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3岁小孩过度内向不会讲话注意可能是孤独
TUhjnbcbe - 2023/8/17 19:40:00
北京中科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人民网成都4月2日电(王波)今天是“世界自闭症日”,医院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中心康复治疗师张婷讲诉了这样一则故事:可可(化名)是一名3岁4个月的男生。自上幼儿园以来,老师发现他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不会讲话,极少有主动表达的能力;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差,与他人的目光很少有对视。最糟糕的情况是,可可的情绪波动非常大,一点小事情就会引发他的哭闹,严重时还会有攻击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行为。

其实,在可可2岁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就发现了这些问题,但是家中的老年人一直坚持认为可可是因为性格比较内向,所以就没有过多的放在心上。直到可可上幼儿园出现这些问题后,才引起他的爸爸妈妈的重视,带他到医院就诊。经过专家详细的诊断和检查后才发现,可可患上了“孤独症”。

问:什么是孤独症?

张婷:“孤独症”和“自闭症”同为英文Autism一词的中译名。Autism一词源于希腊语“autor”,原意为自我,用来描述孤独症患者的突出特征——他们的自我兴趣。

问:孤独症的病因是什么呢?

张婷:儿童孤独症成病因素有很多,最新研究的结果趋向于“多病因素致病说”。总的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1.孕期和围产期因素,包括孕期用药、孕期感染、孕期生活方式不良以及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

2.父母生育年龄过大。

3.环境因素,包括环境污染。

4.基因缺陷。

问:孤独症具体有哪些特征呢?

张婷:

1.人际关系障碍

没有“依恋行为”: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不粘人(不会像一般孩子一样缠着大人不放,喜欢大人抱他、逗他、陪他玩)。有人形容他们把父母视为“生活的工具”,要吃什么东西才去拉妈妈的手(而不是“情感对象”),平常没事就不理妈妈;对“亲人和生人的反应没有很大的差别”。看到妈妈来了、爸爸下班了,不会表现出特别高兴,常常是没有什么反应,看见陌生人也不害怕、不认生。

“对人际关系不感兴趣”:对团体游戏活动不感兴趣,很少主动找人玩,很少主动参与一群人的交谈,也很少能和他人维持真正持久的友谊。随年龄增长,有些会在人际关系上有所进步,但仍表现出对“人”不感兴趣的特征。

2.沟通障碍

“语言沟通障碍”:即通常所说的语言发育迟缓。许多家医院,就是因为“几岁了,还不会说话”。主要表现还有:咬字不清,说话速度太快、音调太高或太低;说个别字词、而不说完整的句子;仿说现象明显,如背诵诗歌、广告词,或重复他人的问题;难以交谈,如被动回答,答非所问,重复提问,话题单一;人称代词错用,常常是不用人称代词,“我”与“你”混淆。

“非语言沟通障碍”:不使用眼神传达信息或感情,眼光常飘忽不定;不会用手势、表情、身体动作与妈妈或其他人交流。

3.刻板行为

“对人、物的固定反应”:对亲人或生人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不懂得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有所变化;对待玩具或某些物品有固定的摆放或摆弄方式;对于某些物品有依赖性。

“日常生活中有固定的仪式”:往往表现在吃饭前后、睡觉前后、上厕所前后及出门前和刚回家时,会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这些都被称作仪式性的行为。

“自我刺激”:很多孤独症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有固定的“使用方法”。例如:斜眼看人,走路踮脚尖,玩自己的声音(叫、笑、自言自语),用手摸嘴唇、耳朵或其他身体部位,玩手指、拍手、跺脚,身体前后摇晃、原地转圈等。

4.对外界反映异常

“反应过弱”:很多孤独症的父母形容孩子“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因而有过带孩子去看耳鼻喉科的经历。他们常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已、若无其事的样子,好象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界发生的事情沾染不到他们。

“反应过强”:也有很多孤独症的孩子,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微小的改变以及一般人不以为然的小刺激,有很强烈的反应,如用双手捂住耳朵,好像能听到旁人感觉不到的声音刺激,也有人对某些气味、色彩、形状、质感等反应过于兴奋或恐惧。

当孩子出现以上症状时,家长应该高度重视,医院作系统检查,及时干预早期康复。

目前,孤独症的早期治疗康复中,药物治疗仅为辅助手段,主要的治疗方式为教育和行为疗法。

问:应该如何治疗?

张婷:研究和临床实践证实教育训练、行为矫正可以改善患者的社会交往行为、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日常生活技能和适应行为,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症状、冲动行为及共患病。

1.早发现,早干预

年龄越小,神经发育的可塑性越强,疗效与干预的开始时间密切相关。经常见到家长因不能接受疾病,所以很晚带孩子就诊或者就诊后没有去训练,以致错过了孩子的最佳干预时期,让人扼腕叹息。所以只要发现婴幼儿存在可疑的孤独症症状,要立即开始就诊评估和干预。

2.个体化治疗干预

孤独症为长期慢性疾病,每个患者发育水平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情绪行为症状表现及程度不同、共患病不同,因此,对于每一个患者,都应根据具体情况,予以患者所需的个体化的长期系统干预。

3.选择科学有效的干预

此类疾病病因和病理机制尚不清晰,目前没有任何特效药物可以治愈孤独症,家长们切勿因求治心切而盲听盲从,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目前,对于孤独症主流的干预方式有ABA(应用行为分析)、感觉统合治疗、早期丹佛模式、作业治疗、团体治疗、自然发育行为干预、父母介导的干预或父母管理训练等等。

综上所述,如果怀疑孩子得了孤独症,应尽早带孩子到专业人士处进行诊断,确诊后尽早进行早期干预。一般来说,越早开始干预效果越好,同时注意要用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合孩子的干预方法,并坚持下去。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3岁小孩过度内向不会讲话注意可能是孤独