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是他们迈向社会的第一步,那么从幼儿园毕业升入小学就是他们走向学习生涯的第一步。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身边发生了许多变化:来到陌生的生活环境,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小朋友和关怀备至的幼儿园老师,告别了有趣的游戏课堂。
这些变化必然会带来一些生理和心理的问题。幼升小时有些孩子会出现入学焦虑、紧张、坐立不安、食欲不振、情绪低落、不爱说话等情绪障碍;有些孩子会出现睡眠质量降低、身体疲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还有些孩子会出现尿裤子、咳嗽呕吐、肚子疼等身体反应,但是这样的身体反应往往是由心理情绪导致的,很难从医疗角度监测。
“双减”背景下开展幼小衔接的意义幼小衔接是国家基础教育整体改革的重要一步,是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契机。
“双减”*策的出台,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并没有降低对学习质量的要求,也没有减少教学的内容。
国家减轻了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负担,但同时学生想借助校外培训来“加餐加点”的这一途径没有了,学习上也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在幼儿阶段进行有效的幼小衔接,让孩子更快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可以使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得以延续,为后续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双减”背景下开展幼小衔接,让家庭和学校各自回到本位,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把时间还给了孩子,打通了个性成长的通道。
同时,我们也能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使每个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提升整体育人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幼小衔接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传统的顺其自然、小学化等衔接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有研究结果表明:6238位大班家长中40%的家长未考虑过为孩子安排幼小衔接相关培训,60%的家长会为孩子在上小学前安排或计划接受知识培训。近50%大班幼儿每周参与超3小时的学习,10%超6小时。三成家长认为“双减”有利于缓解入学压力;超四成家长认为“双减”*策影响不确定,需观望;小部分家长担忧“双减”后孩子学习能力下降。
可见幼小科学衔接任重道远。据笔者观察,当前幼小衔接存在以下误区。
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准备
随着教育部一个又一个相关文件的发布,幼小衔接备受各界重视,也有相关措施条例不断出台。但遗憾的是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当前我国幼小衔接中注重知识的衔接,却轻视了学生学习适应、生活能力的衔接。很多家长认为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就是以玩为主,进入小学后开始以知识学习为主。很多家长都会担心,如果孩子习惯了在幼儿园尽情玩耍,进入小学之后一天要上6节课,有可能会“坐不住”,也意识不到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现在,国家又出台了“双减”*策,限制了各类学科培训班,这也让一部分家长开始担心孩子无法在学校打好学习基础,害怕孩子在后面的学习中会掉队。
于是,不少家长认为如果可以在幼儿园时期先学会拼音、加减法、基础识字,甚至提前学一些小学课程内容,进入小学后孩子就会感到更轻松、更有动力、更有自信,也会更快融入学校生活。
带着这样的想法,家长将“提前教学”的任务寄托在幼儿园老师身上。那些能够让孩子提前学到小学知识的幼儿园在家长群中备受追捧。如果幼儿园老师无法涵盖家长所期待的全部教学内容,很多家长会转向培训机构中的幼小衔接班,想尽办法让孩子提前学起来。
据笔者调查,本学期本校大班的孩子很多都报名参加了两个以上的培训班,准备暑假去培训机构上幼小衔接班的也不少。
衔接意识薄弱,缺乏联动
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两个不同的学段并未形成合作共同体。不少幼儿园教师认为,只要孩子能在幼儿园健康快乐地成长,顺利毕业离园就行,孩子进入小学之后的学习生活和幼儿园老师没有什么联系。
抱着这样的想法,幼小衔接工作简单地变成了在大班下学期开展几个主题活动,如“我要上小学”、“再见了幼儿园”,与其他一日活动缺乏联动。对小学教师来说,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最关键的,针对孩子和老师的各种考评也是基于教学成绩的。
可以看出,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在任务目标方面的想法差别很大,也缺乏沟通。部分家长认为,上小学是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孩子们一定能自我调节好,所以,家长也很少主动向老师了解幼小衔接事宜。在目前的情况下,家校缺乏联动,在实践中,幼儿园通常会主动向上衔接,而小学则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
幼小科学衔接有效准备策略“双减”背景下,实现科学幼小衔接要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以《指导意见》为准则,考虑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特殊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生活管理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能力。
需幼儿、教师、家庭、社会多方努力积极投入幼小衔接工作中。
(一)培养幼儿的生活管理能力,为入小学做准备。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对我国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长达4年的研究后认为,社会适应性方面的问题是儿童入学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幼儿园每班两教一保,幼儿人数也不是很多,每个班级都有专门的保育老师,每个幼儿都会受到精心的呵护和照顾,天冷加衣,热了脱外套,及时补水,提醒上厕所,每一个细节都会被老师照顾到。
而小学老师的主要工作是传授知识,大量时间都用在备课、批改作业、补缺补差上,他们忙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没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孩子们的生活琐事。
做好个人生活管理是健康身体的重要基础。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充沛的精力来学习。
九月新生入学时,家长送孩子上学后还是不断接到老师的电话,许多孩子不能适应,表现为:自己学习用品丢三落四,上课下课分不清,下课之后无法自主安排上厕所的时间,上课之后需要上厕所却又不敢举手告诉老师,玩得满头大汗却不知道及时脱掉外套,家长准备好的水杯也是满杯带去、满杯带回……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提出:
“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园教师要为孩子过渡到小学做足准备,要一边做好保育工作,一边培养孩子做好个人生活管理,教孩子识别身体的信号。
比如,我们可以教孩子摸摸自己的后背和额头,如果有微汗代表热了,应该脱衣服或者停下来休息;打喷嚏,流鼻涕是冷的信号,要增加衣服了;如果尿液发*、鼻腔干燥开始流鼻血,那就应该加大饮水量。
对大班的孩子来说,我们可以尽量减少生活细节上的统一安排,给孩子一些自主安排的空间。可以在游戏结束后,安排10分钟让孩子自主喝水、如厕,知道带好如厕手纸。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就是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遇到困难,我们也要鼓励孩子大胆求助。
为了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和任务意识,幼儿园老师还可以每天督促孩子在小书包里放好本子、铅笔、彩笔、图画书、餐巾纸,培养孩子自己带文具的好习惯,每天入园时安排检查。
一些简要的通知,比如需要填写表格、登录安全教育平台学习等,我们可以不在QQ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