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青少年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青春期自我意识的突出表现是,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起来,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校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自省。“我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我的特征是什么?”“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等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他们的心中,这种倾向在其作文及日记中常可以清楚地观察到。
青春期自我意识高涨的另一个主要表现是个体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一方面,青少年总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总之,青少年觉得周围人时时刻刻都在评价他,这种想法使他们感到压抑、孤独而且神经过敏。
青年早期(即青少年的第二个阶段)自我意识的特点如下:
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青少年已经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
2.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青少年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两个部分。
3.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青少年十分关心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在对人、对己进行评价时,也将个性是否完善放在首要位置。.
4.自我评价的成熟
能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客观的辩证统一。
5.有较强的自尊心
在其言行受到肯定和赞赏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反之,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6.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总之,到了青少年中晚期,个体在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诸成分上都获得了高度发展,并趋于成熟。
(二)影响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因素
1.生理因素:主要是身体外观形态.上的特点,这种特点会影响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积极或消极程度。
2.认知水平:具有较高认知水平及成熟的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思维特点的青少年往往具有更适当、更稳定的自我概念。
3.父母的自我概念倾向:这方面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影响是同方向的。
4.成功及失败经验的积累:这也是影响自我概念性质的一个因素。
(三)自我同一性
1.马西娅的自我同一性理论
按照探索(危机)和自我投入两个维度,将自我同一性探索分为四种重要方式:
(1)同一性扩散(探索、投入均无)
这类青少年既没有经历过同一性危机,也没有各种生活上的尝试和选择,他们既不行动,也不积极探索,或认为这样做太危险、太困难。
(2)同一性早期封闭(有投入,无探索)
此类青少年还没有反复探索就对自己的生活做出了个人选择,但他们的人生选择往往由权威的父母、教师等做出,而不是自己探索得出的。
(3)同一性延缓(无投入,有探索)
此类青少年正处于同一性危机之中,尚未做出选择,也未做出行动。他们仍在探索和积累知识,参加各类活动,希望能找出引导其生活的价值观和目标。
(4)同一性完成(有投入,有探索)
此类青少年在经历同一性危机后,经过探索性选择后,把已经明确的价值观和目标付诸行动,他们心理健康,指导自己前进的方向。
2.埃里克森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将青少年期定义为一个人形成同一性的关键期,并且认为青少年经历了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一心理冲突。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为了获得自我同一性,青少年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整合自我知觉的许多不同方面,使其成为一致的自我感。
3.青少年的同一性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
(1)认知发展水平对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那些对形式运算思维掌握牢固并且以复杂和抽象的方式思考的青少年比那些认知不那么成熟的青少年更有可能提出和解决同一性问题。
(2)与父母关系的远近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到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3)和同伴群体的相处以及友谊的建立对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4)学校、社会以及更广泛的文化背景同样会对同一性的建立以及发展产生影响。
(四)情绪特点
随着青少年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扩大,情绪的感受和表现形式出现明确的两面性。
1.情绪表现的两极性(二级)
(1)强烈、狂暴性和温和、细腻性共存
青少年的情绪表现有时是强烈而狂暴的。同样的刺激,在他们那里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强度相对大得多,甚至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但有时也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情绪的温和性是指个体的某些情绪是在经历文饰之后,以一种较为缓和的形式表现出来。情绪的细腻性是指个体情绪体验上的细致的特点。
(2)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情绪的可变性是指情绪体验不够稳定,常从一种情绪转为另一种情绪。情绪的固执性是指情绪体验上的一种顽固性。
(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情绪的内向性是指情绪表现形式上的一种隐蔽性。情绪的表现性是指在情绪表露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带上了表演的痕迹。
2.心境的变化
(1)烦恼突然增多
①不知道应该以何种姿态出现于公众面前;②与父母的关系出现裂痕;③不知如何保持或确立自己在同伴之中应有的地位。
(2)孤独
霍林沃斯将青春期到青年早期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时期,从这时起,个体将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及对他们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社会成员。但这也给青少年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尽管他们在主观上有独立的要求和愿望,实际上却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独立生活。
(3)压抑
压抑是当需求、愿望等不能得到满足和实现时易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产生了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等多方面的需求。但有时是因为愿望本身不切实际,有时是由于社会上的阻力或父母的限制,有时是由于自身经验不足而导致失败。因而青少年的自尊心易受到打击,但又有争强好胜的冲动。在这种矛盾的情形下,他们常常处于压抑的心境。
3.反抗心理
反抗心理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1)初中生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
①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
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维护好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接受,于是就产生过激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成人,便产生了反抗心理。
②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
青春期个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明显增强,而性腺的机能尚未成熟,两者不协调,中枢神经处于过分活跃的状态,使少年对于较弱的刺激也给予很强的反应。
③独立意识
青少年的独立要求很强烈,这使他们产生对成人社会地位的追求和自认为是成人的心理感觉,但往往他们的自尊心难以得到满足,因而少年常遇到独立意识受挫的情况。
(2)初中生反抗心理的产生情境
①独立意识受到阻碍。青少年内心的独立要求很强烈,但父母没有适应这种情况,仍以过去那种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结果导致反抗行为。
②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阻碍。如父母不听取青少年的意见,将他们一味地置于支配、从属地位。
③当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时,将引起青少年的反感。
④当成人强迫青少年接受某种观点时,后者拒绝盲目接受,表现出对抗的倾向。
(3)初中生反抗心理的具体表现
①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反抗行为发生得十分迅速,常使对方措手不及。当时的任何劝导都无济于事,但事态平息后,这种强烈的反抗情绪也将较快地随之消失。
②漠不关心,冷淡对待
这种情况常出现在性格内向的青少年身上。这种反抗态度和情绪不易随实际情景的变化而转移,具有固执性。
②反抗的迁移性
迁移性是指当某个人的某-方面的言行引起他们的反感时,他们就倾向于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迁移到这个人的方方面面,甚至将这个人全部否定。
(五)初中生人际交往发展的特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变化
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
超越了儿童期的团伙式交往方式,择友标准更加注重共同志向与相互理解,友谊关系稳定而持久。从过去集体性交友转移到注重个人内在素质特征,交往内容逐渐从活动外部层面向内在认识和体验方面发展,例如交友要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性格相近,能相互理解等。
2.朋友关系在生活中日益重要
将对父母的依赖转移到同龄伙伴身上,是结交知心朋友的高峰期。他们认为朋友之间应该同甘共苦,能够从对方那里得到支持和帮助。他们重新认识朋友关系,感情重心转向知心朋友:心理接近(忠心);朋友的多元化(满足多种需要与兴趣);友谊呈现出性别差异。
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
双方开始意识到了性别的问题,并彼此对对方逐渐产生了兴趣。但是,在最初阶段他们对于异性的兴趣是以一种相反的方式予以表达,或者在异性面前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或者以一种不友好的方式攻击对方。
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试图摆脱依赖,一方面转移感情重新寄托,另一方面开始反抗父母的干涉控制。与父母关系的变化表现在:情感上的脱离、行为上的脱离、观点上的脱离和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
5.与教师的关系
青春期的少年不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老师。他们开始品评老师,开始用批判的眼光分析不同类型的老师。
四、青少年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问题分为成瘾行为、内部失调和外部失调等方面。
(一)成瘾行为
1.吸烟成瘾:吸烟行为在青少年中非常普遍,研究发现青少年初次吸烟的年龄也有逐年降低的趋势。
2.游戏成瘾:青少年由于自制能力差,社会技能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弱,更容易沉溺于游戏中,沉迷于电子游戏的青少年会表现出较高的抑郁和焦虑,容易产生一系列社交问题、行为问题以及家庭矛盾等。暴力游戏还可能引发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
3.网络成瘾:由于网络本身具有匿名性,且不受现实生活交流方式的限制,再加上家庭和学校的压力导致青少年产生情绪、认知和人际关系上的失调,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越来越普遍。
(二)内部失调
主要表现为情绪上的困扰,包括自卑、焦虑、孤独和抑郁。其中焦虑比抑郁在青少年中表现得更普遍。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若不加以治疗会对成年后的工作、家庭和社会生活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
(三)外部失调
反社会行为和青少年犯罪,研究者认为青少年的违法行为要比其他年龄阶段更普遍。
每日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