究竟是智力方面的原因还是其他原因?通过心理测验就可以帮助进一步分析了解孩子学习困难是心理原因还是生理上的缺陷。了解这些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帮助和指导。
对于临床上的器质性精神病的鉴别,通常要借助一些专门性心理测验,如采用神经心理学测验方法,可以帮助对大脑损伤进行定位,同时通过心理测验可以帮助我们在对病人治疗中,了解其病情情况以及对其治疗后的康复情况作出判断。临床诊断有多种方法,心理测验是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随着整个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的方向转变,心理测验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精神医学上,由于心理测验方法要比一般生理的、物理的和医学的诊断方法更具有其独特的方面,它可以在短期内获得个体的心理特质和心理障碍的资料,这些资料在系统性、客观性和可比性等方面都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精神需求也日益增长。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也增加了人们的心理压力,因而心理障碍也随之增多,它已成为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