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讲一讲关于人格障碍的概念。生活中,很多人对于人格障碍是有误解的,会存在许多错误的刻板印象。比如反社会人格障碍都是高智商的群体、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都是魔*。
事实上,人格障碍是一种缺乏弹性的、长期稳定的内心体验和行为模式,导致无法正常工作或满足情感需求,很难适应周围环境,引发的一系列困扰。与此同时,这种模式还必须引起临床显著的痛苦或功能障碍,才有可能被誉为人格障碍。
通常人格障碍的特征,在青春期或者成年早期就可以看出来,认知、情感、人际关系功能失调等。
有人格障碍的人,一般会有什么表现呢?会给自己和别人的生活造成不适。比如患有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可能会不断地提出不同寻常的要求,要求伴侣时刻在自己身边,永远拒绝独处,或者破坏与伴侣等人的关系等。在伴侣离开之后,可能不会仔细选择新的伴侣,还会陷入过往的模式,进入另一段同样的依赖关系中。
人格障碍通常不像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或抑郁症那样,对近期应激的消耗性反应。相反,这些障碍是来自逐渐形成的僵化和扭曲的人格与行为模式,从而导致在认知、思考与外界联系等方面持续地适应不良。
这种持续、稳定的不适,是人格障碍最典型的特征。
举个虚拟的例子。
小王是一名25岁的研究生,虽然他一开始对学业很兴奋、积极,但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很少努力学习,也不愿意完成教授所布置的论文作业。在课堂上,得知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如他人时,他会向其他学生抱怨,说教授对他不好,还挑刺点名批评他,他会认为自己比其它同学更有才华,并指责教授并没与认识到这一点。
同时,他对同学们的好意和建议也抱持不屑,当有同学成绩比他好,他会嫉妒,会认为教授偏心,有同学成绩好时,他还会故意散播一些恶意的谣言,去中伤别的成绩好的人,并说“他们成绩比我好,我要让他们付出代价,别人休想成绩比我好。”
像这种的话,就比较偏执、极端了,显现出古怪、异常的举动,对他人不信任,存在恶意和怀疑,认知或者行为扭曲。
跟其它症状相比,人格障碍的特点会在于它的“隐蔽性”,也就是说人们很难通过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一个人的异常。很多方面,他们的智力都是正常的,也能够正常生活,甚至不乏在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除非长期与之相处,进入亲密关系,感觉不适之后才能发现这个人很难接近。
比较典型的是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和BPD边缘型人格障碍,没有进入亲密关系,很难感觉会有什么不适,还会觉得这个人还不错;一旦进入亲密关系,伤害就来了,各种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引发一系列冲突,最后不得不离开。
对于人格障碍,目前心理学界还是医学界都有意见,对于人格障碍的诊断和判断都有分歧,相比其它症状,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很难有一个标准化的过程。受限于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影响,人格障碍展现的维度皆不相同,你很难说“人格障碍”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
譬如亲密关系层面,很多国家倡导一夫一妻制,而在伊斯兰教等相关国家,可以一夫多妻,社会文化的不同,导致人们对于人格的形成、认知以及看法都会有所差异。你所认为的观点,在某些文化里面并不一定适用。
各种社会应激源、社会变迁和文化价值观,也会被认为是相关的因果因素,至于人格障碍是否是生物-心理-社会的视角来发展的,到目前为止,离实现这个目标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以后的诊断中,对于人格障碍的分类、分析也会有新的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倘若我们发现身边某些人具有疑似人格障碍的特征时,也不要给他们贴标签,人格障碍不仅会导致社会功能的失调,它还会与其它障碍共病,比如焦虑障碍、心境障碍等,引发一系列心理上的冲突。
尽量最好的是引导他们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去进行调整,这样才有可能对症状进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